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是黔江區人民政府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無
  • 類別:工作報告
  • 類型:政府報告
2009年,是我區在逆境中加快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國發3號檔案,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區各族人民,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以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為統攬,全面推進“五個黔江”建設,團結一心、迎難而上、危中求機、銳意進取,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區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1億元,增長16.1%;三次產業結構由12.8∶47.7∶39.5調整為11.7∶48.7∶39.6;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64億元,增長41.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3億元,增長2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2億元,增長2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190元,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50元,增長15.5%。全區GDP、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等17項主要指標,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
爭資立項成效顯著。搶抓國發3號檔案機遇,逐一對接130項檔案政策措施,爭取落實各類規劃20個、國家投資項目40個、示範試點23項。搶抓國家出台“擴內需、促增長”系列政策措施的機遇,爭取落實新增中央投資項目43個、國市補助4.12億元,爭資金額位居全市區縣前列。搶抓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機遇,加大信貸爭取力度,實現融資22.5億元,帶動5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5.2億元,促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
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全年產糧24.4萬噸。出欄生豬74萬頭,生豬產能達到140萬頭,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地位更加鞏固。新栽桑4.8萬畝,全區桑園面積達10萬畝;產繭3萬擔,增長60.26%,產繭量躍居全市第二位,蠶桑產業貿工農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種植烤菸8.1萬畝,收購菸葉18萬擔,增長26.2%,成為全市唯一的整區推進現代菸草農業試點區(縣)。蔬菜、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穩步發展。紮實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投入1.5億元實施“五在五心”工程,改造康居農房4000戶,完工2500戶,“阿蓬江百里靚麗鄉村帶”已具雛形。轉移農村勞動力13萬人,實現勞務總收入9.7億元。完成造林23.48萬畝,人均增加綠地面積1.2平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5個百分點。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太極水庫、小南海補水等重大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解決9.17萬人飲水安全,成功創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示範縣、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建成投用沼氣池1.5萬口。登記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96個。耕地流轉面積14.8萬畝,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30.1%。
工業經濟逆勢上揚。及時出台工業企業應對金融危機6條適應性政策,工業經濟在7月觸底反彈,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23.8%。完成工業投資20億元,增長56.6%。重啤、雨潤、雙河絲綢、弘龍水泥等項目竣工投產,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戶,總數達到60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60.9億元,增長27.3%。正陽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39億元,產業投資12億元;青槓拓展區建設順利推進,總投資100億元的新材料循環產業項目開工建設;黔永創業園區完成投資1.8億元,產業培育取得進展。嚴格執行財政減稅政策,通過落實政策向企業讓利5878萬元。
第三產業持續向好。紮實推進商貿流通“2152”戰略,營業額超億元的商貿企業達5家。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鄉鎮連鎖超市59個、村級便民店422個,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3781台(件)。正陽物流園區建設推進有力,實現收入6億元。機動車物流中心正式運營,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開工建設。濯水古鎮正式開街。全年旅遊人數112.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57億元,分別增長30.1%、51.3%。新建商品房20.6萬平方米,房地產業投資達到8.69億元,增長75.1%;成功舉辦首屆黔江房交會,成交金額達1億元。新增民營企業260戶、個體工商戶2003戶;非公有制經濟成長23.9%,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提高2.8個百分點。
城市建設強力推進。新增城市人口10000人,新增建成區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34.2%,提高1.65個百分點。城鄉總體規劃修編獲市政府批准,完成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集中開展“兩違”整治。新城建設完成投資18.1億元,“城市四組團”路網骨架基本形成,職教孵化區、站前片區等區域建設進度加快。用好市補25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公共圖書館、中心醫院外科大樓、游泳館、蔬菜批發市場、黔州大橋等項目建設,城市功能更趨完善。完成城區危舊房改造6萬平方米,新建廉租房32.3萬平方米。完成小城鎮體系規劃和4箇中心鎮規劃修編,實施小城鎮建設競建機制,小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實施市政綜合管理改革,城區智慧型交通系統建成。嚴格環境保護,關停4台立窯水泥生產線,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38天。啟動“國家環保模範城區”創建工作,“市級雙擁模範城”創建卓有成效,“市級文明城區”、“市級衛生城區”創建成功。
交通建設發力提速。2009年是我區交通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渝湘高速公路由主城通車到黔江,舟白機場基本達到校飛條件;黔恩高速公路黔江段完成初設,黔梁高速公路工可報告通過專家預審,爭取到了在冊山連線渝湘高速公路、在石會、黑溪設立互通的線路走向方案。完成國道319線、省道202線黔江段大修工程,城市快速通道正青二級路、黔永大道實現初通。正陽火車站80萬噸貨場擴能項目竣工投用。新建農村公路212公里,鄉鎮通暢率達100%,行政村通達率達100%、通暢率達66.2%。
發展活力顯著增強。招商引資到位區外資金34.4億元,增長291%;上海東方希望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落戶我區,引進總部經濟企業11家,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企業17家,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零的突破。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功引進重慶三峽銀行、灃和小額貸款公司;轄區金融機構貸款餘額53.5億元,增長42.9%;新增貸款25.7億元。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體制,“鄉財區管鄉用”改革全面推進。國企整合顯現成效,投融資大幅增長。實施土地整理47000畝,完成4500畝建設用地報批,有效保證了全區建設用地需求;完成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實現地票交易485畝。基本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提名獎。“科技興區”戰略深入實施,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示範區。成功舉辦重慶黔江●第二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物華武陵”成交額達2.91億元,“投資武陵”協定引資135.69億元,武陵山區毗鄰11個地市州區縣簽署了《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合作框架協定》,區域合作邁開實質性步伐。深入開展“唱讀講傳”活動,提振市民精氣神,全區上下形成了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民生民計持續改善。全年區財政用於改善民生支出占比達到55%。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336個,幫助4518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全區高考成績繼續保持渝東南領先,中職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10800人;實施學校布局調整,完成校舍建設5.04萬平方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啟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新農合綜合補償率居全市前列,參合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中心醫院創三甲進展順利;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競技體育取得較好成績,民眾體育蓬勃開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各項指標全面達標,獲“全市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稱號。提高城鄉低保標準,45700名城鄉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成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2386人,減少貧困人口1.01萬人。投資4.8億元辦結18件民心工程。強化價格管理,市場物價總體穩定。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區委統一領導。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並吸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33件,政協委員提案233件,辦結率為100%,滿意率達91%以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紮實開展,成效明顯。順利實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政府機構9個。建立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行政複議工作被表彰為全市唯一的全國先進區縣。大走訪攻堅行動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民眾工作突出獎”。紮實開展破積案攻堅和打黑除惡專項行動,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稱號和全市平安建設一等獎。強化安全監管,全區無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發生,安全事故總量、死亡人數均控制在市控指標以內。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完成77個地質災害體434戶、1584人的搬遷。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41件。清理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取消或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96項,積極推行並聯審批制度和鄉鎮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制度。開展廉潔勤政主體教育和政風、行風季度評析活動,全面推行影響發展環境公開曝光黃牌警告制、國家機關不良行政行為及其公職人員不良行為責任追究制度,依法查處違犯行政紀律人員11人。突出重點建設項目和經濟責任審計,挽回經濟損失2200萬元。
同時,全民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紮實推進,人事、統計、氣象、民族宗教、工商、質監、技術檢測、食藥監、外事僑台、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地震、人民防空、檔案、地方志、保密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