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海門市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17日在海門市十六屆人代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楊曹明代表海門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海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海門市市長楊曹明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17日
  • 報告背景:海門市十六屆人代會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海門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回顧,2015年目標任務,政府建設,

2014年回顧

2014年,在中共海門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團結依靠全市百萬人民,沉著應對複雜多變的巨觀形勢,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工作幹勁,緊緊圍繞“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工作目標,克難求進、積極作為、奮力爭先,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定向上的良好態勢,省定升級版小康建設綜合得分95分,保持蘇中蘇北領先,名列“第十四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3位和“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30強”第21位,較好地完成了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4年,全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0億元,同比增長10.3%。實現財政收入161.88億元,同比增長15.5%;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8.57億元,同比增長12.1%,位列南通首位、全省第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1.4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工業投資315.7億元,同比增長10.9%。新開工超億元項目74個,新竣工超億元項目49個,建成海工裝備等省級產業園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800億元,完成工業應稅銷售622億元,其中63個新增長點新增應稅銷售62.8億元,招商局重工完成應稅銷售超40億元。建立企業“健康體檢”制度,培育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全年新增規模企業48家,全市超億元企業突破10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6家。完成建安產值1300億元,4家企業躋身全國民企500強。深化政銀企合作,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縣級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估位列全省首位,新增貸款增量增幅均居南通第一,招商銀行在海設立全省縣級市首家離岸金融服務中心,金輪股份“中小板”上市,華爾康醫療“新三板”掛牌。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20億元,占GDP比重達39%,完成入庫稅金52億元。新文峰大世界、商和商業廣場等服務業項目加快推進,新增應稅銷售超千萬元重點企業65家,完成服務業投資184.7億元,同比增長33.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億元,同比增長12%。成功舉辦“羊家樂”田園風光游等系列活動,海永鄉獲批南通市級旅遊度假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八度蟬聯“江蘇省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蔬菜綜合標準化示範區、海門山羊養殖標準化示範區分別建成國家、省標準化示範區,海門山羊被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為地理標誌集體商標,海門香芋被農業部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新增高標準農田4.7萬畝,新增南通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30家、500畝以上農業全託管項目47個。縣鄉河道二輪疏浚整治基本完成,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第二批項目通過省級驗收。啟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全國領先,建成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
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成功舉辦經貿洽談會、科技人才節、質量節等系列活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增至7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2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6%。獲批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54項,爭取扶持資金3000萬元,均創歷史新高。通光集團成功申報“中國創新標準貢獻獎”,慧聚藥業榮獲江蘇科技創業大賽成長企業組一等獎第1名,成為南通市首個省科技創新團隊,振康機器人RV減速器獲國家"863"項目扶持。30家企業參與85個國內外標準制修訂,新增省重點研發機構1家、南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積極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件。建立北美海外人才工作站,承辦“千人計畫”專家聯誼會、長三角青商論壇,引進省級以上各類專家122名,其中頂尖人才10人,入選省雙創人才6人,每萬名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人才579人,繼續保持南通第一。品牌戰略成效顯著,獲批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25件、省名牌產品12個,龍信集團、京海禽業獲得南通市長質量獎。注重招商選資,引進中國能源、佳士工業機器人等一批優質項目,完成工商登記註冊外資6.1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帳2.1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20.