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研討會
  • 外文名: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時間:2016年2月23日
  • 地點:中國深圳
  • 主導單位:中國商務部
不在北京,不在上海,2016年2月23日,“‘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研討會”在早早入春的深圳舉行,將去年4月在京成立的“智庫合作聯盟”正式推向 國際化。此次會議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旗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復旦大學聯合主辦。邀請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奧地利湯加高棉蒙古等 50多個沿線國政界、學界及智庫人士參會。
與以往在京、滬舉行的“一帶一路”相關會議不同。深圳更為周到的迎送、便捷的安檢流程,乃至與會者手中資料不斷打出的“深圳”城市標籤,這個改開的前沿城市在“一帶一路”議程中展現出自己的“進取心”。
發言嘉賓可能也深諳其中用意。在今天的開幕式現場,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蘿扎·奧通巴耶娃女士就將深圳與新加坡做類比,對深圳從漁村發展為大城市的成功經驗表示讚賞。在談及中國“一帶一路”項目時,奧通巴耶娃女士談的更多是“未來”,對中國的“大國外交”風格表達了期待。
“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深圳啟動
與之不同,隨後致辭的奧地利前總理阿爾弗雷德·古森鮑爾則表達出對“一帶一路”構想國際環境的顧慮。“武裝”、“戰爭”、“難民”,這些詞語在他的發言中占 據了很大比例,他表達出疑惑“應該停下腳步思考,應該怎樣應對目前的情況。”古森鮑爾表示應更多傳播合作理念,而非用衝突解決問題。
在前面兩位的“宏大敘事”後,湯加前副首相薩繆·瓦伊普盧的講話帶著小國的謹慎。“湯加是一個太平洋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名,但看不到我們的國土。”如果對於大國,“一帶一路”是一個事關“合作”的倡議,但在瓦伊普盧口中,“一帶一路”則是“救生圈”,他們面臨的氣候變化威脅、資源匱乏現實都 讓這個島國表現得更為迫切和務實。
後續中方嘉賓的發言或許能平復這樣的這位湯加前政要的焦慮。
商務部前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將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及“一帶一路”並稱“三次改革開放”,與前兩次不同,此次中國將帶著技術和資本走出去。我們抱著“回報”的精神,共同發展互利。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巡視員歐曉理先生簡要闡述了“一帶一路”提出三年來的收穫和最新推進情況。“中國正在將‘一帶一路’這幅寫意畫,逐步變成‘工筆畫'。” 中國已經與34個沿線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備忘錄,更多國家之間的合作檔案還在緊張地磋商。這些協定簽訂奠定了很好的政治基礎。在頂層設計完成 後,如何落實?歐先生在發言中以自己的一次經歷為例,“我從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到土庫曼斯坦飛了10小時”,中亞國家之間的聯通目前還達不到“一帶一路” 的要求,而“基礎設施建設正是中國的強項”他說。“哈薩克斯坦承擔了2017年園博會的任務,而我們2014年去的時候,他們有很設施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得知中國企業很大程度的承擔了建設任務。”
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主任接受觀察者網採訪,他認同沿線國家發展程度於中國有一定落差,並指出“一帶一路”推進至今,最大的難度在於“一國一策”,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考量。對於一些有難度的項目,中國的將儘可能推進,“能推多少就推多少”。
在會議開始的前一天,初春的深圳剛剛下了一場雨,正是乍暖韓寒的2月,會場內不同國家地區的與會者衣裝紛雜不同。這恰如會場內中外雙方對“一帶一路”表現出的態度,暢想、焦慮、無助、樂觀、擔憂。儘管“一帶一路”提出已有三年,但是真正“回暖”,還要再耐心等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