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團結實幹,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生產總值按新的計算方法初步核算143.83億元,增長18.5%,人均達到2686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4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億元,增長4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億元,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7.18%,比上年提高4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5億元,增長16.2%;招商引資18.6億元,增長72%,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74萬美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4.9%;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增長14.5%。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四項指標總量已不同程度超過部分省轄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6年
  • 地點:濟源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及“十五”工作回顧,“十一五”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全力做好2006年的各項工作,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2005年及“十五”工作回顧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團結實幹,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生產總值按新的計算方法初步核算143.83億元,增長18.5%,人均達到2686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4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億元,增長4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億元,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7.18%,比上年提高4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5億元,增長16.2%;招商引資18.6億元,增長72%,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74萬美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4.9%;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增長14.5%。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四項指標總量已不同程度超過部分省轄市。
2005年各項目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要的突破和跨越。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從56.44億元增加到143.83億元,年均增長15.4%,高出全省4個百分點;全口徑財政收入從4.8億元增加到21.08億元,年均增長34.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1.92億元增加到8.29億元,年均增長34%。工業強市戰略取得明顯成效。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6.6億元增加到90.1億元,年均增長20.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7.5%提高到62.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8.8%提高到21%,第二產業對財政的貢獻由2.5億元提高到15.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08.5億元,是“九五”的4.1倍,年均增長44.5%;累計實施200萬元以上的項目975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65個,是“九五”的5倍。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累計35億元,是“九五”的4.1倍;新增外來投資企業192家,是“九五”的10.7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8665萬美元,是“九五”的2.3倍;外貿出口累計7.05億美元,是“九五”的10倍。城鎮化躍上新水平。累計建設各類城市項目1289個,完成投資135億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人民民眾得到較多實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723元增加到9017元,年均增長13.8%;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425元增加到3889元,年均增長9.9%。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從80.5%達到95%,各類社會保險參保職工從16.1萬人次達到26.6萬人次,綜合參保率達到8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全省領先的良好態勢。“十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幅四年居全省第一位,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三年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一年居全省第一位、兩年居全省第二位。
回顧2005年及“十五”期間的工作,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2003—2005年連續三年開展了“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市形成了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好項目的熱潮。堅持把督查協調服務項目建設作為工作重點,通過排查問題、現場辦公、專題協調、觀摩督查等方式,促進了項目建設順利進行。2005年,實施200萬元以上的項目495個,完成投資61.5億元。國電豫源2×13.5萬千瓦熱電聯產、豫光10萬噸電解鋅、太行100萬噸水泥、博海15萬噸煤焦油深加工等項目建成投產,濟洛、濟焦高速公路竣工通車,休昌輸變電、荊華輸變電、籃球城訓練館、人民醫院中心病房樓竣工投用,濟運高速公路、文化城、綜合服務中心、中原國際商貿城、聯創10萬噸樹脂、豫光10萬噸再生鉛、PPS等項目開工建設。爭取國債項目24個,爭取上級資金5000餘萬元。
(二)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2004—2005年連續兩年開展了“招商引資年”活動,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成效日益明顯。2005年,先後在青島、蘇州、深圳等地舉辦“市情說明暨合作項目推介會”,邀請中外客商300多人次來我市參觀考察、洽談投資,出動小分隊招商達600餘人次,全年累計簽訂招商引資契約項目193個,契約金額62.5億元,其中186個項目開工建設,已建成項目74個。高度重視服務外來投資企業發展,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專題協調會議達50餘次,實行了項目代辦、“一卡通”等服務措施,形成了警地共管、廠村合作的企業周邊環境整治機制,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環境的最佳化。
(三)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農業發展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2004—2005年連續兩年安排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優質糧食種植面積12.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1.3萬畝,鮮切花和花卉面積7500畝,菸葉2.5萬畝,林果小區12個,規模養殖小區達到402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3.4%,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現金收入達到1652元。大力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造林綠化、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開發整理工作,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機總動力達到86.31萬千瓦,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5年,鋼產量達到150.7萬噸,鉛鋅產量達到58萬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50萬千瓦,樹脂、焦炭、水泥分別達到6.3萬噸、167.8萬噸、133.5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9家,產值超億元企業28家,其中,超40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2家,超5億元企業3家;豫光進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均居全省第一,“豐田牌”磷酸一銨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高新技術產品達到53種,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家,豫光集團公司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第三產業取得新的發展。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園,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國家評審,王屋山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旅遊宣傳促銷力度不斷加大,旅遊業得到較快發展,全年接待遊客14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6億元。2005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達到73.85億元和56.25億元,分別增長13.1%和7.6%。建成了一批建材、家具、汽車銷售等大型專業市場,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業快速發展,餐飲業經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保險、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產業取得了新的發展。