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千萬美元企業24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65%以上。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契約額2.67億美元,實現營業額6.65億美元。園區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主攻基地型、龍頭型項目,已有10家央企15個項目落戶,綜合實力位列全省國家級開發區第11位、南通市第1位。海門工業園區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加速推進,完成採購貿易聯網信息平台建設,“旅遊購物方式”先試先行,實現家紡出口區域通關第一單,疊石橋家紡市場成交額達550億元。海門港新區東灶港作業區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50萬噸,貨櫃裝卸量500標箱,中國(海門)海產品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全面啟動,國家級中心漁港、東灶新河套閘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臨江新區時代伯樂健康醫藥科技園成功落戶,生物醫藥科創園一期註冊企業17家。海門高新區智慧型產業初具規模,合碩電子、東洲節能等超億元項目群形成新增長點。三廠工業園區中興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南風股份實現重組,中興複合鋼管、3D列印等項目陸續進駐,申海工業技術科技有限公司與無錫鷹普集團、英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美國阿森納投資基金實現合併,容匯通用鋰業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鋰業發展創新課題樣本。各鎮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常樂鎮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城鎮打造齊頭並進,工業應稅銷售增幅居鎮鄉首位;悅來鎮堅持產鎮融合、特色發展,醫療器械、運動器材、綠色建材、健康產業為支撐的產業布局初步形成;四甲鎮重點推進高壓輸變電裝備、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高檔紡織梳理器材等項目,工業經濟實現量質提升;余東鎮堅持產鎮共興,工業園建設和古鎮開發同步推進;正余鎮高端精密機電和高端汽配產業集聚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20%以上的增幅;海永鄉精緻農業和生態旅遊卓有成效。
城鄉面貌明顯提升。修編後的城市總體規劃成功獲省政府批准,躋身全國首批中德低碳生態試點示範市。城市防空規劃通過專家評審。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基本完成,城鎮專項規劃和控規編制紮實開展,中心鎮200畝成片居住小區修建性詳規編制完成。江海路兩側地塊城市設計工作不斷深化,長江路北延、富江路北延等21個市政工程同步實施。中新仁恆(海門)長江生態科技城項目簽約啟動。新開工安置房面積133萬平方米,竣工45萬平方米,交付2257套。天然氣進城有序推進,完成市區2.5萬戶的接入置換。組織實施園林綠化項目42個,啟動江海文化公園、城西公園、興港公園、民生公園、東洲河綠化景觀帶等“四園一帶”建設,新增城市綠地87.66萬平方米,省級園林城市創建通過驗收。投資1000餘萬元的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投入使用。完成青海新村、海興小區等2個老小區改造,新增停車位1500個。組織實施海門河、青西河、民生河、十二號橫河“四河”整治工程,水環境治理有序推進。開展城區市容秩序和鎮區鎮容鎮貌“雙線”整治,拆除違章建築8700多平方米,拆除違法廣告牌600多塊。完成19個小區280處垃圾箱(房)改造,實現垃圾收集桶裝化、機械化全覆蓋。長江中路、謇公湖社區分別被評為“省級示範路”和“省級示範社區”。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等16個主題環境整治工程,實施16個重點減排項目,查處違法企業62家,整改企業120家,關停企業7家。單位GDP能耗、萬元工業應稅銷售電耗和高耗能產業產值占比同步下降。建成省級生態村、三星級康居鄉村15個,新增成片造林2.23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超22%,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總投資10億元實施19個交通重點工程。S336繞城段、疏港河大橋、瑞祥大橋建成通車,S335東灶新河大橋、通呂運河航道整治等工程穩步推進,《海門市幹線公路網規劃修編》通過專家評審。全年供應各類建設用地近6000畝,盤活存量土地1997畝,獲得點供、獨立選址、未利用地指標3761畝。
民計民生持續改善。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42萬元和1.75萬元,繼續保持南通領先。2014年度十大民生實事工程項目有序推進。積極實施就業促進計畫,新增城鎮就業1.35萬人,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2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446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6%。省級創業型城市建設成效列全省前茅,新增創業5300人,帶動就業1.58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鎮五大保險參保率均超過98%。基礎養老金髮放實現全覆蓋,為19萬名老年居民發放2.07億元。全面實施“即征即保”,發放被征地農民補助7900萬元。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至每月540元和370元,發放城鄉低保和重殘人員生活補助資金504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增至人均490元,其中財政補助390元,參合率達99.97%。建立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制度,開展“萬人幫萬戶、共走幸福路”扶貧活動,完成500戶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實施慈善救助十大工程,獲評六星級“中國慈善城市”。市級養老中心開工建設,建成297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居家養老實現全覆蓋,2555人享受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為4.76萬名老人發放尊老金3665萬元。積極推進社會化養老,新增民辦養老床位450張。市殘疾人托養中心投入運行。教育發展水平全省領先,高分通過“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評估驗收,高考“本二”以上上線率達69.4%,18人達清華北大分數線,列全省同類地區第一。