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植樹節

312植樹節

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3.12植樹節
  • 外文名:Arbor Day 312
  • 成立時間:1979年2月23日
  • 修改次數:3次
  • 作用:號召全國人民保護環境
基本內容,植樹節節徽,歷年主題,

基本內容

簡介:“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民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
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
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起源
近代植樹節最早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土地乾燥,大風一起,黃沙滿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畫地植樹造林。
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採納了這一提議,並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後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後,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後的16年間,又先後植樹6億棵,終於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領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並放假一天。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並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民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今日的美國,樹木成行,林蔭載道。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中國植樹造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而成為公民的一項法定義務則始於改革開放之初。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綠化建設。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曾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12 年綠化運動”。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根據國務院提議,為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決定每年3月 12日為全國的植樹節。
312植樹節
中國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節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民國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8年(1929年)2月9 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民國19年(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後,大會予以通過。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適合植樹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許多省市還規定了自己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世紀偉人與植樹節
孫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1893年,他在《上李鴻章書》的政治文獻中就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1924年他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反覆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樹,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 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舉行植樹式。以後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23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我國的3 月12日為植樹節。每年3月12日作為植樹節還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
我們緬懷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我們同樣深深懷念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他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倡導者和帶頭人。1981年,我國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災,鄧小平同志專門對林業問題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最近的洪災涉及到林業、涉及到森林的過量採伐;看來寧可進口一點,也要少砍一點。小平同志還說,中國的林業要上去,不採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提議,是否可以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比如三棵或五棵樹,要包栽包活,多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在實施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決議》的頭一年,小平同志對工作人員說:“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樹,要包栽包活。”植樹節那天,他帶領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種下一株株松柏。之後,不僅在北京,全國各地都先後留下鄧小平同志植樹的身影。每年植樹節,他身體力行,堅持了11個春秋,一直到他85歲高齡,古今中外很少有這樣的人。1984年鄧小平同志來廈門視察時,曾在廈門萬石植物園植下一棵樟樹。鄧小平同志曾指出: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傳下去。”
江澤民同志為首的第三代國家領導核心,把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植樹活動引向縱深,年復一年,點點綠色席捲了華夏大地,一個山川秀美的萬里神州正逐步展現 理由一:幾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項法律,規定每對新婚夫婦,必須先種植油橄欖樹70株。
理由二:日本鹿兒島等一些地區也有新婚夫婦要植樹的規定,樹旁立碑寫明姓名和婚期,植後50年方能砍伐,屆時植樹夫婦可舉行結婚50周年慶祝活動。
理由三: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法令條文規定,第一次結婚要種樹2棵,離婚的要種5棵;第二次結婚必須種樹3棵,否則不予登記。
理由四:家庭樹,波蘭的一些地方規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樹3株,稱之為“家庭樹”。
理由六:添丁種樹,在非洲坦尚尼亞的許多地方,有一種“添丁植樹”的風俗,即誰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盤埋在門外的土地里,並在那裡種上一棵樹,表示希望孩子像樹一樣茁壯成長。
理由八: 樹木銀行,為了防止建築工程毀壞樹木,日本開辦了“樹木銀行”。凡施工單位,必須把清理場地挖出來的帶根樹木及時存入“樹木銀行”,在工程結束後,該單位必須及時把樹木取出來栽上,以保持原有的綠化面積。
理由七: 求愛樹,在德國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樹季節,小伙子要送給姑娘一棵精心挑選的白樺樹苗,親手把它栽好,以表達愛慕之情,人們稱之為“求愛樹”。

植樹節節徽

植樹節節徽 1. 樹形,表示全民義務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
312植樹節
2. “中國植樹節”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年年植樹,堅韌不拔的決心。
植樹節節徽
3. 五棵樹可會意為“森林”,由此引伸連線著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歷年主題

2009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2010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與大樹在一起。
2011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2012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義務植樹共建綠色和諧家園,植綠護綠共創省示範文明城市。
2013年的植樹節主題是:深入開展造林綠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4植樹節主題是: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