(四)堅持把城鎮化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十五”期間,完成了環城公路、世紀廣場、新行政區、污水處理廠、籃球城、湨河治理、新濟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品位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2005年,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41個,年度投資12.5億元。完成了愚公路、濟源大道、湯帝南路、太行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五路一橋”建設和文昌路、工業大道、新濟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綜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網15.89公里、供熱主管網8.15公里、供氣主管網13.52公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廁33座、垃圾中轉站33座,新增園林綠地5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7.6%,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稱號。啟動了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工作。完成小城鎮建設項目60多個,部分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五)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十五”期間,各項改革全面展開,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屬工業企業和鄉鎮企業改制基本結束,並取得良好成效。全面完成農村稅費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過渡國家公務員工作圓滿結束。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基本結束。不斷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採購、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2005年,全面推行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共核減節約政府投資1億餘元;深入開展財政稅收大檢查活動,清理不合格外商投資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福利企業25家,查補入庫稅款2800餘萬元;鄉鎮機構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非正式人員全部清退;強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關閉小煤礦15處。
(六)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為民辦實事
“十五”期間,逐年加大投入,為民辦實事取得顯著成效。建成農村硬化公路876公里,通硬化路行政村從253個增加到432個,其中,2005年完成農村硬化路320公里,新增通硬化路行政村101個。修建了王屋山、布袋溝等一批飲水工程,解決了12萬餘人的飲水困難問題,2005年改善了64個行政村、8.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加強山區和農村的電視轉播設施和通訊設施建設,電視綜合覆蓋率和電話通訊覆蓋率分別達到97%和95%。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電。完成山區977戶3880人的扶貧搬遷,其中,2005年完成233戶的搬遷任務。免徵農業稅2878萬元,發放種糧直補資金1276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180萬元、退耕還林補貼資金9923萬元。2002—2004年免除山區中小學生的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書費,2005年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助貧困中小學生27700人次,完成了農村中國小57個項目的D級危房改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農民達到43萬餘名,參合率達到89.24%,累計發放醫療補助金2000餘萬元。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人數由6800人擴大到9532人,保障標準由年人均600元提高到1000元。
(七)堅持統籌協調,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十五”期間,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11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50項,獲得專利授權142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濟源一中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市一職高被命名為“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工業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各類民眾文化活動紮實開展,創作了大型豫劇《愚公移山》和大型舞蹈《愚公魂》。奉仙觀、大明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瀆廟、陽台宮的維修和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豫光、濟鋼分別取得河南女籃、男籃冠名權,成功舉辦了中韓男籃全明星對抗賽等一系列有影響的籃球賽事,進一步打響了“籃球城市”品牌。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7‰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67‰以內。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採煤採礦行為。認真開展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重點基建項目審計工作,累計增收節支達9652萬元。統計工作得到加強,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基本單位清查工作。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和工業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21個專項規劃和32個課題的研究編制工作。
加大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力度。基本建立起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為框架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金征繳率達到95%以上,發放率達到100%。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萬餘人。加大農民工工資清欠力度,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初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共有2.1萬人享受到城市和農村低保,2萬餘人享受到農村和城市醫療救助,720名五保對象得到供養,先後發放救災款1299萬元,幫助災區民眾重建倒房1536戶,救助流浪乞討人員近5000人次。安排殘疾人就業1013人,資助殘疾中小學生212人。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大力開展“大氣治理年”活動,取締了28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和所有粗鉛冶煉企業的92口燒結鍋,關停城區燃煤鍋爐140台,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39起,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107家,新上項目的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達100%,2005年城市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達到282天,比上年增加82天,被評為完成省政府環境保護目標優秀單位。
