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
  • 所屬地區:南通市
  • 發布時間:2011年
  • 類別:工作報告
2010年工作回顧和“十一五”主要成就,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傳統產業擴量提質,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集約發展、節能減排力度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江海開發呈現新氣象,大港口開發加快實施,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大園區承載功能加快提升,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開放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民營經濟發展質態加快提升,各項重點改革任務加快實施,“三農”工作獲得新成效,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加速,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城市功能有了新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強,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強化,住房保障力度加大,社會事業發展加快,

2010年工作回顧和“十一五”主要成就


過去一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地區生產總值3417.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財政總收入713.4億元、增長46.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90.8億元、增長4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8.4億元、增長2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8.3億元、增長1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增長12.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914元、增長14%;城鎮登記失業率2.75%;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新興產業勢頭良好。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興產業產值1615.8億元、增長31.4%。海洋工程完工量389.4萬綜合噸、增長50.9%,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風電併網發電裝機容量64.2萬千瓦、增長18%。光伏電池產量523兆瓦、增長62.9%。規模以上新興產業企業總數突破1000家,在建超億元項目135個。

傳統產業擴量提質

船舶及配套產業產值966.7億元、增長21.3%,規模以上造船完工量808萬載重噸、增長42.5%,我市成為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紡織服裝產業產值1694.3億元、增長16.7%,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等產業產值增幅均超過25%。家紡、繭絲綢等成為省級特色產業基地。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70個,馳名、著名商標40件,家紡著作權保護經驗被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確定為優秀典範。建築業施工產值2700億元、增長23.7%。

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

服務業增加值1246.9億元、增長13.6%。規模以上服務業投資600.8億元、增長36.1%。物流業、金融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17.1%和11.3%。港口貨物吞吐量1.5億噸。旅遊總收入230.2億元、增長27.9%。市區高星級酒店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增6家,客房總數增長64%。服務外包營業額8.1億元、增長70%。

集約發展、節能減排力度加大

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以全市4%的面積,創造了全市48%的生產總值、43%的財政總收入。50個工業集中區銷售收入占全市的60.2%,提高3個百分點。連續19年保持耕地占補平衡。全面完成省下達淘汰落後產能任務。關閉、搬遷小化工企業50家,印染、鋼絲繩行業污染整治初見成效。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0.2萬噸。海安縣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國家生態縣,如皋等4個縣(市)基本達到國家生態縣考核標準,全市85%的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424.1億元、增長31.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2.4%。中遠船務研發中心成為我市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1家;科技孵化器面積突破200萬平方米,新增國家級科技孵化器3家,南通科技園建成開園;南京大學南通材料研究院等啟動建設。建立2個國家級、8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400個,專利授權量突破2萬件、列全省第三。22項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江海英才”計畫全面實施,全市投入人才專項資金2.2億元,引進領軍型人才185名,22人入選省“雙創”計畫;新增院士工作站15家。

江海開發呈現新氣象

大產業項目加快集聚。組織472個億元以上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大唐呂四港電廠、江蘇LNG接收站、王子製紙一期等百億級項目投產或竣工。沿江沿海前沿地區完成規模以上投資1071.5億元、增長23.6%。

大港口開發加快實施

洋口港10萬噸級北航道工程完工,管線橋、太陽島二期等建成;呂四港區呂四作業區5萬噸級碼頭投運,東灶港作業區2個2萬噸級碼頭開工;通州灣(暫定名)建港條件研究全面啟動。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先導段貫通,新通海沙岸線整治工程海門段竣工,狼山港三期貨櫃泊位、如皋港10萬噸級通用泊位建成。全市新增5萬噸級以上泊位5座。

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

20項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崇啟大橋完成總投資的66%。滬通鐵路公路大橋開工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寧啟鐵路南通段複線電氣化改造工程開工,海洋鐵路完成工程量的76.3%。江海高速建成通車,通洋高速、臨海高等級公路、平海公路開工建設,幹線通道沿海邊布局的態勢已經形成。興東機場飛行區改擴建完成工程量的65%。連申線航道南通段整治工程開工,焦港船閘建成。

大園區承載功能加快提升

國家級開發區和12個省級開發區新落戶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6個。蘇通科技產業園一期基礎設施工程基本竣工,研發中心等7個配套項目開工。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海寶工業園、中國供銷產業園、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楊浦(海安)工業園等跨江合作園區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洋口港南通國際產業園開工。實施灘涂圍墾項目11個,新增可用灘涂17.4萬畝,沿海開發空間進一步拓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開放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

舉辦港洽會、世界船舶高層峰會和“龍騰江海·耀眼南通”等系列招商活動,新批協定外資49.8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9億美元、增長44.6%。新批及增資超9000萬美元項目16個,新批裝備製造和新興產業項目占比達到42%。進出口總額211億美元、增長29.8%;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分別達到42.7%、19.1%。完成外經營業額12.5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境外投資額突破3億美元,為上年的7.4倍。外事、僑務、港澳事務、對台事務、口岸工作在擴大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新締結國際友城2個。

民營經濟發展質態加快提升

個體工商戶總數、私營企業數和註冊資本等指標保持全省第二。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0%,提高2個百分點。新引進市外民資項目註冊資本536億元、增長55%。新增汽車及配件等百億級特色產業板塊4個。24家民營企業入圍全國500強。新增以民企為主體的上市企業9家,總數22家,熔盛重工成為我國當年在香港上市的最大民營企業,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十強。

