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經濟十大謊言

2013年全球經濟十大謊言,2013年全球經濟運行和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現實表明,一系列主流預期和市場共識正在陷入誤區,甚至變成與現實嚴重背離的巨觀“謊言”。而識別和參悟這些謊言,是掌握趨勢、走出認知誤區的有益一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全球經濟十大謊言
  • 外文名:The World Hard
  • 例如:強勢美元將王者歸來
  • 謊言二:QE將於年內退出
  • 物質基礎:美國經濟可持續復甦
謊言內容,謊言一:強勢美元將王者歸來。,謊言二:QE將於年內退出。,謊言三:黃金是避險資產,謊言四:弱復甦不會伴隨著強市場,謊言五:通脹將變成核心風險,謊言六:安倍經濟學有三支箭,謊言七:歐洲會分崩離析,謊言八:比特幣是未來貨幣,謊言九:新興市場是個整體,謊言十:中國經濟會硬著陸,

謊言內容

謊言一:強勢美元將王者歸來。

自年初美國經濟有驚無險地邁過財政懸崖以來,市場就對美元走強形成了一致預期,從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看,美元走強既有美國經濟可持續復甦作為物質基礎,又有源自利率平價、產業資本內流、相對購買力平價和國際資產配置等多方面的金融助力。年中以來,美元升值的一致性預期更趨強烈,甚至有大量機構將美元升值作為策略決定的基準前提和主要假設。
但實際情況卻是,無論是美元指數,還是美元有效匯率,即便有過階段性的短期升值,但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強勢過,從全年走勢看,基本處於中期雙向震盪、長期低位徘徊的狀態。
關於美元會走強的謊言表明,市場用普通貨幣的匯率決定思維來審視和判斷霸權貨幣的匯率走向,本質上是行不通的。2008~2011年,受美國經濟首次衰退和二次探底兩輪危機的影響,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受到衝擊,但2012年以來,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周期性領跑,美元地位得以鞏固,而歐元在歐債危機爆發後的日漸式微則進一步突出了美元的主導作用。作為霸權貨幣,在美國利益最大化戰略下,美元的長期走勢自有其穩定趨勢,對中短期狀態起決定性影響的,是全球化和危機演化這兩個關鍵變數,而不是簡單的利率平價、購買力平價或資產選擇。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危機不僅沒有動搖美元的霸權地位,甚至可能還有所加強,“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尚是願景,不是既有格局。如此背景下,預判美元匯率走向,首要之舉就是將美元置於霸權貨幣地位,注意霸權貨幣和非霸權貨幣匯率決定上的根本不同,尊重客觀現實、警惕一致性預期,注重觀察全球化和危機演化這兩個影響美元長期貶值和短期升值相互狀態轉換的閥值變數。

謊言二:QE將於年內退出。

自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講話中提及QE退出以來,QE退出預期高企,在8月底9月初,退出預期達到頂峰,經濟學家普遍預期9月美聯儲啟動QE退出的機率超過50%。而實際情況卻是,9月美國選擇繼續保持QE購債規模,隨後10月其政府關張、債務上限和耶倫獲提名等事件接踵而至,美聯儲不僅年內不會退出QE,甚至還在考慮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等新寬鬆手段。
這一謊言充分表明,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存在三重誤解:第一,美國貨幣政策基調始終是寬鬆的,QE退出貌似緊縮性措施,但本身不僅不改寬鬆基調,而且還通過“延後退出”達到了超預期寬鬆的動態不一致效果;第二,QE政策不僅是貨幣政策,也是財政政策的補位政策,當前美國經濟復甦的核心風險主要體現在財政一側,無論是QE3及時“推出”還是延後“退出”,都是對財政風險的貨幣對沖手段;第三,美國貨幣政策變化並不是規則導向,而是相機抉擇,伯南克從來沒將失業率門檻視為“觸髮式”的,而耶倫則在試圖降低並淡化這一門檻。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單從貨幣角度審視美國貨幣政策可能是不夠的,受抵補財政風險的影響,美國寬鬆貨幣基調的維持時間、超常規政策的實際力度可能都將超出預期;此外,要淡化對QE退出的過高關注,過於關注QE可能會忽視真正威脅美國經濟復甦的內生風險。

謊言三:黃金是避險資產

黃金非貨幣化之後,人類始終沒有斷絕對黃金復辟的幻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黃金價格更是一路飆漲至最高1923美元/盎司,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對金本位回歸的暢想,儘管大部分理性分析均否定了黃金回歸貨幣體系的可能,但絕大多數市場人士依舊將黃金視作重要的避險資產。
但2013年4月中旬黃金連續大跌徹底顛覆了市場對黃金的屬性認知。金價大跌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能夠從巨觀角度為大跌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在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集體失語的過程中,人們幡然醒悟,黃金也變成了“風險資產”。受此影響,2013年全年金價持續下跌,弱勢美元也未能挽回金價頹勢。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黃金的貨幣屬性和避險功能都已遭受重創,回歸大宗商品本位後的價格走勢可能更趨波動且缺乏支撐。在當前格局下,美債市場的避險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高債務背景下的債務風險可能並不大,美國收益率曲線的變陡峭趨勢可能也會較預期水平更緩和些。