業餘體校2名畢業生分獲仁川亞運會腳踏車比賽冠亞軍,海南國小足球隊連獲全國U12足球錦標賽冠軍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冠軍杯賽總決賽亞軍。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新建、加固校舍11.1萬平方米,15所學校建成塑膠化操場,張謇職業技術學校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機關幼稚園、海門港新區實驗幼稚園正式啟用,證大幼稚園等5所幼稚園主體工程竣工。啟動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全市中國小校所有班級均配備標準化電子白板。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立醫療健康發展集團和6個醫療聯合體,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人民醫院新院開工建設,第三人民醫院改造和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有序推進。新建成省級衛生鎮1家、衛生村21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人口計生優質服務廣泛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水平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省領先,區鎮鄉“八個有”、村(社區)“六個有”基本實現全覆蓋,萬人擁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超1700平方米,江海文化藝術展示周等民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三度蟬聯全國文化先進市。新聞出版創新管理全國一流,全民閱讀蔚然成風。成功舉辦中國音樂小金鐘獎“沈肇洲杯”全國琵琶大賽和全國“群星獎”獲獎優秀節目公益巡演海門行等活動。沈繡藝術傳承與創新等3個項目入選國家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超4%。承辦第五屆“環太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成功舉辦第十六屆運動會,區鎮鄉體育健身中心實現全覆蓋。廣電網路資源整合有序推進,婦女兒童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自身建設全面加強。深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落實中央、省市改進作風各項規定,政府自身建設有了新的提高。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深化,取消、調整、簡化行政審批事項32項,行政服務中心審批事項進駐率達90%,741個事項下放區鎮鄉辦理,成功承辦中國改革年會,行政服務“海門模式”全國推廣。改革企業登記制度,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197項前置審批取消或改為後置,市場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全市新登記公司同比增長45%。精簡會議、檔案,嚴格規範公務接待行為,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各類會議同比減少20%,發文同比減少15%,調整清理辦公用房面積1.3萬平方米。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高度重視民眾來信來電來訪工作,化解信訪積案38件,"12345"受理有效信息超7萬件,及時辦結率和民眾滿意率超95%。深入推進“六五”普法,積極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經驗全省推廣。涉法涉訴信訪體制改革全省領先,執法司法規範化建設不斷深化。重大行政決策嚴格執行各項程式,主動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定期向市人大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03件和政協委員提案241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社會治理創新創優。文明城市創建成效顯著。全面建成農村技防監控系統,刑事發案率下降16.5%。實施社會治理五大專項行動和十項惠民項目,社會治理市鎮村三級平台實現全覆蓋,平安法治融合發展“四個一體化”體系全面形成,公眾安全感、法治建設滿意度居南通前列,獲評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實施行業性區域性火災隱患、“九小場所”專項治理行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不斷完善,政府系統應急值守工作切實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成果套用全省領先,公共資源交易行為進一步規範。稅務、統計、物價等部門服務發展成效明顯,人民武裝、民族宗教、機關事務、外事僑務、氣象、防災減災、老齡、檔案、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業績。

2015年目標任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兩個率先”的重要之年。新的一年,我們的各項工作承載著更多的希望與期盼,也面臨著更多的考驗與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總體上緩慢復甦。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在新常態下,雖然有經濟增速放緩的陣痛,但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從我市情況來看,海門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常態、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和政策導向,對我們在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髮展動力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牢牢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海自貿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之間的關係,把握新形勢,適應新常態,激發新動力,不斷開創海門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江蘇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市委十三屆五次全體會議的總體部署,堅持“穩中優進、改革創新、法治引領”總基調,緊扣“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工作目標,以“五大體系”建設為抓手,以經濟轉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城鄉融合為指向,以民生幸福為根本,以法治建設為保障,促進經濟穩中優進、社會和諧穩定,奮力推動“十二五”發展邁上新台階,為實現“兩個率先”奠定堅實基礎。
