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政府工作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堅持以打造環境為突破口,以招商引資上項目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為重點,以改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為根本,搶抓機遇,務實創新,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各項任務,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 匯報單位:台安縣人民政府
  • 報告年度:2006-01-01至2006-12-31
“十一五”期間政府工作的基本回顧,“十一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構想,2006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報告結束,

“十一五”期間政府工作的基本回顧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政府工作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堅持以打造環境為突破口,以招商引資上項目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為重點,以改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為根本,搶抓機遇,務實創新,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各項任務,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預計,200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18.8%,年均遞增15.9%。其中一產增加值實現14.5億元,遞增7%;二產增加值實現39億元,遞增21.2%;三產增加值實現22.5億元,遞增23%。三次產業比例由37:41:22調整到19:51:30。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23億元,按可比口徑遞增12.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2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30%,遞增1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6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06.7%,遞增12.6%。
城鄉民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 4200元,年均遞增9%。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超五千元村達到46 個,超八千元村9 個,超萬元村5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0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3億元。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42%,有線電視入戶率達30%,城鄉固定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97%和66 %。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開通農村客運線路37條、732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客車。造林面積累計完成2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5%,成為全國綠化工作模範縣。
民眾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達到3.6萬人,全年勞務經濟收入達2.4 億元。五年累計安排就業45000人次,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初步建立起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四個險種的社會保障體系基礎框架,全縣參加養老保險總人數達到31425人,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醫療保險總人數12247人,覆蓋面達到68%;失業保險總人數11028人,占應保人數的73%。完成了41戶國有企業7838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任務。弱勢群體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城鄉低保人員擴大到 8288人。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4.4%,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國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有效緩解了農民無錢看病、治不起大病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邁出成功一步。五年累計為貧困戶、“三老”建房972戶、2000餘間,救助貧困戶32500餘人,貧困學生2041人,初步形成了以“一幫一”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救助體系。
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建立了縣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和鎮場區便民服務中心,創建了全省第一個無毒縣,對外開放的環境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招商引資上項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計引進域外投資項目602個,到位資金3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8個。原造紙廠、製糖廠等老企業全面盤活,金山輕鋼彩板有限公司、遼寧仁泰食品集團等骨幹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牽動作用明顯增強。鎮村上項目工作實現較大突破,黃沙、桑林等鎮已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新台等鎮基本消滅項目空白村。外經外貿工作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引進新加坡美高雅(國際)台安酒店、韓國麥特倫電子元器件等外資項目31個,外資調入額達6500萬美元。手工藝品、服裝、肉雞等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出口創匯額達1388.7萬美元。
工業經濟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工業主導地位日漸顯現。五年累計新上工業項目379個。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7 億元,實繳稅金3200萬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85%和192%。規模以上工業對GDP貢獻率達到 18.6%,工業企業實繳稅金占全縣稅收總額的48.9%以上。縣工業園區集聚效應明顯增強。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 6000萬元,建成區面積達4.5平方公里,入園企業26個,到位資金13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0個。組建了服裝、毛衫、酒業、飼料、手工藝品等產業集團。形成了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造紙、新型建材、針紡服裝等主導產業。
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龍頭企業牽動作用日益突出。新上洪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500萬隻肉鴨屠宰加工、仁泰集團4000萬隻肉雞屠宰加工生產線改擴建等投資千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22個,農產品加工率達40%。“兩色經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培育壯大了聚源大米、達牛西紅柿等10大綠色品牌。綠色種植業占整個種植業產值比重達30%以上。大力發展以生豬、肉雞為重點的綠色養殖業,建成標準化牧業小區55個。發展各類特色經濟專業村59個,特色經濟年產值達17億元。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全面發展。推行了“村兩委+協會”模式,建立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90個,帶動農戶3.5萬戶,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糧食北購南銷,蔬菜南北齊銷”的農產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累計投資1.8億元,實施了繞陽河整治、大中小河流兌岸險工治理等水利工程。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9486萬元,改造中低產田21.4萬畝。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得到全面落實。累計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資金3968萬元,農民人均政策性增收290元。第二輪土地延包基本完成。
城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北擴西進”,“四區”格局基本形成。行政新區完成了梅園寫字樓、安居花園等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文體中心基本完工,城建設計監理業務樓開工建設。老區完成了府西巷開發、公園改擴建等重點工程,新建龍澤園、順安書馨苑、龍城花園等5個城市小區;完成棚戶區改造10萬平方米,城區燃氣管網工程開工建設。新殯儀館正式啟用。完成鞍羊線、沈盤線、庫二線改擴建,改造公路總里程589公里,新修村油路186.7公里,27個村實現路宅分離,維修改造張荒地、繞陽河等9座險橋。五年累計完成城鄉建設總投資12.4 億元,城鎮化率達到31%。
