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又稱DNA依賴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NA pol),它是以親代DNA為模板,催化底物dNTP分子聚合形成子代DNA的一類酶。此酶最早是美國科學家Arthur Komberg於1957年在大腸桿菌中發現的,被稱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簡稱polI)一以後陸續在其他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找到了多種DNA聚合酶。這些DNA聚合酶的共同特徵為:①具有5’→3’聚合酶活性,這就決定了DNA只能沿著5’→3’方向合成;②需要引物,DNA聚合酶不能催化DNA新鏈從頭合成,只能催化dNTP加入核苷酸鏈的3'-OH末端。因而複製之初需要一段RNA引物的3’一OH端為起點,合成5’→3’方向的新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NA聚合酶
  • 外文名:DNA polymerase
  • 作用:複製DNA的重要作用酶
  • 屬性:蛋白質
特性,分類,

特性

①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即A與T,C與G的配對原則,逐步逐個、連續地將dNTP加到延伸中的DNA分子3'-OH末端,逐步合成延長中的子鏈DNA。這是DNA聚合酶的主要作用;
②3’→5’'外切酶活性(校對作用):這種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從3’→5’方向識別和切除不配對的DNA生長鏈末端的核苷酸,3’→5’外切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校對作用,當加入的核苷酸與模板不互補而游離時則被3’→5’外切酶切除,以便重新在這個位置上聚合對應的核苷酸,可見,3’→5’外切酶活性對DNA複製真實性的維持是十分重要的。以保證複製過程的保真性和準確性;
③5’→3’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復作用):該活性是從5’→3’方向水解DNA延長鏈前方的DNA鏈(即只對DNA上雙鏈處的磷酸二酯鍵有切割作用),主要產生5'—脫氧核苷酸。這種酶活性在DNA損傷的修復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分類

1.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
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是大腸桿菌polA基因編碼由1000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單鏈多肽,具3種酶活性:5’→3’DNA聚合酶活性;5’→3’及3’→5’外切核酸酶活性。
(1)5’→3’DNA聚合酶活性 以DNA單鏈為模板時,在4種脫氧核糖核苷
(dNTP)和引物存在下,沿5’→3'合成與模板互補的另一條DNA鏈。當模板為雙鏈DNA時,必須在其一條鏈上有1個或數個斷裂時才可有效作為模板。
(2)3’→5’外切酶活性 沿3’→5’方向識別和切除DNA複製過程中DNA生長鏈末端的錯配的核苷酸,起到校對作用,從而保證DNA複製的真實性。
(3)5'→3’外切酶活性 作用於DNA雙鏈或RNA:DNA雜交體,從5’端降解雙鏈DNA或RNA:DNA雜交體的RNA組分(RNA酶H活性)。
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主要套用於:①間隙填補。將核苷酸加到DNA鏈的間隙處的3’羥基端,使雙鏈DNA的單鏈間隙填補起來,形成完整的雙鏈。②缺口平移。由DNaseI在雙鏈DNA分子上形成單鏈缺口,再由5'→3’聚合作用和5'→3’的外切作用協調完成沿DNA雙鏈5'→3’方向的缺口移動,將放射性核素標記的核苷酸標記在DNA鏈上。
2.Klenow聚合酶(Klenow大片段)
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的3個結構功能域分別對應著3種不同酶活性。氨基端(1~326)具5'→3’外切酶活性;中間區域(326~542)具3'→5’外切酶活性;羧基端(543~928位)具5’→3’DNA聚合酶活性。枯草桿菌蛋白酶可將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水解成大小2個片段:N端小片段包含1~326位殘基,具5’→3’外切酶活性;而C端大片段包含326~928位殘基,只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稱作Klenow聚合酶或Klenow大片段。
Klenow聚合酶主要套用於:①補平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切割DNA產生的3’凹端;②用[32P]dNTP補平3’凹端,對DNA片段進行末端標記;③在cDNA克隆中,用於合成cDNA的第二條鏈;④用於Sanger雙脫氧末端終止法進行DNA序列分析;⑤套用Klenow大片段3’→5'外切酶活性降解DNA的3’突出端使成平端,但T4DNA聚合酶的3’一5’外切酶活性遠遠高於Klenow大片段。
3.TaqDNA聚合酶
TaqDNA聚合酶是一種耐高溫的依賴於DNA模板的DNA聚合酶,來源於極度嗜熱的嗜熱水生菌Thermus aquaticus YT一1,故稱作Taq DNA聚合酶,一般套用於PCR反應。TaqDNA聚合酶是一種Mg2+依賴酶,反應體系中必須有Mg2+存在,然而保持適當的Mg2+濃度十分重要,因為Mg2+濃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引物與模板的結合、模板與PCR產物的解鏈溫度、引物二聚體的形成以及酶的活性與精確性。
該酶的優點是:①熱穩定性高,92.5℃、95℃、97.5℃時的半衰期分別為130min、40min和5~6min;②最適反應溫度為75℃,引物在50℃~60℃退火,72℃延伸,可防止引物與模板間的錯配及DNA二級結構的形成,從而提高了擴增特異性,且有利於擴增較長的片段,70℃時延伸速率在60核苷酸/秒以上;③可延遲平台區,平台區到達之前即可完成25次循環,擴增倍數達4 X 106,然而該酶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即缺乏3’一5’外切酶活性,無法校正錯誤核苷酸的摻入.錯誤摻入率達2×10-4個核苷酸/循環,對於一個30次循環的擴增反應來說,這將導致0.25%的總錯誤率。
為了減少DNA擴增過程中的出錯率,人們又從嗜熱古菌P帥COCCI&s furiosus中發現了另外一種耐高溫的DNA聚合酶,稱作Pfu聚合酶,該酶具有3’一5’外切酶活性,岡此,在DNA擴增過程中具有高保真性。
4.逆轉錄酶
逆轉錄酶是一種依賴於RNA的DNA聚合酶,也稱為RNA指導的DNA聚合酶。,可以RNA為模板有效地催化合成互補DNA(complementary DNA)單鏈,並進而合成DNA第二條鏈。逆轉錄酶普遍存在於含RNA的逆轉錄病毒中,主要有禽源(AMV)和鼠源(MLV)兩種,這兩種酶均已被克隆並在大腸桿菌中表達。逆轉錄酶主要套用於:①以RNA為模板,以寡聚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引物,合成互補的DNA(cDNA),用於基因克隆、cDNA文庫構建和基因表達分析;②標記帶5 7端突出的DNA片段(補平反應),製備雜交探針;③代替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 Klenow片段或測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