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由國家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是鄭和研究史上一次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學術交流盛會。

由國家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昨天上午在南京隆重開幕。省委書記李源潮致歡迎辭,省長梁保華主持開幕式,國家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致開幕辭。
本次論壇是鄭和研究史上一次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學術交流盛會,參加論壇的中外鄭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有174人,共收到論文239篇,論壇對其中146篇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論文彙編成冊出版。論壇上不僅有中外學者,國家有關部委、上海市、雲南省、福建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省及南京市、蘇州市領導同志,新加坡、馬來西亞、伊朗、菲律賓駐滬總領事等也出席了會議。在為期三天的論壇中,中外學者將深入研討,交流成果。
梁保華說,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在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他率領龐大船隊七次遠航,往來於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的遼闊水域,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沿岸的眾多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標誌著人類文明交往開始由陸地向海洋進發,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蹟。譜寫了中華民族輝煌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江蘇是鄭和下西洋的源發地和啟錨地,鄭和在江蘇生活的時間最長,歷史遺址最多,保存也最完整。在江蘇舉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李源潮在歡迎辭中指出,鄭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勇氣,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鄭和下西洋對我們今天的事業有兩個重要的啟示,一是中國一定要走對外開放之路,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以開放的精神、開闊的胸襟融入變革中的世界;二是中國從來都是和平地走向世界,中國只給世界帶來過文明與友誼,而從來沒有像歷史上的海上列強那樣,給其他民族的人民帶來戰爭和掠奪。中國走的是和平開放之路。李源潮說,鄭和航海激勵了一代代江蘇兒女,江蘇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交流,讓江蘇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江蘇。
徐祖遠在致開幕辭時說,南京是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壯舉的決策地,是鄭和船隊寶船的製造地,而太倉又是鄭和船隊的啟錨地。他希望學術論壇推動鄭和下西洋的學術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龍江寶船廠遺址公園正式建成開放。省委書記李源潮出席開園儀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羅志軍宣布遺址公園開園。
龍江寶船廠位於南京秦淮河西北部地區,史稱龍江,是我國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建造寶船的地方,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2003年,南京市博物館在對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舵桿、巨型舵桿、石臼、造船工具、巨型絞關木、鐵錨以及工匠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1500多件。南京市及鼓樓區歷時二年,對寶船廠遺址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建成了龍江寶船廠遺址公園。
新落成的遺址公園復建了寶船廠管理機構提舉司、珍寶館及瞭望台,並設立了巨錨廣場體驗區、鄭和文化體驗區、航海科技體驗區、篷廠作坊體驗區和船工生活體驗區,讓後人重溫鄭和航海的盛舉。李源潮等省領導與出席儀式的海內外嘉賓一起,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寶船廠古船塢遺址和出土文物展。
有專家認為鄭和船隊兩次從南京始發