201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財政總收入17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10%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1%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0%;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2.5%;萬元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以轉型發展為主線,實現經濟穩中優進
調優產業引領轉型。把做大做強做優產業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關鍵和核心。量質並舉強工業。繼續突出工業經濟龍頭地位,著力建立健全現代工業體系。深入實施“510轉型升級”工程,完善“金銀銅牌”企業培育機制,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0家,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110家,應稅銷售力爭突破700億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海工裝備、智慧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汽車零部件、高壓輸變電設備、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優勢產業板塊、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佳士工業機器人、振康RV減速器、中興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等重點項目建設,新興產業產值增幅達11%以上,創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放大中興裝備和南風股份、申海科技和鷹普集團等合作效應,鼓勵本地企業通過兼併重組、股權轉讓、增資擴股、聯合開發等模式,與央企國企、行業龍頭、創投資本等合作,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繼續實施“1238”技改工程,技改投入占工業投資比重達50%以上。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力爭建成南通市級以上“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10家。加強對企業運行的監測,繼續開展“健康體檢”工作,提高企業防範風險的能力。產銷兩旺興農業。將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建立健全現代農業體系,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穩定糧油生產面積,實現糧食持續豐產豐收。大力實施休閒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建設工程,全面加快土地規模流轉工作,建設黑玫瑰羊莊、旺望果園等一批主題農莊和農業公園,建立農牧結合的有機化生產體系和農產品深加工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南通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家庭農場10家,培育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2家、農地股份合作社自主經營示範社6家,新增社區股份合作社6家、農機專業合作社20家。積極發展田園風光游和江海風情游,打造具有海門特色的“羊家樂”集聚區、星期七觀光園、綠海智谷生態園、花香海永等旅遊品牌。引育結合促三產。抓好270個超千萬元服務業項目建設,服務業總投資突破220億元,新增服務業重點企業80家,服務業應稅銷售達580億元。編制服務業重點產業專項規劃,布局發展現代物流、生態旅遊、電子商務、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態。加快沿江保稅物流園、沿海港口物流園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新增南通市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2家。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扶持力度,培育本土電子商務第三方平台,疊石橋市場創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強化需求帶動,促進消費活躍、市場繁榮,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億元。內外並重抓建築。圍繞建設“建築之城”目標,在鞏固國內傳統市場的同時,著力實施建築產業“走出去”戰略,支持優勢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建安產值1400億元。引導鼓勵建築企業開展PC技術、綠色建築、被動式建築、建築列印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提升我市建築企業的科技競爭力。
完善平台承載轉型。發揮江海聯動優勢,深入推進陸海統籌,加快完善轉型發展的新平台。構建更完善的交通網路。抓好啟海港區總體規劃報批、寧啟鐵路海門段和海啟高速海門段啟動等重要節點工程的相關工作,繼續積極推進崇海通道籌建工作。新常久線東延、S335東灶新河大橋建成投用,疊港公路南延、S336繞城東延、通啟高速(海門、疊石橋、悅來)收費站改擴建、老通呂線四甲段改道等工程全面開工。發揮好園區在轉型發展中的主力軍、主陣地作用。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圍繞躋身全省十強目標,著力打造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科研外包、建築產業、軟體信息、保稅物流等特色園區,培育壯大招商局重工、佳鋁實業等行業引領型企業,加快形成優勢企業集群。海門工業園區要緊扣建設世界家紡生產貿易中心目標,突出“內外貿結合試點”和“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落地兩大重點,規劃建設電子口岸、外貿專區等功能平台,招引高端商務、國際物流等配套行業,發展離岸金融、跨境電子商務、家紡創意設計等新興業態,家紡市場成交額突破600億元。海門港新區要釋放港口通航效應,加速產業集聚度,發展能源裝備、航空裝備、物流倉儲等臨港型產業,加快建設海產品國際貿易中心和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實施五湖家園、董竹君廣場、漁港風情街等功能項目,完善商貿、公交、金融等配套,加快創建省級開發區。臨江新區要突出高新技術特色,加快平台載體建設步伐,生物醫藥科創園二期交付使用,國際中小企業科技園一期竣工投運。海門高新區要堅持做大做強智慧型產業和發展現代服務業齊頭並進,加快推進汽車產業園、東洲物流園、神舟科技園、都市科技創業園等集聚區建設。三廠工業園區要堅持產能規模和產業業態並重,深化與上海張江合作,做大做強新材料、裝備製造等產業。中心鎮要成為經濟成長新引擎。常樂鎮要加速推進弘謇工業園和麒麟紅木城兩大產業平台建設,培育新型材料、紅木製作等優勢產業集群;悅來鎮要不斷壯大綠色低碳健康產業,做好農業接軌上海文章;四甲鎮要充分發揮台灣中興電工集團的產業優勢,加速推進機電特色產業板塊提檔升級;余東鎮要堅持新型工業化和特色旅遊業齊抓並舉,推進輕工、精密機械等產業園建設;正余鎮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高端汽配等新興產業,促進特色產業鏈條前延後伸;海永鄉要加快美麗中國·空間(建築)設計產業園、江蘇紫光智慧型物聯網產業園、綠寶石精緻農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創省級旅遊度假區。