各項重點改革任務加快實施

新一輪市縣政府機構改革、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長江鎮、呂四港鎮被列為全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南通市農村商業銀行成立,華夏、民生銀行南通分行開業,廣東發展銀行南通分行獲準籌建,銀行業金融機構總數達到32家。全省江北首家外資銀行日本名古屋銀行南通分行通過開業驗收。省信用再擔保公司在我市設立全省首家分公司。市級國有資產公司專業化經營加快,資本運作平台作用有效發揮。文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全員聘用改革穩步推進。

“三農”工作獲得新成效

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加速

規模以上“三資”開發農業投入增長24.2%,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增長37.8%。新增高效農業39.7萬畝、高效漁業11.3萬畝,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家、農業龍頭企業68家。江海台灣農民創業園啟動建設。市區實施都市生態型農業項目46個。糧食連續7年增產,單產創歷史新高。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350公里、農村公路橋樑和農用橋樑845座。新增城鄉客運線路15條。江海堤頂硬質化改造262公里。完成第三批7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引江調水規劃啟動實施。農村河道提前實施新一輪疏浚。建成4個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造林面積17.3萬畝。村級勞動保障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60%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業村”;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萬人,總量列全省第一。

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市、縣財政“三農”投入37.4億元、增長39%。“萬頃良田試點工程”穩步推進,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1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入社率提高5.3個百分點,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239家,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面83%。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小額貸款公司“三農”貸款增長158%,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城市功能有了新提升

城市建設統籌推進。修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市區路網等4類28項專項規劃。市區組織實施城建項目230個,完成投入136億元;建成區面積125.2平方公里,增加31.4平方公里。各縣(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全面啟動,城市框架加快拉開。11個省級重點中心鎮聯結城鄉的紐帶作用進一步發揮。

中心城市功能增強

新城區竣工和在建商務、金融等功能性項目37個,總面積238萬平方米,核心區建設初具規模。老城區改造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環濠河商業中心改造步伐加快,寺街·名人文化區建設前期工作啟動;文峰城市廣場、圓融廣場等一批城市綜合體項目全面啟動。開發區能達商務區總部大廈等項目開工。港閘區一批老鎮改造和歷史文化保護項目順利推進,城市綠谷一期建成,華強城市樂園等一批旅遊休閒、商務居住項目正式落戶,北翼新城核心區建設加快實施。通州城東新區等四大功能片區框架全面拉開。實施市區“102030”交通暢通工程。已建和在建快速路總里程超過40公里,通滬大道高架建成通車,江海大道快速化改造等5個項目開工。城市組團間交通聯接進一步強化,北城大橋、園林路、鐘秀東路東延段等竣工,靜海大橋、長江南路改造等開工。新購和更新公車133輛,新辟公交線路20條。新增日供水能力40萬噸、污水日處理能力7.5萬噸。推進39個老小區環境整治,其中23個基本完成。新增綠地240公頃。市、區兩級數位化城管平台建成運行,市容環境衛生面貌不斷改善。

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強

全市財政民生投入168.5億元、增長31.4%,占一般預算支出的54.5%。10件27項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見附屬檔案一)。引江區域供水等12項超額完成年度目標,食品安全動態監測等15項完成年度目標。全市引江區域供水工程普及率73%,新增飲用長江水受益人口150萬人,如皋市實現區域供水鄉鎮全覆蓋。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強化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9.9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85萬人。城鎮職工五大保險覆蓋率均穩定在97%以上,工傷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93%,為108.7萬農村老年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城鎮老年居民開始享受養老補貼。對城鄉80歲以上老人普遍實施優待金制度,市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市區被征地農民獨立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完成脫貧攻堅階段性任務。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

全市拆遷安置房新開工536.6萬平方米、竣工交付391.5萬平方米,均增長一倍以上,其中,市區竣工交付269.8萬平方米、增長106.9%,安置拆遷戶1.35萬戶;全市提供公共租賃住房1.1萬套(間)、經濟適用房4091套、廉租房465套。市區按照三年建成1萬套的目標,啟動建設保障性(限價)商品房。市區將符合條件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5個"城中村"改造地塊開工,3個片區危舊房改造項目基本竣工;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出讓353公頃、增長22%,新開工258萬平方米、增長40.5%。

社會事業發展加快

制定實施南通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完成校舍安全改造151.7萬平方米。素質教育整體推進。我市被列為國家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最佳化商貿高職、工貿技校等職教資源布局。南通大學被確定為博士學位建設單位。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市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公益性文化設施基本實現鎮村全覆蓋。市圖書館新館、鳳凰國際書城、報業新聞傳媒中心等文化設施開工。有線電視用戶突破200萬戶,有線數位電視用戶新增100萬戶。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開展"講文明、樹新風、迎世博"主題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體系進一步健全。我市成為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任務完成。職工權益維護、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關心下一代、老區扶貧開發、見義勇為、法律援助、紅十字和慈善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口援建四川地震災區三年任務兩年完成。民族、宗教、地方志、統計、機關事務管理、氣象、防震、檔案、保密、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等工作不斷加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