謊言四:弱復甦不會伴隨著強市場

2013年以來,全球經濟復甦依舊保持著一貫的偏弱態勢,年內IMF連續四次預期調整都處於“下調增長預估值”的狀態。但與傳統思維和歷史經驗不一樣的是,弱復甦並沒有抑制資本市場的表現,甚至伴隨著異常醒目的市場走強。美歐股市均已收復2008年危機以來的失地,美國股市甚至還在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這一謊言表明,一方面,美歐貌似脆弱的復甦態勢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微觀基礎,企業競爭力和生存發展能力已有明顯恢復,市場對去風險後的復甦可持續性持有較強信心;另一方面,美歐股市和樓市的反彈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些許泡沫成分,危機尚未結束,新的泡沫風險已經開始積聚。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決定市場表現的並不是巨觀經濟增速的高低,而是微觀主體在復甦中的受益程度;而危機演化儘管在2013年整體趨向緩和,但新泡沫的形成也給未來形勢反覆埋下了隱患,復甦依舊將是一個異常曲折的過程。

謊言五:通脹將變成核心風險

自2009年全球政策在危機衝擊下啟動寬鬆狀態以來,全球寬鬆浪潮已經經歷了三次漲潮:以QE1為標誌的第一次全球性寬鬆,以QE2和QE3為標誌的第二次全球性寬鬆,和以QE延後退出以及歐洲央行超預期降息為標誌的第三次全球性寬鬆。傳統理論認為,作為一種貨幣現象,通貨膨脹壓力必將由於寬鬆政策的持續加碼而不斷加大。但現實卻是,2013年全球經濟不僅沒有感受到類似於2010年的明顯的局部性通脹壓力,甚至還出現通縮風險加大的跡象。
2013年末,美國和歐洲月度通脹率均降至溫和水平以下,而日本在黑田東彥的寬鬆貨幣政策大力刺激下雖有走出絕對通縮的苗頭,但通脹可持續性的形成尚缺乏有力支撐,已開發國家整體已經滑落至真實通縮的懸崖邊緣。
這一謊言提示我們,通脹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也是一種經濟現象,在全球經濟弱復甦狀態下,經濟活力匱乏帶來的自然通縮壓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寬鬆貨幣政策的通脹效應,而全球化的退潮更從多種渠道降低了全球通脹率的長期中樞水平。因此,儘管2013年末全球寬鬆貨幣大潮進入第三季,但通脹壓力依舊是局部性的,不是全局性的,已開發國家甚至還面臨較大的通縮挑戰。通脹尚不足以構成現在和未來的核心風險。

謊言六:安倍經濟學有三支箭

作為2013年出鏡率最高的政策名詞,“安倍經濟學”雖自提出以來就飽受非議,並於年中一度遭遇股市短期暴跌的考驗,但從全年日本經濟、金融運行的結果來看,安倍經濟學可謂成果斐然,下半年日本已出現溫和通脹,日本股市全年走勢也強於歐美,實體經濟成長在初步走出通縮陷阱後呈現出積極反彈的跡象,在IMF全年都在調降大部分經濟體增長預期的背景下,日本經濟成長預期是少數被大幅上調的。
在很多人看來,“安倍經濟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內涵,大規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結構調整政策這“三支箭”共同構成了既作用於短期、又放眼長遠的政策搭配。但實際情況卻是,所謂“三支箭”有虛有實,第一支箭是核心,第二支箭是配合,第三支箭則只是幌子。
日本經濟的當前命門是“通縮頑症”,走不出通縮的長期陷阱,所有改革都將石沉大海,難有實效。而日本通縮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貨幣現象和經濟現象,同時更是心理現象。因此,安倍經濟學的反通縮大業,既要將核心力量放在貨幣擴張層面,也需要藉由“三支箭”的組合形成心理層面的巨大威懾力,通過政策箭雨的預期引導、心理暗示和情景營造,藉由從眾、說服、信念和傳染等社會心理學通道,打破長期通縮的社會認知僵局,並由此激發日本經濟長期蟄伏所蘊藏的潛能。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安倍經濟學”這種階段性成功僅僅只是一個較好的開始,寬鬆貨幣政策的通脹效應已然顯現,而金融市場和日本民眾的關注焦點也已轉向結構改革層面,未來安倍只有將第三支箭從虛態轉為實態,才能鞏固剛剛形成的通脹預期,並藉由總需求提振將日本經濟真正拉出長期通縮的漩渦。