聚合要素支撐轉型。實行資源使用的差別化政策,最佳化資本、土地、人力資源等要素配置,支持保障經濟轉型發展。將增加有效投入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抓手,鼓勵各類資本投向符合轉型發展方向的領域和項目,提高投資的質量效益。全年新開工超千萬元工業和服務業項目725個,重點抓好佳鋁新材料、德晉塑膠、海隆石油裝備、申海精密機械、龍信現代建築PC產業園等總投資近500億元的15個南通市級重大項目的實施。繼續實施市領導“雙掛鈎雙推進”制度,完善項目建設點評考核體系,形成項目建設良性滾動機制。實行差別化供地政策,優先保障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用地需求。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工業用地準入門檻。向上爭取和盤活利用相結合,盤活處置低效閒置用地1000畝以上。建設新型人力資源市場,破除人力資源跨區域、跨行業流動的瓶頸制約,促進人力資源有效配置。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基本完成張謇職業技術學校二期工程,啟動三期工程建設,發揮勞動技能培訓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作用,培養符合海門產業需求的職業技術人才,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名,每萬名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人才數超過600人。
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創區域發展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抓好上級各項改革政策在海門的落地和細化。試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改革,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投資領域,全年引進市外超億元重大民資項目20個以上。實施先照後證、三證合一等登記制度改革,加快審批由前置向後置轉變。實行中介政企分離,加強中介監督管理,促進中介服務市場規範有序發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對水、氣等事關民生的資源價格合理分類調整,形成節約資源的市場導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積極落實戶籍、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探索土地市場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三集中三置換”工作,動態調整征地補償標準,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稅收征管,硬化支出預算約束,實現預算決算公開。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三公”經費等支出管理辦法,財力重點向公共服務、民生和社會事業領域傾斜。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65%。加強政府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和績效評估,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導向作用,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新融資機制,積極探索專項債、PPP模式等融資渠道。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引導金融業集聚發展,依託長江路、開發區謇公湖科教城和臨江新區科創園,打造金融機構集聚區和創投機構集聚區兩大金融板塊,全力創建金融生態示範區。推動資本運作,通過鼓勵企業上市、場外市場掛牌、併購重組發展等多種模式,助推企業積極搶抓國家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機遇。2015年,新引進各類金融機構2-3家,力爭IPO上市企業1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全年新增貸款超百億元。
強化創新驅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實現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強化創新平台建設。增強各類科技創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引領功能,海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運行,生物醫藥科創園建成省級科技孵化器。扶持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市內外高新技術成果入場交易,實現免費掛牌和零成本交易服務。強化創新成果轉化。深化產學研合作,探索設立產學研聯合資金,引進3-5家國內著名高校在我市設立研發基地、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活動。全年新增省高新產品60個、科技項目60項,高新技術企業力爭突破100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20億元。強化創新人才引進。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裝備、工業機器人等重點產業,藉助科技節、科技人才合作院校行等平台,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全年引進頂尖人才10人以上,科技領軍人才50人以上。強化創新環境建設。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培育一批專利優勢企業和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全年申請發明專利800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2件,新增國家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6件、省名牌產品3個。
