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是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調查報告。報告就中國海歸就業創業情況開展了新一輪的調查研究,聚焦以“90後”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群體在留學前後的發展變化和就業、創業情況,並對海歸對於留學與回國的選擇、留學安全的認知等熱點話題進行了調查。報告顯示,90後成為新生代海歸的主體,占比高達55%。

2018年8月19日,在第13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發布了《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 發布時間:2018年8月19日
  • 發布機構: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
  • 發布地點:北京
主要內容,數據分析,

主要內容

2017年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人數達到48.09萬人,其中獲得碩博研究生學歷及博士後出站人員22.74萬。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成為中國國際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告顯示,61%的海歸群體在回國後並未發生遷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其他遷移的海歸人群中,有13%的海歸遷往北京,8%的海歸群體遷往上海,7%的海歸群體遷往廣東。對產生遷移的海歸群體進行城市選擇的具體分析來看,“經濟發展快”、“國際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強”、“產業基礎好”為海歸群體最為關注的城市要素。
海歸群體流失方面,黑龍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較大,分別為81%、60%、58%、49%和46%,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人才大戰”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可以看到,海歸群體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區域,從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上來看,這些省市較中西部地區仍具有一定優勢。
海歸群體普遍認為當前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匹配程度不高,認為非常匹配的僅占5%,認為匹配程度較好的占比23%,認為匹配程度一般、匹配程度較差和完全不匹配的比例分別為34%、18%、20%。海歸就業崗位與其所學專業的匹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歸群體對於個人發展的預期。
半數被訪者認為自己“所學知識與實際套用脫節,缺乏實踐經驗”成為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此外,“不了解國內的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也是海歸的一項主要劣勢。這說明被調查者在海外讀書的過程中與國內信息脫節依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在收入方面,認為收入高於甚至遠高於預期的海歸不足1%;僅有19%的海歸認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預期;認為收入水平低於預期和遠低於預期的海歸占比分別為49%和31%。綜合來看,雖然海歸群體的整體收入水平較2017年有所提升,但80%的海歸認為收入水平低於預期。
在海歸的稅前月收入分布情況中,近七成海歸稅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但從單項對比來看,6000元及以下群體占比最高,為33%。

數據分析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通過2190份的有效問卷調查顯示,新生代的海歸群體出生年代集中在85-95年之間,其中,(90-95年)90後成為海歸主體,占比高達55%,實際年齡在23-28歲之間。
從海歸群體獲得的學位/學歷看,碩士學位最多,占比達56%,其次是學士學位,占比38%,博士學位、專科和其他占比都在2%左右。與去年相比,碩士學位占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學士學位占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出國讀取本科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從最近一次留學國家/地區分布占比情況看,去英國和美國留學的人最多,占比分別為19%和18%。其中,女性更青睞英國,占比高達22%,其次是美國;而男性恰恰相反,21%的男性選擇美國。
在最近一次留學中的主修科目中,經濟學與商學類占比最高,達到43%。因此,金融業超過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再次成為海歸就業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
調研發現,“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是海歸群體選擇出國留學的主要原因,占比達到76%。與此同時,較為功利化的留學因素均呈下降趨勢,從側面說明留學更趨於理性化。
調查發現,回國後,97%的受訪者能夠在回國發展中實現社會融入,其中能夠“順利實現融入”和“有困難,但能漸漸融入”的比例均占48%。約3%的受訪者始終無法融入,與2017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始終無法融入的海歸比例降低了2個百分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