加強安全生產、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實行季度檢查、及時交辦、限期整改、跟蹤督查的工作機制,健全市、鄉、村、企安全生產網路,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2005年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6.3%和24.1%。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45個單位獲得國家、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認真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舉辦了紀念毛澤東《愚公移山》發表60周年系列活動,愚公精神被省委省政府提升為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紮實開展“創建平安濟源”活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 2005年被評為全省綜治工作達標市,市交巡警五大隊被國務院命名為“人民滿意的交巡警隊”。完成了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11個社區掛牌成立。大力推進法制建設和普法教育工作,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強。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2005年7個議案全部被評為滿意議案。認真做好優撫、雙擁和復轉軍人安置工作,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城”稱號。重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廟後村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行政監察力度,設立“政風行風監督熱線”,舉辦“行風對話”活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加強信訪工作,認真落實信訪工作條例,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八)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強政府的協調服務職能,先後召開市長辦公會議、專題協調會議160餘次,及時協調解決了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由2000餘項清理精簡到253項,成立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開通了“12345”便民熱線電話,政府網站被評為“中國優秀政府入口網站”和“中國特色政府網站”。全面啟動了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出台了規範部門職能、完善決策程式、促進政務公開等方面的10個檔案;建立政府工作檯賬,完善工作督查落實機制,有效推動了工作開展;建立“三室聯動”的效能監察機制,加大投訴案件的查處力度,加大對公務員過錯責任的追究力度,強化了服務意識,促進了作風轉變。
各位代表,“十五”是我市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回顧“十五”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二是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城市和農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三是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清發展思路,突出工作重點,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四是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風。堅持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強化工作責任,狠抓工作落實。五是必須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創新機制,激發活力,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促進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水平。六是必須發揚迎難而上、堅忍不拔、團結拼搏、自強不息的愚公精神。敢想敢幹,敢爭敢闖,努力形成競相發展、爭創一流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五年來之所以取得這些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濟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優勢產業不突出,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滯後;二是工業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增強;三是旅遊業改革滯後,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發展慢,比重偏低;四是對外開放的力度、水平和招商引資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五是一些部門和領域的改革滯後,機制創新不夠,仍存在工作標準低、作風浮漂、人浮於事的現象;六是政府職能轉變仍需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

“十一五”時期,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我國經濟仍處於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國際產業轉移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河南省奮力實現中原崛起、支持中原城市群率先發展,我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並被確定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些難得的機遇和有利的條件,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率先在中原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在河南省實現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市、開放帶動、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紮實推進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深化各項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強化自主創新,全面增強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區域競爭力,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經濟發達、人民富裕、山川秀美、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現代化城市。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左右,2010年達到38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6500美元,提前10年實現翻兩番;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2010年達到20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6.8%,2010年達到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左右,累計完成投資45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發展為4:67:2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左右;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億美元左右;爭取引進3--5家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2010年外貿出口總額達到5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左右;城鎮化率達到55%;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7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做好“十一五”時期的工作,必須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精力,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必須從四個方面著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科學發展。一是強力實施工業強市、開放帶動、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力爭用五年時間,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拉長產業鏈條、精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方面有新突破;在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方面有新突破;在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方面有新突破;在工業平台建設和鄉鎮工業經濟發展方面有新突破;在科技創新能力和引進智力、引進人才方面有新突破;在對外開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資效果、增加外貿拉動能力方面有新突破;在加快三產發展、提高三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方面有新突破。二是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強力實施“中心城市+組團+重點區域”的城鎮體系建設。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中心城市的拉動和輻射能力。加快小城鎮建設,優先促進鄉鎮重點區域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發展中心。採取各種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促進鄉鎮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就業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政策措施六個方面基本實現一體化。三是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方針,進一步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四是強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更加關注民生,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濟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及說明已印發各位代表,請予審議。

