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值悖理

C值悖理

生物體的單倍體基因組所含DNA總量稱為C值。每種生物各有其特定的C值,不同物種的c值之間有很大差別。能夠獨立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支原體(Mycoplasma)的C值不到10bp,一些植物和兩棲類動物的C值則可多達1x10(11)bp,相差10萬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值悖理
  • 學科:生物學
  • 性質:名詞
  • 特點:所含DNA含量
在一些低等生物中,當進化增加了生物體的複雜性時,基因組也相應地增大。如蠕蟲的C值大於黴菌、藻類、真菌、細菌和支原體。可是,在其他生物中則看不到這種規律。顯花植物和兩棲類動物的基因組最大,軟骨魚、硬骨魚甚至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基因組都大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基因組。爬行類和棘皮動物的基因組大小同哺乳動物幾乎相等。
因此,從總體上說,生物基因組的大小同生物在進化上所處地位的高低無關,這種現象稱為C值悖理(C—Value paradox)。主要表現為:①C值不隨生物的進化程度和複雜性而增加,如肺魚的C值為112.2,而人的C值是3.2,與牛的相近;②關係密切的生物C值相差甚大,如豌豆為14,蠶豆為2,相差7倍;③真核生物DNA的量遠遠大於編碼蛋白質等物質所需的量,如果假設一個基因的長度為1x10(4)bp(已超過大多數基因的長度),那么人類基因組DNA的長度3x10(9)bp就應該能編碼300萬個基因,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根據簡單的估算,哺乳動物基因組DNA的量大約是全部編碼基因長度的10倍。90%以上的基因組DNA,其功能目前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