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企鵝反艦飛彈 (美軍編號 AGM-119), 由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 (KDA)生產,早期發展是挪威防衛研發局 (NDRE; Norw. FFI) 於1960年代開始·[1][2] 一直到1970年代 之後又有許多升級方案, 它是被動紅外線導引的短中程反艦飛彈· 這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款紅外線導引飛彈(其他西方國家都用 主動雷達導引為主).

企鵝可以單發或是多發齊射以攻擊較大的船艦· 由固體火箭推進, 它可以鎖定S型移動的船艦並且命中吃水線· 在西方世界的武器中它是可以達到終端鎖定和移動命中兩者兼具的· 而命中後;改良過的120kg 炸藥彈頭會用延遲引信在船內部引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 美軍編號:AGM-119
  • 生產: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
  • 簡稱:KDA
基本數據,由來,結構特點,它的不同版本,

基本數據

企鵝反艦飛彈
研發單位:康斯皮格防禦與空間公司
研製時間:1960年
射程:近程飛彈
技術數據
彈長:3米
彈徑:0.28米
翼展:1.4米
彈重:385千克
射程:20千米
制導系統:脈衝雷射導引+被動紅外線導引

由來

由挪威研製的企鵝系列反艦飛彈(AGM-119)採用相同的鴨式氣動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彈體結構,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穩定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前舵和彈翼均呈X形配置,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圓柱形彈體頭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彈體內部採用模組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分為3個艙段:導引頭艙、戰鬥部艙和發動機艙。
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結構特點研製歷程使用情況型號演變

結構特點

企鵝反艦飛彈導引頭為視場可變的熱成像被動紅外導引頭,有寬、窄兩種視場,寬視場在遠距搜尋目標階段使用,當飛彈接近目標時轉入跟蹤鎖定目標階段,此時將導引頭的寬視場轉換為窄視場。該導引頭採用了凝視焦平面陣列技術,不是跟蹤目標熱點,而是由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產生的制導信號跟蹤目標,可以引導飛彈飛向對比度變化最為明顯的艦舷吃水線附近攻擊。由此帶來最大的破壞殺傷效果。
該導引頭作用距離較近,但中段慣導系統的精度允許其在更為接近目標處開機工作,這有利於導引頭抗干擾和提高制導精度。企鵝系列反艦飛彈的動力裝置均為1台羅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設計的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均採用半穿甲爆破型,總重120公斤。

它的不同版本

可以裝載於各種武器載具平台上:
* 海面載具: 各種飛彈快艇;也是其最初套用,後來才裝到較大軍艦上
* 飛機: 已經用於F-16戰機
* 直升機:
o 貝爾412 SP
o Kaman SH-2
o 西科斯基 S-70 系列 (SH-60海鷹, UH-60黑鷹)
o Westland Super Lynx
KDA's 推出“海軍攻擊飛彈”升級方案(NSM), 預定2007之前就開始販售升級版. 主要升級“紅外線導引”提升到“紅外線成像導引”, 加裝GPS衛星導引, 升級渦輪噴射引擎 (可以增加射程到150公里以上), 還有平行運算電腦的效能升級和數位訊號處理器升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