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
  • 時間:2017年4月20日
  • 地點: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順義培訓中心
  • 舉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春和景明,人聚政通。2017年4月20日,在風景宜人的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順義培訓中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正式開班了!
這是一個特別的班級,來自18個國家的30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專家匯聚一堂,他們膚色各異,想法多元,但是對這次培訓都充滿著強烈的期待。
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培訓,開設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政策體系、“一帶一路”倡議解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範、可再生能源發展等課程,帶領學員參觀考察有關企業和最佳實踐案例,開展國際交流和對接活動……種種“別出心裁”的課程活動讓這30位學員們有了一個更好的機會和平台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上的努力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經驗。
就在5個多月前,《巴黎協定》的正式生效已然讓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在今年5月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落地”北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應對氣候變化,是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也是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此次培訓班開班之時,正是推動“一帶一路”國家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好時刻。
提升能力打造應對氣候變化新“朋友圈”
9點半,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走進偌大的會議室,這時,離此次“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開班儀式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已有不少學員早早地在主席台下落座。
“是的,這是我們第一次來中國。”採訪中,受訪學員的回答一致,他們對於中國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和期待。這也是一個年輕的群體,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翻閱學員名單時發現,絕大多數學員都是80後甚至90後,在這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上,記者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求知渴望。
“這次培訓班選取學員的原則之一就是儘量選擇之前沒有進行過相關培訓的業內人士,因此絕大多數學員都是第一次來中國。此外,我們也儘量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應對氣候變化需求比較強烈的地區以及對應對氣候變化比較感興趣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實際上,在來中國之前,很多人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都相對陌生。“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我知道和理解的並不多,但這正是我為什麼來到這個培訓班的原因,了解中國的‘一帶一路’,了解中國的氣候變化治理政策,看看有哪些經驗能讓高棉有所獲益,中國和高棉在哪些領域可以得到更長久的合作與共贏。”來自高棉城市研究學院的博士研究員Tep/Kuntheara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奈及利亞國家緊急情況管理局緊急情況室主任AbdulkadirHayatuShehu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達了自己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看法。他表示,奈及利亞政府也建立了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並致力於解決各種極端氣候災害所帶來的難題。
而在阿聯馬斯達爾套用開發部清潔能源處項目工程師AlSuwaidi/Fatima看來,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阿聯在推進清潔能源和研發相關低碳技術層面也有不少積極努力,在來之前,我也了解了一些關於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舉措,但不夠深入,來到這個培訓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國究竟在氣候變化領域有哪些重要舉措和政策?這些政策體系又是如何運作的?或許中國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實際上,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巡視員田成川在開班儀式上致辭時所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推動建立公平有效、合作共贏的國際氣候治理體系,制定了具有雄心的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目標,採取了卓有成效的節能減碳措施,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制定的戰略、政策和積累的經驗,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廣大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可供借鑑和參考的重要政策方案。同時,中國通過南南合作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5月份拉開帷幕,藉此契機舉辦這期‘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也是為了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打造‘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新的‘朋友圈’,對於促進‘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也有積極意義。”田成川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非常願意藉助培訓班這樣一個平台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分享,並為廣大開發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加強合作力促“一帶一路”綠色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已是業界長久以來討論的重要課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相關團隊曾對“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中國在內的38個主要國家資源環境績效進行過評估:“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同時,該地區既是人類活動強烈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區。該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的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但是該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其中有不少國家處於乾旱、半乾旱環境,森林覆蓋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種種數據說明,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現狀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但同時也為其開展綠色發展領域的經濟技術國際合作提供了難得契機和巨大潛力。
在劉建興看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層面有著非常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在綠色低碳相關技術層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完全有信心也有實力與其他‘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相互溝通和合作。”劉建興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
AbdulkadirHayatuShehu在接受採訪時也一再強調中國的先進低碳環保技術,“如果說像奈及利亞這樣的國家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有所獲益,那么很大一塊將是加強和中國在研發先進低碳環保技術方面的合作。”AbdulkadirHayatuShehu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同時,業內受訪專家強調,在“一帶一路”合作中,需要考慮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高的問題,如加強開發中國家預警預報、減災防災、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要評估、分析怎樣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氣候對各國的影響。“這也是把‘一帶一路’建設與提高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領域。”該專家直言。
“最大程度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我們舉辦此次培訓班的最終目的,我們希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層面的溝通合作將通過這一次培訓班取得更多更具體的成果。”田成川坦言,如果培訓班的效果達到預期,將會是一項長期工程,也會在打造綠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