謊言七:歐洲會分崩離析

2013年最老套的謊言,莫過於歐洲的分裂。之所以老套,是因為自2010年歐債危機惡化以來,幾乎年年都有市場人士預言歐元區必將解體。
很多人堅持這種無謂的預言,只是為了博一個必然之事偶然兌現所能帶來的虛名,這種單邊預期的賭博對市場分析和預判並無太大意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關於希臘或義大利等邊緣國家要退出歐元區的言論相比前幾年,少了很多,這也暗示了歐洲局勢的明顯改善。
實際上,歐元區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實現了經濟上的觸底反彈,上半年的賽普勒斯危機一度造成短期慌亂,但並沒有形成蝴蝶效應,下半年歐元區結束了持續兩年的衰退,呈現出核心國強者恆強、邊緣國否極泰來的積極跡象。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歐洲很可能會接過美國經濟穩健復甦的接力棒,成為全球經濟下一個復甦亮點,歐洲資本市場則由此具有了相對較強的吸引力。當然,歐洲的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實際上也不可能根本解決,從歐元區成立那一天起,結構失衡和內部博弈就是永恆的主題,在主權分散性不可能改變的背景下,歐洲經濟完全的和諧大同也只是願景。因此,衝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南歐國家與生俱來的不受認同注定其將長期扮演邊緣角色,歐洲局部突然出現緊張局面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謊言八:比特幣是未來貨幣

2013年最讓人目瞪口呆的金融現象,就是比特幣(Bitcoin)兌美元價格的瘋狂上漲。上半年,受黃金避險地位突然崩潰的激勵,比特幣價格從年初不到20美元一路飆升至超過200美元;下半年,在短期蟄伏之後,受QE退出預期由強轉弱、歐洲央行意外降息的影響,市場恍然大悟,寬鬆貨幣不僅沒有遠去,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比特幣價格由此再度飆升,於11月突破1000美元大關,並在11月29日實現了趕超金價的歷史性突破。
比特幣天然不是貨幣,但未來的全球貨幣天然就像是比特幣,超主權、有供應量約束和邊際生成成本遞增的特質,使得比特幣甫一出現就受到市場的追捧。但比特幣不得不接受一個尷尬的現實:越是被爆炒,其進化為未來貨幣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根本上看,比特幣熱是危機五年來演化的一個伴生結果。次貸危機是微觀信用的崩潰,政府以巨觀信用注入,拯救金融機構;隨後,透支使用的巨觀信用開始崩塌,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政府被迫加大寬鬆貨幣政策力度;再然後,貨幣信用缺失,全球競爭性寬鬆導致匯率市場大幅波動,部分新興市場由於匯率急貶瀕臨危機,市場對整個信用貨幣的信心大幅下降。對信用貨幣的失望,恰恰引致了對比特幣的過高期望,而投機勢力則藉機瘋狂炒作不切實際的期望,進而帶來了比特幣的“鬱金香泡沫”。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貨幣的進化是與全球科技、信息和經濟發展階段息息相關的,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比特幣進化為國際貨幣體系重要一員的物質基礎都尚不具備,信用貨幣儘管千瘡百孔,但還會是絕對的主流。拔苗助長式的炒作,不僅不會加快比特幣發揮貨幣職能的進程,反而會摧毀比特幣的貨幣前景,讓其回歸純粹投資品的本位,而一旦失去未來貨幣的光環,比特幣的投資價值又會受到巨大打擊。

謊言九:新興市場是個整體

抱團發展是過去十多年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的重要法門,但在根據IMF的預估,根據購買力平價測算的新興市場整體經濟規模首次超越已開發國家之際,新興市場內部出現劇烈分化。
從經濟基本面看,金磚四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金磚四國本身也越來越像四個和而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具有較大相似性和協同性的整體。巴西和俄羅斯這兩個資源國家由於全球需求的長期疲弱已經變成了全球增長的落後者,印度和中國雖在增速上還處於領先地位,但印度已行至金融市場混亂的危機邊緣,中國則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諸多挑戰。經濟基本面的分化導致利益分歧和政策分化,危機初期的自然趨同逐漸消失,新興市場不得不各自尋找持續崛起的動力。
對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作為新興市場的領頭羊,中國在分化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既要避免“新興市場”這一概念的突然崩塌,進而失去與已開發國家整體抗衡的力量,在國際經濟秩序中再度淪為配角;也要提防新興市場局部危機的連帶影響,培育內生經濟成長動力,並重視新興市場內部博弈的可能影響,以我為主謀求長期可持續發展。

謊言十:中國經濟會硬著陸

過去十年,世界銀行在評估新一年全球經濟主要風險時,幾乎都會將中國經濟硬著陸列為其中一條,在其他條目全都一一兌現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硬著陸被很多西方人士視作最可能兌現的下一個預言。但2013年的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經濟增速雖已明顯放緩,但硬著陸預言還是落空了,下半年起,中國經濟開始回暖,年末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則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信心,中國經濟成長神話的“第二季”雖還未正式開演,但導演和劇本均令人期待。
對於未來而言,這一謊言提示我們,唱空中國的言論不可能真正消失,因為距離和差異帶來的誤解很難被徹底化解。中國政治經濟體制和西方大為不同,選擇的經濟發展道路也與西方迥然有異,應該說,大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國企改革、房地產問題等風險要素的預警是有益的,但藉此唱空和做空中國的現象卻值得警惕。中國的問題有中國的特色,自然也有中國的解決之道,關鍵在於,對於西方,中國需要用更開放的姿態展示自己,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對於自己,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已然明確,中國需要的是,用務實、細緻和穩健的執行和落實,真正消除硬著陸的隱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