K5(E)型280mm“利奧波德”列車炮

K5(E)型280mm“利奧波德”列車炮

K5(E)型280mm利奧波德(Leopold)列車炮是德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的著名巨炮。該炮身管長21.54米,全炮長41.23米,戰鬥重218噸。其炮管採用深膛線,炮管不需抬起,支撐在普通炮架上,用2台12輪鐵道車運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K5(E)型280mm“利奧波德”列車炮
  • 外文名: Krupp 28-cm-Kanone 5 (E)
  • 全炮長:41.23米
  • :218噸
  • 射程:達64公里
  • 射擊頻率:15發每小時
  • 總製造數:25
  • 製造商:克虜伯
概述,結構特點,實戰中的利奧波德,主要性能數據,現今情況,

概述

K5(E)型280mm利奧波德(Leopold)列車炮是德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的著名巨炮。
K5(E)列車炮K5(E)列車炮
從十九世紀中葉人類開始嘗試在鐵道載具上裝上火炮,以達至可移動作為遠程打擊力量之目的。隨後經過不斷改良及增大火炮口徑,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更達至高峰,歐美列強均爭相發展及擁有自己之鐵道炮。
德國由於戰敗關係,直至1933年納粹黨上台,不顧凡爾賽條約重整軍備,更將鐵道炮進行重點發展及現代化,而K5(E)及21cm之K12(E) 則為當其時最新之設計。 管長21.54米口徑280mm(該炮實際口徑達283冊mm),射程達62公里(發射CR42特種榴彈時)之K5(E)“ 利奧波德” 列車炮由前後兩組6軸各12個鐵道輪之平台車承載,調整主炮之射角則由炮身兩旁各一組之液壓裝置及中央一組之液壓緩衝器所負責,加上鐵道上之地台轉盆,使該炮可作360度旋轉,實為最有威力之機動武器。此列車炮在二次大戰東西戰線均有其影子,最有名之“ 安齊奧之役 ”曾給予過美軍部隊不少苦頭。戰後美軍更將從“安齊奧之役 ”所俘獲有別名“安齊奧安妮 ”之稱之K5(E) 鐵道炮用船運回美國,並安放在馬里蘭州之“阿伯丁”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發射時發射時
該炮身管長21.54米,全炮長41.23米,戰鬥重218噸。其炮管採用深膛線,炮管不需抬起,支撐在普通炮架上,用2台12輪鐵道車運輸。該炮於1937年裝備,發射255.5千克普通彈時射程為61.2千米。1940~1942年發展了重為248千克的火箭增程彈,射程提高到86.9千米。這以後又將炮管的膛線去掉,改為滑膛,口徑擴大到310毫米,發射尾翼穩定彈時射程可達151.3千米,超過了著名的“巴黎大炮”的射程。

結構特點

管長21.54米口徑280mm(該炮實際口徑達283冊mm),射程達62公里(發射CR42特種榴彈時)之K5(E)“ 利奧波德” 列車炮由前後兩組6軸各12個鐵道輪之平台車承載,調整主炮之射角則由炮身兩旁各一組之液壓裝置及中央一組之液壓緩衝器所負責,加上鐵道上之地台轉盆,使該炮可作360度旋轉,實為最有威力之機動武器。

