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蒙克

E.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畫家。1863年12月12日生於勒滕,1944年1月23日卒於奧斯陸。蒙克於1880年進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隨C克羅格習畫,受印象主義畫風的影響。蒙克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他的全部作品無條件地捐贈給奧斯陸市,這巨大的遺產包括1200幅油畫、4500幅素描、1800幅版畫、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筆記和書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德華·蒙克
  • 外文名:Edvard Munch
  • 國籍:挪威
  • 出生地:挪威勒滕
  • 出生日期:1863年12月12日
  • 逝世日期:1944年1月23日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
    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
    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 代表作品:《吶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
簡介,作品,春情,吶喊,

簡介

父親是位醫生,篤信基督教。幼年喪母,姐姐被肺病奪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時代的不幸對其一生的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作品作品
1889年改用傳統的畫法創作《病孩》變體畫《春》,從而獲得獎學金去法國留學,從師L.博納。在法國,他在研究印象主義畫法的基礎上,轉而對後印象主義和納比派發生興趣。他發現線條和色彩有強烈的表現力,試圖用它們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他們的呼吸、感覺、受苦受難並彼此的相愛。
在當時哲學和美學,思潮影響下,他努力發掘人類心靈中的各種狀況,表現疾病、死亡、絕望、情愛等主題。因此,他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的稱號。1892年,在德國拍林美術家協會舉辦展覽,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很快被封閉,但對德國青年畫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動了表現主義運動的產生。

作品

蒙克的早期油畫《病孩雙》(1886)、《在靈床旁》(1895)、 《母親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1890年的油畫《聖克盧之夜》和1892年的油畫《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著他風格的轉折,顯示出他表現主義畫家的特質。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1894)和《吶喊》(1893),前者描繪人對幽閉的恐懼,後者刻畫人對孤獨與死亡的恐怖感。他於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在木刻、石版、銅版畫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他的版畫題材多取自於油畫,其中以《生命》組畫最為出色,被他自己稱為生命、愛和死的詩歌。

春情

1908年,蒙克因患精神分影症入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療養院休養,病癒後回挪威隱居。1910年為奧斯陸大學節日廳設計裝飾畫,於1916年完成。其中的壁畫《太陽》受F.W.尼采《人山》的影響,表現了人們對光明的渴望。但在尼采的筆下,只有少數人越過犧牲者屍骨堆成的山而達到努力追求的目標,而蒙克則對生活持積極的態度,誇張地描繪太陽以代替尼采的悲觀的象徵。1916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為美麗的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純樸生活所吸引,創作了一組色彩歡快的畫面。其中表現勞動人民的作品有油畫《掃雪工人》、《工人回家》等。蒙克與劇作家H.易卜生、法國詩人S .馬拉梅是好友。從20年代起,他為易卜生的劇本作插圖,但始終未能完成。 蒙克是一位愛國者。1937年納粹分子把蒙克的藝術宣布為“墜落”和“頹廢”的,禁止展出。在德國占領挪威期間,他拒絕與納粹政權合作,不參加為其操縱的美術家協會的活動。
作品作品

吶喊

蒙克的藝術含有的悲觀和消極的因素,是他生活的時代所造成的。他的功績在於揭示同時代人的隱蔽的心靈,把人們心底里的美和醜、痛苦和歡樂揭示在繪畫中。他充分發揮了繪畫語言的表現力,促進了西方繪畫朝寫意、象徵的方向發展。他在挪威享有崇高威望,1963年奧斯陸建立了蒙克博物館,除列著他遺贈的全部作品。1983年10月,挪威蒙克繪畫展覽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