全力做好2006年的各項工作

2006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計畫目標175億元,增長16%,工作目標180億元,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計畫目標87億元,增長26%,工作目標90億元,增長28%;全口徑財政收入計畫目標25.6億元,增長21.5%,工作目標26.2億元,增長24.3%,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計畫目標9.6億元,增長15.9%,工作目標10.3億元,增長2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畫目標71億元,增長3%,工作目標74億元,增長7.3%,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計畫目標59億元,增長4.5%,工作目標61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畫目標33億元,增長12.2%,工作目標33.5億元,增長14%;出口總額計畫目標2.5億美元,增長5.9%,工作目標2.75億美元,增長16.5%;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計畫目標2500萬美元,增長5.3%,工作目標2850萬美元,增長20%;招商引資計畫目標23億元,增長23.7%,工作目標25億元,增長3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畫目標10200元,增長13.1%,工作目標10280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畫目標4200元,增長8%,工作目標4250元,增長9.3%;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計畫目標與上年持平,工作目標降低2.3%;人口出生率計畫目標12.2‰,工作目標11.8‰;城鎮登記失業率計畫目標控制在4.5%以內,工作目標控制在3.9%以內;城鎮化率計畫目標41%,工作目標42%。
完成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
進一步營造更加濃厚的氛圍,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的領域,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的層次和質量。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招商引資方式。繼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等發達地區開展集中招商活動,力爭走向海外,拓寬招商引資空間;充分發揮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的作用;認真組織參加第四屆河南鄭州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對外交流活動;廣泛邀請國內外客商來我市參觀考察、洽談投資;積極開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對招商引資的意向、契約項目和重點企業、重點客商實行台賬管理,加強聯繫,協調服務,跟蹤問效。提高引進項目的質量。鼓勵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好項目,努力在引進大項目、大企業上實現突破,爭取引進2家以上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的政策和工作機制。修訂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抓好各項優惠政策的兌現落實;繼續對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市直有關部門、重點企業實行目標管理;安排招商引資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於支持和鼓勵招商引資工作。
大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建立招商引資聯席辦公會議制度,強化外來投資服務中心、招商引資辦公室的服務職能,及時解決外來投資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大“三室聯動、責任追究”的實施力度,採取教育、行政、法律並用的措施,大力開展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和企業周邊環境。
(二)堅持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
全年計畫實施投資200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353個,年度計畫投資75.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95個,農業項目19個,城建、交通、電力項目44個,社會事業及其它項目195個。工業方面,完成聯創10萬噸樹脂、濟鋼環保綜合改造、豫光10萬噸再生鉛、天泰PPS等項目,加快建設沁北電廠二期、豫港30萬噸焦油深加工二期、中原特鋼限動芯棒和磨具扁鋼鍛坯技改等項目,爭取年內開工建設豫光30萬噸鋅二期、豫港200萬噸搗固焦和12萬噸樹脂、萬洋富氧底吹技改、豫源5萬噸樹脂等項目。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要完成2個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農業方面,抓好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和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5萬畝農業綜合開發、硯瓦河流域壩系工程等項目建設,爭取河口村水庫開工建設。交通、城建、電力方面,完成文化城、綜合服務中心、惠春園區域河道治理、愚公南路、濟瀆東路、湯帝南路、衛柿線跨橋、220千伏黃荊線、荊華變擴建、黃河變電站等項目,加快濟晉高速、濟運高速、建業森林半島二、三期、喜洋洋住宅小區、建業商貿開發、鐵路花園開發等項目建設。社會事業及其它方面,抓好職業技術學院圖書信息大樓、濟源一中體育館、黃河國小、同美實驗學校、婦幼保健綜合樓、疾病控制中心、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屋山道路復修及地質公園設施建設。高度重視項目儲備,繼續做好國電4×60萬千瓦機組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建設項目台賬管理,建立專項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協調、服務、督查力度,促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三)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村經濟實力,促進農民增收。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提高機械化程度為重點,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效益,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大力支持養殖小區上規模、上檔次,重點支持奶牛基地建設,奶牛存欄達到3000頭以上,加強養殖場區無害化處理、標準化管理、綠化淨化、無公害認證工作,加強畜牧防疫隊伍和設施建設,抓好畜產品深加工。以核桃、石榴為重點,加快林果專業村建設,邵原、下冶、王屋、大峪、承留、坡頭分別建設5個林果專業示範村,全年新增林果面積1萬畝。抓好蔬菜生產,積極發展與市場適銷對路的品種,加快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努力培育綠色蔬菜品牌。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培育農村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安排財政獎補資金1200萬元,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全面開展小康村(戶)創建活動,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安排農村公路、水利、扶貧搬遷專項財政資金2250萬元。加快“村村通”建設步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16公里,確保全面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建立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切實解決重建設輕管護的問題。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土地開發整理和造林綠化工作,完成33項農田水利工程、44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完成造林7.8萬畝、通道綠化419公里,軹城、亞橋、克井、五龍口、梨林、思禮各選擇3個示範村,開展樹木圍村建設。繼續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30個村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大峪東山供水工程,解決大峪13個村的飲水困難問題。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每個鄉鎮分別建設3個沼氣示範村。完成25個村的整村推進扶貧和300戶1500人的搬遷扶貧任務。繼續實施種糧直接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落實好村級經費和村幹部報酬。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提高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標準,建立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率,修訂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每人每年財政補貼標準由20元增加到40元。繼續擴大山區電視覆蓋面,完成50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電視”工程。
