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包圍圈

C形包圍圈

C形包圍圈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海陸並進,海上包圍圈以日本為起點、印度為終點,陸地包圍圈以印度為起點、中亞為終點,由海到陸形成了一個C形包圍圈。 冷戰結束後,美國由戰略守勢轉入戰略攻勢,其最大成果,就是進入了歷史上不曾涉足的中亞地區。同時,美國積極拉攏印度和蒙古,插手中國南海爭端,加上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起來的第一、二島鏈封堵線,美國在中國周邊形成了一個“C形”戰略布勢,有人把它稱之為“C形包圍圈”或“弧形包圍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形包圍圈
  • 外文名:The C shaped ring of encirclement
  • 別稱:新月形包圍圈
  • 提出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 套用學科:軍事
  • 適用領域範圍:軍事理論
歷史背景,名稱概念,戰略性質,中美關係走向,評論,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中國周邊搞的“新月形包圍圈”。
新中國成立以後,美國將亞太政策的重心放在了遏阻“亞洲共產主義擴張”上面,逐步形成了從日本、南韓、台灣到東南亞的“一條線”的戰略構想。從1951年到1955年,美國先後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國家、中國的台灣等,簽訂了《美日安全條約》、《美菲條約》、《美、澳、新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等,構建起了主要針對中國的亞太軍事體系,即所謂“新月形包圍圈”。
這個軍事體系是實實在在的,是美國在歐洲建立的共同防務體系的“摹本”。首先,它以“防止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為共同政治基礎;其次,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簽約國家互相承擔著軍事援助的義務。

名稱概念

美國的C形反導系統網  美國如今的“C形”戰略布勢,性質大不相同:
第一,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正常化;第二,原來的亞太軍事體系(即“新月形包圍圈”)已處於半瓦解狀態,曾經是這個體系中的大部分國家已不再對中國採取敵視政策;第三,美國在印巴次大陸、西亞、中亞的新布勢,既不剛性,也不穩固,同這些地區國家沒有軍事同盟關係。因此,所謂的“C形包圍圈”不可與當年的“新月形包圍圈”同日而語。

戰略性質

美日舉行聯合軍演展示強大空中編隊
美國藉助“C形包圍圈”對中國所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它在這個戰略布勢的各個方向所要對付的事情太多。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說得很清楚:美國稱霸全球的戰略重心,是控制歐亞大陸;而控制歐亞大陸的重心,一是西歐、一是東亞,一是中東,即“兩端加蜂腰”的全球戰略布勢。美國冷戰後在亞洲加緊構建的“C形”戰略布勢,是它稱霸全球戰略布勢的一部分。
既然是稱霸全球,它所要防範的敵性國家或潛在敵性國家就決不會僅僅是一兩個,因此它在各個戰略方向上所要防範的對象往往不是單一的,甚至那些“盟國”也會成為它防範的對象。如美日同盟關係,對於美國來說,不僅有針對中國的一面,還有防範、牽制日本的一面。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既把日本作為其控制歐亞大陸東端的一枚重要棋子,又不希望日本坐大,挑戰其在亞太地區的霸權(美國把整個太平洋視為自己的“內湖”)。
美國永遠不會忘記日本的擴張歷史。因此,美國對日本既利用又打壓,始終把日本拿捏在掌心裡。近幾年,美日之間圍繞著沖繩普天間軍事基地的較量,實質是一次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是美國對日本獨立傾向的壓制。再拿美國進入中亞來說,雖然其戰略意圖有布勢中國西部一面,但更主要的一面,還是楔入原來蘇聯控制的地區,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因此,俄羅斯對於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如芒在背,去之而後快。中亞是美俄較量的重要區域。最近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動盪,使中亞政治形勢發生有利於俄羅斯的傾斜,動搖了美國在中亞的地位。總之,美國的戰線太長,在各個戰略方向所要防範的對手太多,很難集中力量,這是它的致命弱點。
因此,中國在美國的“C形包圍圈”面前,仍然有著極其廣闊的戰略迴旋空間。只要運作得當,這個空間只會越來越大,而不會越來越小,更不會只剩下中美直接軍事對撞一條路可走。

中美關係走向

美國愛國者-3飛彈發射試驗
中美建交30餘年來,除了頭10年比較平穩以外,一直波瀾起伏,動盪不居,但始終未破大局,呈現出“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的狀態。這表明,有一些相對穩定的因素支撐著中美關係,決定著中美關係始終圍繞著一個大體穩定的基本走向上下波動。
第一,美國的綜合國力強大,尤其是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擁有巨大優勢,中國難以匹敵。
第二,美國不會放棄稱霸全球的戰略,不允許輕易改變有利於它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遊戲規則”;而中國決不會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於建立公正、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決不會聽任美國擺布。
第三,美國的綜合國力雖然強大,但建立和維持全球霸權仍有力不從心之感,不可能集中全力對付中國,而中國雖然還欠發達,但也畢竟是一個大國,全力對付都未必有勝算,何況分散力量。可以想見,如果美國全力對付中國,其全球霸權體系勢必“崩盤”。
第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美兩國利益越來越交織在一起,相互合作是一種客觀需求。
中美關係對於中國來說,則是影響外交全局和對外開放全局的重要因素,推進中美兩國關係是中國融入國際發展體系,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獲取利益所必需的。而中國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選擇了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軍事政策,決不謀求世界霸權。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美關係的“既對抗又合作”的基本走向,只要這些因素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這個基本走向就不會改變。沿著這個基本走向發展的中美關係,給中美雙方處理矛盾和爭執留下了迴旋空間,中美之間的政治總可以找到前進之路,而不會輕易走進死胡同。

評論

現在中國面臨的這個“C形包圍圈”是個三位一體的圈子,中國與周邊不可避免會鬧彆扭,這種摩擦可能來自冷戰思維,也可能來自發展過程中的碰撞,或者對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導致的誤讀。
中國應採取不同的方式,協調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這也是爭取和平發展機遇的一種辦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