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分析預報地震地質基礎理論和方法培訓班

為加強地震分析預報人員在震情跟蹤、地震趨勢研判中更好地結合和運用地震地質研究成果,提高地震預測、震情跟蹤水平。2014年10月26日-11月1日,受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委託,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承辦的“分析預報地震地質基礎理論和方法培訓班”在河北省懷來縣順利舉行。本培訓班由來自各省局、直屬單位預報部門的70餘位預報人員參加,共安排了八場講座和一天的野外教學實習。
10月27日上午簡短的開幕式上,車時副司長、張培震院士、徐錫偉副所長、聞學澤研究員等就培訓班的目的、意義和課程安排作了詳細說明出席並講話。
27 日上午,張培震院士作了題為“中國大陸活動地塊與邊界帶動力過程”的講座。他介紹中國主要強震區的構造背景和中國大陸活動地塊對強震的控制作用,並以南北地震帶為例介紹了活動地塊邊界帶動力過程。
27日下午,馬瑾院士作了題為“推進地震預測的可能突破口之一”的講座。她提出認識變形場的時空演化規律、識別當前所處變形階段和尋求亞失穩階段的變形特點,是關鍵環節之一。斷層活動協同化是亞失穩階段的標誌,通過最新的實驗室結果展示了失穩前加速協同化的證據,最後給出了問題和努力方向。
28 日上午,聞學澤研究員作了題為“三類斷層的地震構造與凹凸體理論”的講座。他深入淺出的為我們介紹了三類斷層的地震構造特徵,然後作了脆-延轉換作用與凹凸體理論概述。
28日下午和30日上午分2個時段徐錫偉研究員主要從基本概念、地震現場觀測事實、現今板塊構造運動特徵與地震、中國大陸活動構造分區構造特徵和活動構造類型與異常監測試驗等幾方面,讓學員們全方位的了解了“活動構造與地震”。
29日,陳立春副研究員、聞學澤研究員和尹功明研究員帶領全體學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野外教學實習,實習地點為化家嶺考察點和泥河灣考察點。經過一天的辛苦實習,結束前大家在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合影留念。
30日下午,劉靜研究員做了“古地震復發間隔及其在地震預報中的套用”的講座,在介紹古地震學的概念、發展歷史、研究原理的基礎上,根據正斷、逆斷、走滑斷裂3種類型選擇具體研究個例進行了介紹,並展示了古地震研究中技術難點和存在問題。最後介紹了研究成果在中長期地震預報中的運用。
31日上午,湖北省地震局杜瑞林研究員做了“GNSS在地震科學中的套用”的講座,介紹了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主要是美國的GPS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GNSS在地震科學中的發展歷程、數據處理、產品產出等,並結合對汶川、蘆山地震的最新研究結果展示了具體的套用。
31日下午,馬勝利研究員作了題為“地震復發與地震前兆機理的構造物理實驗研究”的講座,“斷層滑動失穩與強震復發和“失穩成核過程與地震前兆”,展示了一些最新的實驗結果。
另外,每場講座結束後,都安排了半個小時的自由提問和討論環節。學員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踴躍提問,各個主講人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
31日下午5點,尹功明處長主持了培訓班閉幕式。地質所新任所長馬勝利所長、徐錫偉副所長和監測預報司張浪平副處長都做了講話。他們都對這屆培訓班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徵求了大家的寶貴建議。至此,本屆培訓班圓滿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