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年

664年

664年是指中國紀年664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麟德元年。

武則天被立為後以後,漸作威福,高宗每受其制,欲廢之,命宰相上官儀草詔。武后聞之,遽至高宗處自訴,詔草猶在,高宗羞縮不忍,乃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武后乃使許敬宗誣奏上官儀與廢太子忠謀反。麟德元年(六六四)十二月十三日,上官儀被下獄處死,其子庭芝亦被殺,籍沒全家,賜廢太子忠死,株連流貶者甚眾。自是,高宗每視事、武后皆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64年
  • 性質:時間
  • 歷史年號:大弘孝皇帝麟德元年
  • 歷史大事:武后垂簾聽政
歷史大事,逝世,

歷史大事

武后垂簾聽政
武則天被立為後以後,漸作威福,高宗每受其制,欲廢之,命宰相上官儀草詔。武后聞之,遽至高宗處自訴,詔草猶在,高宗羞縮不忍,乃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武后乃使許敬宗誣奏上官儀與廢太子忠謀反。麟德元年(六六四)十二月十三日,上官儀被下獄處死,其子庭芝亦被殺,籍沒全家,賜廢太子忠死,株連流貶者甚眾。自是,高宗每視事、武后皆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
貞觀四年(六三0),唐滅突厥後,遷突厥三百帳於雲中城(今山西大同),以阿史德氏為之長。至是(六六三),部落漸眾,阿史德氏詣闕,請依胡法立親王為可汗以統之。高宗召見阿史德氏,謂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因此之故,麟德元年(六六四)正月十六,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遙領之。
郇公孝協被賜死
麟德元年(六六四)四月,魏州刺史、郇公孝協坐贓,賜死。司宗卿王博七奏孝協父叔良於高祖時擊突厥,中流矢死,乃死於王事,孝協無兄弟,恐其絕嗣。高宗曰:“畫一之法,不可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協有一子,何憂乏祀乎!”孝協自盡於家中。
劉仁軌上書言百濟戍兵疲憊
麟德元年(六六四)冬十月六日,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書,備言百濟戍兵疲憊,征役勞苦,獎賞無信,西歸無期。恐師眾疲老,立效無日。高宗深納其言,遣右威衛將軍劉仁願率兵渡海以代舊兵,並敕仁軌俱還。劉仁軌恐夷人新服,眾心未定,乃上表自請留鎮百濟,高宗從之。
玄奘卒
玄奘(五九六至六六四)通稱三藏法師,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佛教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貞觀元年(627。一說貞觀三年六二九),從長安出發赴天竺遊學。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長安,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隨即開始翻譯工作,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撰有《大唐西域記》一書,成為一部寶貴的歷史文獻。玄奘生前,本欲再翻《大寶積經》,以病未成。高宗聞其罹病,遣御醫急赴,未至已卒。高宗為之廢朝數日。前後五下敕書經營喪事。斂以金棺銀槨。葬日,長安及各州五百里內送者百餘萬人,以繪采三千匹,結成涅槃、與以載柩。是日宿於墓所者三萬餘人。後劉軻復為撰碑,稱“自大教東流,翻譯之盛未有如法師者”。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甲子,公元六六四年)
春,正月,甲子,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初,李靖破突厥,遷三百帳於雲中城,阿史德氏為其長。至是,部落漸眾,阿史德氏詣闕,請如胡法立親王為可汗以統之。上召見,謂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故更為單于都護府,而使殷王遙領之。
二月,戊子,上行幸萬年宮。
夏,四月,壬子,衛州刺史道孝王元慶薨。
丙午,魏州刺史郇公孝協坐贓,賜死。司宗卿隴西王傅義等奏孝協父叔良死王事,孝協無兄弟,恐絕嗣。上曰:“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協有一子,何憂乏祀乎!”孝協竟自盡於第。
五月,戊申朔,遂州刺史許悼王孝薨。
乙卯,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
秋,七月,丁未朔,詔以三年正月有事於岱宗
八月,丙子,車駕還京師,幸舊宅,留七月;壬午,還蓬萊宮。
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兼右相,大司憲竇德玄為司元太常伯、檢校左相。冬,十月,庚辰,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展效。臣問以‘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應募,爭欲從軍,或請自辦衣糧,謂之“義征”,何為今日士卒如此?’鹹言:‘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人心亦殊。曩時東西征役,身沒王事,並蒙敕使弔祭,追贈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遼海者,皆賜勛一轉。自顯慶五年以來,征人屢經渡海,官不記錄,其死者亦無人誰何。州縣每發百姓為兵,其壯而富者,行錢參逐,皆亡匿得免;貧者身雖老弱,被發即行。頃者破百濟及平壤苦戰,當是時,將帥號令,許以勛賞,無所不至;及達西岸,惟聞枷鎖推禁,奪賜破勛,州縣追呼,無以自存,公私因弊,不可悉言。以是昨發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非獨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勛級以為榮寵;而比年出征,皆使勛官挽引,勞苦與白丁無殊,百姓不願從軍,率皆由此。’臣又問:‘曩日士卒留鎮五年,尚得支濟,今爾等始經一年,何為如此單露?’鹹言:‘初發家日,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臣檢校軍士所留衣,今冬僅可充事來秋以往,全無準擬。陛下留兵海外,欲殄滅高麗。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兵,還成一國。今既資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眾有此議,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處置,恐師眾疲老,立效無日。逆耳之事,或無人為陛下盡言,故臣披露肝膽,昧死奏陳。”
上深納其言,遣右威衛將軍劉仁願將兵渡海以代舊鎮之兵,仍敕仁軌俱還。仁軌謂仁願曰:“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略高麗,其事非易。今收穫未畢,而軍吏與士卒一時代去,軍將又歸;夷人新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不如且留舊兵,漸令收穫,辦具資糧,節級遣還;軍將且留鎮撫,未可還也。”仁願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雲吾多留兵眾,謀據海東,幾不免禍。今日唯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仁軌曰:“人臣苟利於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海東。上從之。仍以扶餘隆為熊津都尉,使招輯其餘眾。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宦者王伏勝發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議之。儀因言:“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上意亦以為然,即命儀草詔。
左右奔告於後,後遽詣上自訴。詔草猶在上所,上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猶恐後怨怒,因紿之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儀先為陳王咨議,與王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後於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十二月,丙戌,儀下獄,與其子庭芝、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戊子,賜忠死於流所。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政事,為司禮太常伯,左肅機鄭欽泰等朝士流貶者甚眾,皆坐與儀交通故也。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瑋、西台侍郎孫處約並同東西台三品。

逝世

3月7日——唐朝高僧玄奘逝世
664年3月27日,唐朝佛教法相宗創始人唐三藏坐化。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