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轉移工作。完成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000人、引導性培訓6000人、綠色證書培訓2000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萬人。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完成農業科技培訓5萬人次。
(四)紮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骨幹企業。突出抓好30家重點企業,制定扶持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重點企業加快發展,爭取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到38家,其中,超50億元的企業達到2家,超20億元的企業1家,超10億元的企業3家,超5億元的企業6家,超3億元的企業2家。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都要爭取培育1家以上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積極推進“五·二·一”工業結構調整。鋼鐵、鉛鋅、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產業和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兩大潛力產業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快發展生物農藥、納米材料、石晶光電和機電等高新技術產業。規劃啟動一批鉛鋅、樹脂、焦化、玻璃、機械等產品的深加工項目,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安排財政資金500萬元,扶持工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企業要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要建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大力吸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市建立產學研基地。加快工業平台建設。按照工業發展規劃,加快編制詳規,啟動1—2個工業園區建設。採取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鉛鋅、鋼鐵、化工、電力、建材等行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研究出台我市企業層面、區域層面、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出台政策,加強引導,力爭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進展。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加強高耗能行業節能管理,推進一批節能節水工程改造。繼續開展土地“三項整治”,加強採煤沉陷區治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廣多層標準化廠房,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磚瓦窯場,逐步禁止生產實心粘土磚,積極推廣新型牆體材料。加快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融資擔保、創業輔導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寬鬆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強力推進旅遊景區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把經營權推向市場,通過招商引資吸納社會資金和外來資金,加快景區建設,拉動旅遊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做好王屋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迎審工作;安排旅遊及宣傳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旅遊業發展,確保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6億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我市的歷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以籃球城、文化城、九里溝寫生基地為依託,加快文化體育產業發展;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出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扶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規範提升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編制商業網點規劃,合理布局專業市場,形成區域規模,提高輻射能力;推進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新的經營方式,支持鼓勵連鎖超市從城市走向農村。加快發展保險、信息、物流、房地產、社區服務、中介等現代和新興服務業。依託我市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依託中原國際商貿城的開發建設,大力發展物流業,逐步使我市成為輻射晉東南、豫西北的區域性物流中心。抓好經濟適用房建設,支持發展健康環保和節能節地型住宅,加強社區物業管理。加大引導扶持力度。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研究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機制、政策、環境上促進第三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五)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抓住我市被列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的機遇,積極探索,紮實推進。抓好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抓好規劃,制訂實施方案,出台相關政策,建立組織,強力推進。完成城鄉一體化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研究制定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就業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政策措施六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政策。加強中心城市建設。圍繞“大氣、秀氣、靈氣”的發展定位,堅持“大建設、大改造、大見成效”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把中心城區建成靚麗的旅遊景區。強力推進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開工建設一批城中村開發項目,實施57個居委會“五化”標準改造。繼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城市創建活動,確保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功。進一步提高“兩氣一水”覆蓋率,新增供水主管網14.4公里、供熱主管網4.1公里、供氣主管網12公里。實施城市便民工程,硬化背街小巷25條,更新和新架8條街道路燈,配套完善已建的86座公廁、垃圾中轉站,新建城市公廁和垃圾中轉站20座。抓好城區造林綠化,新植樹木10萬棵,新增綠地50公頃。加快小城鎮建設。研究出台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意見,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現場觀摩檢查,促進小城鎮快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經濟,培育城鎮特色支柱產業,引導工業企業和服務業向城鎮集中,繁榮城鎮經濟,增強小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的規劃建設工作。
(六)紮實推進各項改革
做好部分企業改制破產工作,妥善處理改制企業遺留問題,最佳化改制企業股權結構,加快流通企業改制工作。積極推進城建、交通、水利、教育、衛生、供銷等部門的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成開發類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公益及農業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改革文化管理體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要逐步推向市場,實行公司化運營,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和外來投資文化企業發展。全面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做好鄉鎮機構改革後續工作,深化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完成新一輪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和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村財務鄉監管”和“鄉財政市監督”的管理模式。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預算管理,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進一步深化和規範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對大宗物品、工程用材、大型活動實行統一採購,規範“管辦分離”制度。依法推進綜合治稅,繼續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嚴厲打擊偷逃騙稅行為。深化工資制度改革,規範公務員津貼、補貼。完成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工作。
