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an Bregovic

Goran Bregovic——1950齣生於波士尼亞塞拉耶佛,父親是克羅地亞人,母親是塞爾維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oran Bregovic
  • 出生時間:1950
  • 出生地: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
  • 性別:男
  • 組建樂隊:The White Butto
成長曆程,個人成就,

成長曆程

在隨意學了幾年小提琴後,Goran16歲時組了他的第一個樂隊“The White Button”,做為樂隊的領導人物,他負責作曲和彈奏吉他,他承認自己那時候非常熱愛搖滾樂,搖滾樂在他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我們可以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也是那時候唯一可以不用坐牢又可以抗擊政權的方式。”在15年的時間
里,他的樂隊:The white Button成為了前南斯拉夫最出名的搖滾樂隊,是許多年輕人的偶像,樂隊發行了很多暢銷專輯,參加了各種大型的演唱會,直到他後來因病和對自己的音樂方式厭倦,他才開始了他的另一段音樂生涯。
Goran Bregovic
1991/1992年,戰爭在南斯拉夫爆發,戰火席捲他的家鄉,Goran跑到巴黎,開始為很多歐洲電影作曲。他開始了對傳統的巴爾乾民族音樂的改編工作,把東正教的宗教音樂與流行搖滾樂、現代流行節拍融合在一起,賦予了巴爾乾傳統音樂以全新的韻味。在巴黎,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合作者,就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導演Emir Kusturica,他為Kusturica的電影:《The Time of the Gypsies》《The Underground》《Black Cat White Cat》、《Arizona Dreams》創作了電影音樂,受到了眾多影迷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就像他的血統和所處的國家一樣,在那裡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種文化互相影響,所以他接受到了各種音樂的薰陶,在Goran最著名的電影原聲:The Time of the Gypsies里,他把巴洛克、爵士、探戈、斯拉夫民謠、土耳其曲調和保加利亞的人聲、東正教神聖的詠唱以及現代節拍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素的音樂融合,成為真正的世界音樂專輯。除了與Kusturica的合作,他還為《瑪戈皇后》、《Temps Des Gitans Et Kuduz》等多部電影譜曲。
除了創作電影音樂外,他還和東歐各地傑出的音樂家合作,發行了好些根據民間音樂改編的非常優秀的音樂專輯,1995年他還新組建了一個專門演唱婚禮和葬禮歌曲的弦樂團,由十個傳統的塞爾維亞民間音樂,50位歌手組成的唱詩班和貝爾格勒的管弦樂團組成,演出中他們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按照東正教的傳統,演唱婚禮和葬禮中的歌曲,讓人們歡笑、哭泣,並在歌聲中遠離悲傷。
雖然他現在不再回到塞拉耶佛,但常常在媒體的採訪中流露出深深的思鄉之情,他現今在貝爾格勒和巴黎兩地居住。儘管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還常常不明白人們為何會為他的音樂迷醉和瘋狂,依然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作曲家,並決定在以後的工作中減少電影音樂的創作,而潛下心來研究音樂,獲得更多音樂體驗是他認為更重要的,Goran Bregovic將繼續探索巴爾乾地區的民族音樂,並仍將在音樂中傳頌巴爾乾人自由的心與狂野的靈魂。 Goran的每張唱片都非常出色,在他的音樂里歡樂與悲傷常以濃烈的曲調錶現出來,但即使在音樂繁華之處,也依然隱含著幽暗與哀傷,配合電影的畫面,非常的完美和恰如其分。

個人成就

哥倫.布雷高維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爾乾音樂家。而讓他的音樂可以遠渡重洋、銘刻人心的,則是他為多部電影打造的迷人氛圍:《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中,吉普賽音樂與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獨舞。
布雷高維克一九五零年三月廿二日出生於賽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樣,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種族的層次紊雜,布雷高維克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來自塞爾維亞,妻子則是回教徒。
布雷高維克十六歲時,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創立了「白鈕扣」(Bijelo Dugme)搖滾樂團,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陣熱潮,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共出了十三張唱片,他在這時認識了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又到龐克樂團擔任貝斯手,在這些南斯拉夫年輕人心中,這是一波革命,並向西方文化開了一扇門。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維克再度遇見庫斯杜力卡,庫斯杜力卡說服他一起拍電影,這次合作促成了一張重要的配樂《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並獲得國際的成功。
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帶回斯拉夫民族與吉普賽文化的底蘊,混融了流行音樂和現代製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卻同時又有極高辨識度,很快奠定了這位配樂家的個人風格與知名度。他故意放棄繁覆的錄音室技巧,而以粗糙、原始的巴爾幹半島式的民謠音樂來表琭,和插入電影中的情節,而統果是情節和配樂高水準的密切統合,使得劇情更具張力與可看性。
布雷高維克繼續實驗將不同種類的音樂共冶一爐,例如以以色列國寶歌手歐佛拉哈撒(Ofra Haza)的猶太葉門音樂,貢獻出《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配樂;讓來自非洲賽內加爾西方的維德角(Cap-Vert)的赤足天后西沙莉艾芙拉(Cesaria Evora)探戈音樂促成了《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電影配樂;還有讓放克搖滾先鋒Iggy Pop重現的《亞歷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1993)。布雷高維克的音樂是多支文化的匯流,吉普賽的放游、來自世界寬廣與角落的旋律、華麗或者私密輕盈,細緻也袤遠。
為多部電影寫了膾炙人口配樂後,布雷高維克開始在各地開演奏會,與他合作的是「婚禮與葬禮」(Weddings and Funerals)管弦樂團,有熱愛音樂的合作成員和合唱團。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維克在整個東歐巡演過後,他與樂團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樂節與希臘帖薩羅尼亞(Thessalonique)歲末多媒體演奏會的表現,將其知名度與評價推上另一高峰,這組演出後來以《巴爾乾的沈默》之名結集發行。布雷高維克和整個團從一九九八春天,啟程歐洲巡迴,包括義大利、葡萄牙、英國、比利時和法國。
布雷高維克在一九九二年離開故鄉賽拉耶佛,時值南斯拉夫動亂,人民往法國和美國流亡,他也遷居到人文之都巴黎,在這裡,他開始與來自全球的音樂人合作,也更豐富了其創作的多元內涵。他在一九九九年開始和波蘭流行歌手Kayah合作,但布雷高維克與同樣是巴爾乾半島的希臘歌手George Dalaras(一種接近藍調的laïko style)、年輕的Alkistis Protopsalti和土耳其女星Sezen Aksu等激盪出的光芒,更是不容忽視。
除了在幕後創作電影配樂,布雷高維克也參與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執導的瑞士電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電影敘述一個作家的故事,她在兒子死後獨自住在前夫設計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維克演的就是這個房客,他是一個帶著吉普賽樂團到處演奏的塞爾維亞音樂家。這部電影呈現了許多反差:北方與南方、冷與熱、喜與悲,並參加了二零零二年日舞影展和二零零三年鹿特丹影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