最佳化開放結構。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內對外開放相協調,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建設。研究完善接軌、配套、服務自貿區的政策和措施,引進先進制造、總部基地、研發機構等優質溢出項目,借鑑複製投資管理制度、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經驗。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精心組織各類招商活動,注重招企業和招業態並重,吸引更多資本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全年完成工商登記註冊外資6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35億美元。重視簽約項目的落地開工,重點抓好萬豪酒店、中興物流園、佳士工業機器人等項目落地。創新外貿發展方式。加速推進疊石橋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積極爭取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實現線上線下、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融合發展。加快東灶港通用碼頭驗收準備工作,力爭正式對外開放。整合江海資源,積極申報陸海統籌的一類獨立開放口岸。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4億美元。做大做強外經市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更多的企業“走出去”拓展境外新興市場,引導紡織服裝、輕工機械等優勢產業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行銷網路和自主品牌,全年實現外經營業額5.8億美元,境外投資1億美元。積極推動賽城集團在德國投資的歐洲家紡貿易中心建設,力爭獲批省級境外產業集聚區。加強勞務服務中心建設,規範出國勞務市場秩序。大力發展服務外包,重點培育醫藥研發、家紡創意設計、電子軟體等特色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全年新增服務外包企業3-5家,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20%。
三、以城鄉統籌為指向,建設宜居宜業城市
提高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水平。完善規劃體系引領城市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引下編制好城市綠地系統、綜合交通、給水排水、電力工程、綠線藍線等專業規劃,實施南部新城沿江風光帶景觀設計,啟動北城概念性規劃和東城策劃研究,推動城市空間布局和形態功能的持續最佳化。實施城建項目完善城市功能。組織實施景觀綠化、基礎設施等67項城建重點工程,統籌推進老城改造和新城開發。實施新海路等道路改造和上海路東延、岷江路、紅海路等道路新建工程,進一步完善新老城區交通路網。持續推進城區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江海文化公園基本建成,東洲河綠化景觀帶、興港公園、民生公園建設全面啟動,街區綠地、濱河景觀、道路配套綠化同步實施,全年完成綠化總面積210萬平方米,早日躋身國家園林城市。加快中新仁恆(海門)長江生態科技城等項目建設,新開工商品房150萬平方米,新上市80萬平方米,創建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400套,基本建成600套,新開工城市棚戶區安置房4000套,基本建成3500套。逐步推進城區天然氣置換,力爭完成1.5萬戶的置換任務。開展綜合整治提升城市品位。按照"931"、"951"環境整治工作要求,繼續實施以戶外廣告、背街小巷、洗車經營場所、車輛修理點等為重點內容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高質量完成省環境綜合整治目標。完善物業管理機制,培育物業服務品牌,推動物業管理工作健康發展。繼續實施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和道路沿線綜合改造,新建2個便民疏導點,改善市民生活環境。
紮實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緊抓新型城鎮化機遇,強化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推進中心鎮建設。進一步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合理規劃村莊布點,推動鎮村建設科學有序高效開展。突出以人為本的要求,完善中心鎮道路綠化、污水處理等功能配套,最佳化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穩步推進200畝集中居住小區建設,吸引更多的農民向鎮區集中,促進城鎮繁榮發展。統籌整合好美麗鄉村創建、農村危房改造、環境綜合整治、水利交通工程等涉農項目,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全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0戶,完成12個村的覆蓋拉網式環境綜合整治,疏浚河道18條段100萬方,對60%以上村居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20公里、橋樑50座,開通4個鄉鎮15條公交線路,建成1個省級美麗鄉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年村營收入超30萬元村實現全覆蓋,超50萬元村達60%,超70萬元村達20%。
持續加強環境治理與保護。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體系,讓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成為海門的“金字招牌”。深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落實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控制生態空間開發強度,嚴格紅線區域環境監管,確保生態紅線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20%以上。挖掘江海生態資源,打造生態靚麗品牌,建設一批生態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生態工業園區。新增成片造林2.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創建“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東洲水處理三期工程,啟動四期工程,建設靈甸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鋪設污水管網180公里,實現全市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污水收集率90%以上。加強污水管網運行管理,嚴厲打擊污水偷排等環境違法行為。抓好重點領域的環境治理。