鄭和下西洋究竟是從哪裡出港從哪裡離開中國國土的一直是鄭和研究的一個“謎”,有人說鄭和7次都是從太倉劉家港始發,由福建長樂太平港離開國土。但是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施存龍老先生卻提出了不同見解,他認為最少第一次和第七次是從南京始發的。
施老認為,鄭和7次下西洋出發地都是太倉的說法是不妥當的,“我認為最少第一次和第七次是從南京始發的。”在參觀靜海寺和寶船遺址公園時,施老告訴記者,他為了蒐集資料已經來過南京多次,尤其是參觀的兩地,以前是小小的學校,遺蹟保存的也不多。通過南京實地考察、《鄭和航海圖》等一系列研究,他發現第七次從南京走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也應該是南京始發的,“始發地應該是當時的龍江港,也就是現在的下關碼頭。”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也早了92年,比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早了114年,昨天中外專家一致認為鄭和與哥倫布、麥哲倫同樣偉大。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範金民認為東西方在十五、十六世紀所進行的航海性質是不同的,西方航海就是探險,就是發現,並且發現的過程伴有搶掠和殺戮,而中國則不同,鄭和下西洋到底是什麼原因,范教授個人認為,明代改朝換代後就是要通過航海來告訴西洋的國家,繼續保持往來,就是要推進中國與之的交流。
而德國慕尼黑教授,著名的漢學家羅德里奇·普塔克也認為,鄭和與哥倫布、麥哲倫同樣偉大,他說他已經將明代《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等兩套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書翻譯成了德文,並且剛剛在德國出版了關於鄭和在思想、文化上的東西。
南京共有500名鄭和後人
南京是鄭和的第二故鄉,也是鄭和航海事業的發祥地。據了解,現在南京鄭和後裔最老的17代最小的22代,6代同堂共有500多人。在昨天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上”,記者碰到了鄭和的29世孫鄭自海和20世孫鄭寬濤。
南京500多名後裔,泰國也有200名
鄭和是宦官怎會有後裔呢?鄭自海解釋說,晚年鄭和定居於馬府街並將他哥哥馬文銘的兒子過繼過來。“過繼過來的兒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留在了南京,還有一個遷回了鄭和老家雲南,從雲南還有一支遷到了泰國,現在也是200多人的大家族,其中一位18代孫現在是泰國的海軍中將。”鄭先生介紹,留在南京的一支從明代到清末一直居住在馬府街,乾隆年間,一支後裔率先從馬府街遷到蘇州定居。一直到清末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南京馬府街遭到毀滅性破壞,“室家蕩然無存,宗族閒散。”鄭和後裔從此四散逃難,分散定居在南京城各個地區。比較大的支系有張府園支系、建鄴路支系、徐家巷支系、評事街支系、柳葉街支系、大中橋支系、中華路支系等。他們仍然信奉伊斯蘭教,還出現連續三代阿訇世家———鄭和榮、鄭厚仁、鄭留安。
鄭寬濤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知道是鄭和的後裔,但是20多年前,對於自己的身份卻一直很低調,“當時思想比較禁錮,認為下西洋是勞民傷財,而且鄭和還是宦官,當時連去掃墓都是偷偷摸摸的。”一直到了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時,外人才知道了原來這一家子是鄭和的後人。
按照家譜詩句取名
鄭自海、鄭寬濤兩父子的名字都是按照家譜中的詩句來命名的,鄭寬濤介紹自從第十一代起,一直以家譜中詩句排輩取名,如今流傳下來的是20個字:“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恩更萬代,家道泰而昌。”(相傳這20字為牛首山弘覺寺住持所寫)。鄭自海說,現在南京最大的是18代孫鄭厚榮,今年(2015年)70多歲了,最小的是22代的小嬰兒。
家族流傳故事“悲喜交加”
作為鄭和的後人,家族中一直有很多關於“馬三保下西洋”的傳說,比如鄭和到了斯里蘭卡,看到了當時生產珍珠的過程,國王挖了一個大的珠池,將海蚌、海螺放進去,等到腐爛進行打撈,其中2-3年才打撈一次。同時家族中一直也有一些悲情的傳說,其中“馬三保下西洋自身難保”一直被族人傳說到今,據說當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時,62歲高齡的他身體已經不太好了,但是當年鄭和的名聲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如雷貫耳,很多國王聽到鄭和來了都很敬仰,而且當時2.7萬海軍中鄭和最有航海經驗也最服眾,所以鄭和還是義不容辭地再次航海,他在航海前已經預知自己最後一趟可能回不來,所以讓家人準備了後事。
《永遠的大航海》今晚南京“起航”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音舞詩畫《永遠的大航海》今晚8:00將在南京紫金大戲院正式“起航”,序中將再現一群古代裝扮的男女老幼在南京白下馬府前為鄭和送行的壯觀景象。
《永遠的大航海》由序、海之魂、海之戀、海之情、海之潮、尾聲六個章節組成,全長70分鐘,用“海”貫穿始終。該劇領唱有蘇雲、周建新、劉媛媛等,從創作到演出,歷時2年之久,僅演員就超過3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