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蔡嘎亮超級音樂脫口秀

2012蔡嘎亮超級音樂脫口秀

從東北二人轉到北京天橋相聲;從天津周末相聲到長沙的茶樓;從上海灘的夜場到武漢的歌廳,無數的“草根明星”在這個大秀場中脫穎而出。 當今娛樂圈有句口號:“北有郭德綱,南有蔡嘎亮。”出道28年的蔡嘎亮是上海灘最早的歌廳藝人之一,他不是唱功最好的,卻是碩果僅存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2蔡嘎亮超級音樂脫口秀
  • 演出時間:2012年4月28日
  • 演出場館: 星火影劇院
  • 演出票價: 100-280
阿蔡本色,生活壓迫,契合點,

阿蔡本色

“在長達一小時的助興表演之後,蔡嘎亮登場了,一亮相,他就開始自己的拿手好戲——脫口秀。整整兩個小時,他連說帶唱附帶激情舞蹈,讓這個擠滿300人的歌舞廳爆笑不斷。坦白說,蔡嘎亮的歌唱得一般,但每一首歌都恨不得把肺給吼出來。兩個小時下來,蔡嘎亮往往聲音嘶啞、精疲力盡,而觀眾卻都一臉滿足、笑意盈盈地走出劇場。”
這是網友“神貓貓”看完“草根藝人”蔡嘎亮的演出後,在部落格上記錄下的“觀後感”。
蔡嘎亮,46歲,真名“蔡如華”。因為常常戴著—副金絲框線眼鏡,穿戴時髦,博得了“嘎亮”的外號。“嘎亮”,在上海方言里,是一個略帶取笑味道的辭彙。
蔡嘎亮的看家本事,是一種被他稱為“音樂脫口秀”的表演形式。說白了,其實就是混搭的大雜燴——又唱又演又說,國語、上海話再加蘇北話,以日常生活的笑料為包袱。
他曾在歌廳里唱了10多年,在滬北一家影院的小劇場賣了9年藝,但都名不見經傳。2006年2月,因為一位資深樂評人一句“北京郭德綱,上海蔡嘎亮”,倏地一下子,蔡嘎亮成了“上海灘的草根明星”。

生活壓迫

蔡嘎亮的童年,是在老上海的閘北棚戶區度過的。蔡嘎亮的父親是工人,他們一家6口就擠在一間房子裡。日子雖然苦,但阿蔡眼中的童年卻別有樂趣,蔡媽媽是民間語言高手,滿肚子俗語、俏皮話,還有土生土長的人生哲理。打小兒,阿蔡就跟著母親學段子,向兩位姐姐學舞蹈。
看到弄堂里有人彈吉他,他也拿了塊木板,在上面釘上釘子,綁上鞋帶,自製了一把“吉他”,每天自娛自樂
中學畢業後,阿蔡頂父親的名額進了工廠——燒鍋爐、搬氧氣瓶,一個月拿17塊的工資。“家裡太窮了,我就想,既然我能說會唱,為什麼不能改變生活?”
於是,阿蔡開始跟著廠里的文藝隊到外面學交誼舞、踢足球,“跳舞不用上班,踢足球可以拿到津貼”。接著,跑歌廳、茶座、咖啡廳,能唱的地方都去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18歲的阿蔡來到上海首家音樂茶座——海燕咖啡館,幫人家敲沙球,漸漸被一些“走穴班子”注意上。“有一次,有個歌手生病了,老闆就讓我頂替他,這一唱,就一發不可收拾。”這次救場讓蔡嘎亮成為了茶座歌手,唱歌給阿蔡每月掙來了幾百塊的收入。於是他辭去了“公職”,專心唱歌。
然而,好景不長。1989年,上海娛樂市場興起“演出證”,但凡在歌舞廳表演的從業人員都需要通過考試,憑藉“演出證”才能上崗,阿蔡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上。找不到出路的阿蔡只好南下,來到廣東惠州謀生。在惠州的兩年,是蔡嘎亮“事業”中具有轉折意義的兩年。
由於他的刻苦用心,漸漸地,阿蔡在惠州地盤上站穩了腳跟。到後來,“每晚我演出,票子都提前賣完。”
兩年後,蔡嘎亮回到上海。一天唱三四場,唱到哪裡就火到哪裡。

契合點

蔡嘎亮的鐵桿冬粉是一些40到50歲的上海中下階層中年女性。
“你不能娛樂整座城市,你只能娛樂一部分小眾。以獨特的形式,讓他們開心大笑,讓他們眼前一亮,產生共鳴,記住你和你的節目,就足夠了。”
蔡嘎亮節目的主題是“傳頌孝道、笑侃人生”。在表演中阿蔡開口三句話中必帶一個“媽媽”——“感謝母親給予我生命,感謝在座各位朋友給予我掌聲。什麼叫生活?生靠父母,活靠自己。”幾句溫情的體貼話後,包袱抖開,台下便是笑聲不斷,欲罷不能。
蔡嘎亮的段子反映民情,讚美女性,孝敬爹娘,尊敬師長。既有溫情,又有自嘲;不光有小市民的酸甜苦辣,還有對現實生活的小小諷刺和挖苦,這或許就是蔡嘎亮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
“庸俗低下的廉價笑料絕不是正道,即使走紅也無法長久;要真正調動觀眾的快樂情緒,重要的是將百姓的喜怒哀樂當成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阿蔡不斷學習新知識,搜羅生活中的幽默,“我隨身帶著筆記本,走到哪裡,記到哪裡,看到、聽到的生活精華都在上面。離你越近的段子,你才越愛聽啊。”
從1990年開始,上海灘的歌舞廳市場日趨衰弱。迫於生計,許多在歌廳、茶座賣藝的歌手紛紛轉行。而始終站在台上的,只有蔡嘎亮。
“堅持唱5年的有二三十個,10年的有兩三個,20年就剩下我蔡嘎亮一個人了。我不是上海灘歌唱得最好的,活躍在茶樓市井的民間藝人,上海有幾千個,但他們沒有市場。我只是找到了一個契合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