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有效解決一批民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圍繞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修復、水污染治理、水源地保護四大重點,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畫,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工作,有效改善城鄉河道水環境質量。切實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工業廢氣、建築工地揚塵、渣土車運輸、餐飲業油煙污染等專項治理,落實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要求,紮實推進燃煤鍋爐淘汰工作,做好秸稈禁燒、還田和綜合利用工作,完成淘汰黃標車800輛,保持良好的環境空氣品質。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統籌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實施30個節能減排項目。啟動新一輪園區外化工企業整治工作,推動園區外化工企業向園區集中。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全面整治電鍍等行業,關停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企業3家。嚴控新上項目環境準入,推廣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等環保技術。
四、以普惠均等為重點,提高民眾幸福指數
建設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始終堅持民生優先,加快建立健全民生保障體系。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平台,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全年新增就業1萬人以上,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000人以上。建立健全創業培訓、創業政策和創業服務“三位一體”扶持機制,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培訓基地和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東洲雁歸”工程,引導和扶持海門籍高校畢業生和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就業。全年新增創業2000人,帶動就業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提高保障水平。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推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鼓勵農民工、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確保主要險種覆蓋率達98%以上。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分類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補貼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增至600元,其中財政補助480元。完善職工和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行自費補充醫療保險,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運行。加快20萬張社會保障卡的發放和套用工作。健全救助體系。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力度,穩步推進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五保供養標準增至上年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健全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工作機制,開展殘疾人庇護安養工作,做強做響慈善品牌。建設好市級養老中心,新建、擴建5家鄉鎮敬老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新增養老床位600張。
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爭創全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實驗國小南校區、東洲國小南校區、弘謇國中、能仁國小新校區等加速建設,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臨江新區幼稚園建成啟用。完成新建加固校舍9.1萬平方米,完成12所學校運動場地塑膠化改造,實現學校塑膠操場全覆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80%以上的學校建成數位化校園。構建現代醫療衛生體系。最佳化公立醫院管理運行機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醫療資源配置,加強市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和人員交流,推進分級診療、醫師多點執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橫向縱向流動。加快推進智慧醫療建設,完成衛生信息化二期工程。做好衛計整合工作,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增至50元,11類43項公共衛生服務公平高效供給,完成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3200對。人民醫院新院主樓工程竣工,鄉鎮衛生院新建和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加快建設江海特色文化強市。完善和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監督機制。探索廣電事業持續發展新模式,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打響書香海門品牌,農家書屋建設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加強江海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拓展延伸江海文化藝術研究院,創建中國田園山水畫院,放大海門山歌藝術劇院影響力,積極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江蘇省江海博物館、市科技館,開工建設圖書館新館、文化館新館等文化項目。推進數位化文化和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努力構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創新江海清廉風、江海文化藝術展示周、全民健身等民眾文體活動組織形式,實現全民參與、城鄉聯動。培育一批江海文化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發展重點突出、產業聚集能力較強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著力抓好投資超千萬元的30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5%。扶持引導健身服務業和體育休閒產業發展。理順市場管理體制機制,構建無縫銜接的監管模式,確保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現代化服務型統計建設。繼續做好外事僑務、行政事務管理等工作。