實戰中的利奧波德

K5(E)式是二戰中德國設計最成功的鐵道炮,深受德軍炮兵的歡迎,被稱為“苗條的貝爾塔”。K5(E)共製造了25門,曾將同盟國部隊封鎖在義大利安齊奧灘頭,使其吃盡苦頭。同盟國部隊突破古斯塔夫防線後方才解除德軍對安齊奧的包圍,並切斷了K5(E)的退路,被繳獲的2門後來被送到美國進行測試評估。
1935年,重新武裝的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列車炮的研製計畫,意圖在一戰時Big Bertha的經驗基礎上製造出移動力更強,能更有效使用的列車炮。新型號陸續開發出了24厘米口徑射程20KM的Theodor Bruno K 西奧多 布魯諾 K,28厘米口徑的K5E,由海軍戰艦主炮開發成的38厘米口徑射程55.7KM的Siegfried K(E)席格佛雷德 K,80厘米口徑射程47KM的著名的DORA 多拉。28厘米口徑計畫最早被提出是一種利用現有的炮管和載具的方案,與21厘米口徑的K12一起作為列車炮部隊的主力研發。最初的設計工作始於1934年,設計要求是達到50KM的射程。開發過程中廣泛地套用了之前所進行火炮理論研究所積累的經驗。老牌廠家克虜伯的設計師們拿出了方案,該方案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均衡性,很好的操作行程,有效荷載下令人滿意的口徑。又經過對15厘米口徑型號的對比實驗,最終,口徑定為28厘米(28-cm K5(E))。該炮與之前生產所有列車炮相比無疑是最好的。
第一門K5於1936年正式服役,之後一直持續生產直到45年。最終產量不確定,但估計在25到28門之間。從各方面來講,K5的設計都很經典,簡潔的載具,傑出的彈藥搬運設備和裝彈機構,又細又長的炮身是它呢稱schlanke Bertha (苗條的貝爾莎)的來歷。K5從生產到使用一直處於高度保密中。到40年2月,已有8門試生產型進入服役。其中一些在漢諾瓦的HANOMAG工廠製造,該廠在之前製造過28厘米的KURZE和21厘米的LANGE BRUNO(永久的布魯諾)設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開始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主要是,該炮一共有12條膛線,咬合出了問題引起炸膛事故的發生。作為解決的方法,一批有更淺膛線的的炮管投入生產。這批炮管沒有再發生以前的問題,各方面都很令人滿意。於是後來的生產型就採用此種炮管,並沒有再出現問題。之後,K5的生產一直在全速進行。對於K5的需求報告來自各條前線。
1940年,GR35式榴彈開發出來,射程60KM,43年,新型GR42榴彈投入使用,射程62180米。配用GR43型榴彈射程62400米。還有一種改進了炮管的型號K5Vz一共生產了6門。
一些來自前線的改進建議不斷提出,德國火炮設計機構對此也很重視。一般來說,所有武器的設計都沒有一開始就很完善的,總是在根據前線和實際使用中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進。K5也如此,一系列改進中包括後來的型號加裝了一個炮口制退器,火炮炮尾閉鎖方式由最初德國傳統的楔型炮栓改為後來的螺旋式炮栓,配用彈藥經過之後的不斷實驗也逐漸趨向多樣化。最終導致了火箭增程炮彈開始投入使用。此種彈藥在炮彈飛行過程中的上升階段火箭發動機點火,以此來提供更遠的射程。但除了射程遠之外,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此種彈藥的精確度並不高,不象現在的火箭增程,主要是由於當時火箭發動機固有的技術問題所造成的。而且採用此方式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有效載荷的降低,裝藥量的下降。不過在當時也是項有效投入實際使用的技術創新。
已知有一種K5(E)改裝使用了一段式炮管(SMOOTH),型號是K5 GLATT。改進的目的是為了能發射佩內明德式火箭炮彈(Peenemunde arrow shell)。這種K5配用RGR4331式火箭助推炮彈,口徑達到31厘米,最遠射程151KM。這種型號一共下了7門的定單。但眾所周知只有兩門被製造出來。這兩門在1945年被用於在波恩附近的基地向MAASTRICHT開火。還有一種擬議中的方案是在車身兩端用沒有炮塔的虎王底盤來做行動部分,以在鐵路被破壞或沒有鐵路的地方行駛。方案開發計畫被制定出來,但只達到了模型階段,因為根本不可能成功。
K5以其優異的性能受到前線部隊的好評。隆美爾甚至還發明了一種用K5打坦克的方法:用幾輛“虎”式坦克將盟軍的坦克引入預先設定好的地點,然後用K5對該地進行精準的打擊。無論是蘇制的T-34還是美式的謝爾曼m4坦克都無法抵擋K5正面一擊。1940年,剛剛配備了GR35式榴彈的兩門K5(E)列車炮被秘密運到法國多佛爾海峽沿岸,向海峽對岸的英國本土進行射擊,對岸的英國雖然也有超過300MM的列車炮和海岸炮,但是以他們的射程根本夠不著K5(E),只能幹挨打,沒有任何辦法。在大西洋牆,K5被海軍部隊使用來阻止預想的盟軍穿越多佛海峽的行動。直到44年盟軍登入一直留在那裡。有一門炮甚至被藏到了碼頭附近的美術館裡。儘管這樣,還是躲不過盟軍的偵察和轟炸。在另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車庫。1944年的義大利安齊奧戰役是K5(E)發威的一仗,兩門K5(E)火炮在安齊奧的鐵路隧道里躲避轟炸,轟炸過後就跑出來攻擊正在登入的盟軍士兵和裝備,給盟軍士兵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和恐慌,於是K5(E)便有了另一個綽號“安齊奧特快”。除此之外,兩門配屬於特別列車炮團的K5)還在蘇德戰爭中參加了圍困列寧格勒和史達林格勒,稍後又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早期行動,但未聞戰績。北非戰役後期曾有計畫運送至少一門在義大利的K5去突尼西亞可以說“哪裡有德軍,哪裡有K5”。特別鐵道列車拉著一門或兩門K5和彈藥車以及居住車廂的情景在歐洲占領區內經常可以看見。同其他的列車炮的命運一樣,K5(E)不是被敵軍摧毀就是被自己人摧毀。 大炮厚甲,大炮巨艦主義已經被新生力量所淘汰。今天,現存的K5有兩輛,一輛在法國大西洋牆博物館,另一輛在美國阿伯丁供遊人參觀。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283毫米
炮管長度:21.54米
全車長:31.1M
戰鬥全重:218噸
不帶彈藥重量:209550公斤
炮彈重量:255公斤
炮口初速:1120M/S
射程:150KM
射速:8發/小時

現今情況

現安放於馬里蘭州之“阿伯丁”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利奧波德側視圖利奧波德側視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