(七)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抓好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完善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加強教學管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認真做好職業技術學院“迎評促建”工作。積極開展創建先進文化鄉(鎮)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抓好鄉鎮衛生院改造,大力整頓和規範藥品經營和醫療服務秩序,加強醫院管理,認真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確保民眾放心消費。組團參加河南省第十屆運動會,爭取取得好成績。加強流動人口計生管理、社區計生管理,開展生育文化建設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專項治理,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抓好蟒河、沁河流域和九里溝風景區沿線環保綜合整治,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生產線,全面清理整頓違法建設項目,對重點企業實行線上監測,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研究出台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機制和辦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執法能力建設,確保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70%以上。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嚴厲打擊違法占地、違法採礦行為。深化統計制度改革,做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繼續做好民族、宗教、檔案、外事、僑務、氣象、史志等工作。
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創業培訓等再就業優惠政策,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500人,對市區零就業家庭優先實施就業援助,確保有1人就業,解決好“4050”人員再就業問題;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完成勞務輸出2000人,解決好進城務工農民戶口辦理、子女入學、合法權益保護等問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大征繳力度,各類社會保險新增參保職工2萬人以上;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認真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率,發放敬老補貼,對9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補貼1000元,對10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補貼2000元。
加強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工作。嚴格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強化安全生產許可證管理、安全生產質量標準管理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暢通信訪渠道,建立村、鄉(部門)、市三級信訪例會制度,強化基層信訪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維護良好治安環境,努力建設平安濟源。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大力宣傳弘揚愚公精神,樹立全市人民拼搏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依法治市,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依法保障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關心和支持駐濟部隊建設,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做好軍轉幹部、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增強軍政軍民團結。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全面加強政府管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著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和提供良好服務。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中介組織和市場,把該管的事切實管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完善政府責任目標考評制度,增加衡量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的指標,實施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在去年試行政府台賬管理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政府綜合台賬管理和專項台賬管理體系;以強化財政支出管理為突破口,全面加強政府各個系統、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的管理,努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大力開展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最佳化部門服務流程,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辦事流程和規範化服務標準,實行職位代理制度。規範行政審批行為,按照簡化手續、減少環節、公開透明、便民利民的原則,加強對行政審批的監督和管理,完善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的職能,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完善經濟社會發展重大事項行政決策程式、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的公示和聽證程式,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行政決策實行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政務信息公開,通過媒體公布、召開新聞發布會、設立政務信息公開資料查閱中心等方式,向社會公開政務信息。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高標準建設智慧型公文交換、便民熱線等電子政務系統,確保通過國家電子政務安全試點驗收。
嚴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落實《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嚴格執行問責制度。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審計和行政監察工作,強化對領導幹部經濟責任、政府投資項目建設、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嚴格執行項目招投標、土地招拍掛、國有資產轉讓、政府採購等制度,從源頭上防止腐敗行為發生。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建設廉潔政府。
務實創新,狠抓落實。大力倡導改革創新精神,以創新促發展,向改革要效益,堅持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探索發展的新路子。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風,堅持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不虛報浮誇,不急功近利。大力精簡會議、檔案,堅決改進會風、文風,嚴格控制和規範各種檢查、評比、達標活動。完善目標管理和“三室聯動、跟蹤問效”的督查考核體系。強化責任意識,認真抓好“十項重點工作”、“十項重點工程”、“18件實事”以及其它各項工作的落實,堅決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和推諉扯皮,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各位代表,回首“十五”,我們已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十一五”,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已經確定,關鍵是靠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務實的作風、紮實的工作,認真乾好每一年、乾好每一天、乾好每一件事。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今年的工作和成效是決定“十一五”工作和成效的關鍵。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繼續發揚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愚公精神,開拓進取,勇創一流,為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開創我市“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