打造更安寧的社會環境。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立健全依法治理體系,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強化社會治理工作。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進“政社互動”實踐,實現基層民眾自治組織依法履行事項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簽約全覆蓋。整合資源推動社區“一站式”服務公共平台建設,城市和農村社區達標率分別達98%和95%。落實對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的直接登記制度,著力打造社會組織孵化園,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力爭實現每萬人中有8個社會組織的目標。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大力推進警務項目基礎信息化、警務實戰化、執法規範化、隊伍正規化“四項建設”,抓緊抓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切實鞏固發展全市社會大局持續平穩的良好局面。完善基層安監機構,健全四級安全責任體系,打造一批國家級安全文化創建示範企業,推動小微企業安全標準化創建工作,實現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健全完善應急反應體制機制,實現應急平台與省、南通市互聯互通,不斷提高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能力。深化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依法化解社會矛盾。圍繞拆遷安置、就業保障、勞資矛盾、醫療糾紛、土地流轉、生態環境等民生領域,開展廣泛深入的排查研究,切實解決一批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繼續總結推廣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成功做法。最佳化“一綜多專”的大調解體系和效能,努力提高矛盾糾紛的預知預警率和調解成功率,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
 

政府建設

依法履行政府職能。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政府工作,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全面梳理政府職權,精簡政府審批事項,制定行政權力、行政審批等5張清單,真正實現清單之外無審批、法無授權不可為、目錄之外無收費。繼續將部分審批事項下放區鎮鄉,最大限度激發基層活力。強化事項進駐、職能歸併、流程最佳化,將政務中心網上平台建設成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政務公開、效能監察等為一體的網上辦事大廳,實現網上大廳和實體大廳“線上線下、虛實一體”,將政務中心打造成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市民服務中心,將海門建設為審批效率最高、審批事項最少、發展環境最優、市場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依法開展行政決策。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對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通過聽證等方式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未經合法性審查或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討論。繼續做好市政府法律顧問團和領導幹部“一對一”法律服務工作,吸收更多專家和律師加入法律顧問隊伍,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探索建立健全決策實施情況評估制度,定期組織決策評估工作。
依法深化高效執法。整合規範行政執法主體,進一步釐清行政執法主體的事權和職能,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的原則,合理配置執法力量,在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等領域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探索跨部門綜合執法機制。以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為契機,推動市場監管重心下移,解決多頭執法,消除多層重複執法,規範市場執法行為,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拓寬矛盾化解渠道。充分發揮行政調解、行政複議、行政訴訟等行政糾紛化解主渠道作用,做好行政機關負責人和“一把手”出庭應訴工作,更好回應市民百姓期盼訴求。
依法強化權力制約。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資金、重點項目的審計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行為。全面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嚴格貫徹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認真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強化督查督辦機制,提高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水平和落實成效。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進一步推進政府入口網站建設,整合網站欄目資源,提高線上諮詢辦理效率和質量,將政府入口網站群打造成更加準確、公開、透明的政府信息發布平台。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充分發揮“12345”服務熱線、“政風行風線上”等交流平台作用,積極回應社情民意、網路輿情,有效疏導和妥善解決民眾訴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