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啟動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為全國首批試點縣。改擴建黃沙農貿大市場,興建了桑林鎮、新開河鎮等農貿市場,百豐達商貿城交付使用。倉儲、連鎖、專賣、超市等多種新型流通業態和信息、社區、中介、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充分挖掘人文資源,完成少帥陵一期工程,以西平森林公園開發為主體、以休閒度假為特色的旅遊業初具雛形。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圓滿完成了縣鄉機構改革、撤鄉並鎮任務,黨政機關行政編制精簡22%;深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行政審批、審核、核准事項275項;積極穩妥地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事轉企工作順利推進,台安賓館、房產處等19家事業單位成功轉制;完成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爭取國家扶持資金1.1億元。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進一步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13所國中跨入省農村標準化國中行列,改造危險校舍4.3萬平方米,擴建校舍2萬平方米,台安高中晉升為省示範高中。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達到50%,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采,民眾性體育工作榮獲全國先進單位稱號。農村有線電視實現光纜傳輸,縣城開通數位電視。完善了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應急處理體系和設施,實現了防控“非典”和禽流感無疫區、零病例。啟動了生態縣建設工程,進入全省生態試點縣行列。計畫生育率實現97.7%。民兵、統計、物價、審計、技術監督、環保、土地、食品藥品監督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在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了“四進家庭”系列活動,公民道德、文化、法律素質明顯提高。編撰了《台安風》、《遼河水》、《康莊路》系列地域叢書,打造了地域文化亮點。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社會監督,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均達100 %。“四五”普法和“三官三進”活動成效顯著,創建了全省第一個“無毒縣”,法制環境明顯改善。深入開展了嚴打整治鬥爭,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建立了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聽證議政制度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縣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和人大、政協依法、民主監督的結果,是廣大人民民眾精誠團結、開拓進取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民眾,以及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工業經濟主導地位還沒有確立,工業經濟效益不高,對財政收入貢獻率僅為20%。二是招商引資上項目效應尚未充分顯現。受資金等諸多因素影響,部分應開工項目不能按時開工,已開工項目不能按計畫完成固定資產投入,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三是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稅源建設相對滯後,尚未形成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體系。四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很大,弱勢群體生產、生活難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五是經濟發展環境仍不夠寬鬆,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和政府誠信體系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構想


  
“十一五”期間,我們要緊緊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沿海開放的雙重機遇,充分發揮“兩路”貫通的交通優勢和毗鄰六大城市的區位優勢,加速台安經濟隆起。
今後五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奮鬥目標是:
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翻一番,綜合經濟實力達到全省縣(市)上游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4.9%。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11.8:55.4:32.8。地方財政收入遞增19.5%,初步建立起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遞增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遞增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遞增11.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遞增14.9%。
農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基本實現。到2010年,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5%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100%,9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建制鎮道路達到國家規定的通達硬化水平,城鄉固定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100%和80%以上。形成強村富民的新型產業結構。構建“二三一”型產業結構,形成以農村工業化為主導,農業產業化為基礎,勞務、服務、市場流通等第三產業為依託的產業格局。建設生態優美的新型村屯環境。達到庭院淨化、路面硬化、周邊綠化、街道亮化、村屯美化標準,農村環境髒亂差狀況實現根本轉變。建立充滿活力的新型村兩委班子。轉變村兩委工作職能,大力發展“村兩委+協會”的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發揮村兩委在帶領農民致富、公共事務管理與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培育文明向上的新型現代農民。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開展“四進家庭”活動,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構築全員覆蓋的新型保障體系。構築依法保障、政府保障、慈善保障和商業保險“四位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幫、災有所救、殘有所助的目標。
以縣工業園區為核心,鎮場區工業小區為輻射的塊狀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基本確立,工業弱縣狀況實現根本轉變。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實現8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完成90億元,實現工業縣目標,工業經濟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率達60%以上。縣工業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2-16平方公里,實現“六通一平”,入園項目達到60個,總投資50億元,實現利稅9億元,對財政直接貢獻份額達1億元,安置就業2萬人,初具現代工業城標準。每個鎮場區建成一處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工業小區,基本實現工業鎮目標。打造全省百強鄉鎮2個以上。培育實繳稅金超千萬元企業10家以上,500萬元企業2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醫藥化工、造紙、冶金礦產品加工、針紡服裝等主導產業各具規模,主導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培育全國知名品牌2個,省級知名品牌5個,市級知名品牌10個。
以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為牽動的農業經濟新格局全面形成,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經濟成長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到2010年,一產增加值實現18 億元,年均遞增4.4%。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及其它類占一產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32%、48%、10%、8%、2%。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業收入占40%,非農收入占60%。較為規範和完善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30個,並逐步形成公司化模式。兩色經濟格局全面形成。綠色經濟產值占整個農業產值50%以上;特色經濟村發展到100個,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鎮一業、多鎮一業”的特色經濟格局。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新增固定資產投入超千萬元龍頭企業23家,打造國家級龍頭企業3個,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以上。建立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畜牧業實現科學化飼養、安全化生產。新能源全面推廣,6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建制鎮實現秸桿氣化供給。投資4.6億元,完成遼河清淤疏浚、農村飲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新增林地面積12.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6.1個百分點,完成西北地區20萬畝沙漠化治理。
以少帥陵為牽動的旅遊業全面發展,新型流通業態、現代服務業全面興起,新興第三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50億元,年均遞增17.3%,對財政收入貢獻率達到30%。整體開發西平森林公園,形成以森林、溫泉為品牌的休閒度假旅遊區,全面牽動交通、物流、餐飲服務業的發展。全面開通台安旅遊線路,併入瀋陽、鞍山旅遊網路。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縣為契機,建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鎮級店20個,村級店240個。倉儲、連鎖、專賣、超市等多種新型流通業態快速發展,信息、社區、中介、保險等現代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新的經濟成長點。
老城區徹底改造,新區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小城鎮建設各具特色,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配套齊全的城鄉建設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計完成城鄉建設總投資15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0%。繼續堅持“北擴西進”的城市建設總體方針,徹底改造老區,強力推進新區。堅持建設、整治與管理並重,加強老城區綜合整治。重點完成黨校、么路子、大慶路、中醫院北等小區改造任務,完成棚戶區改造15萬平方米。行政機關全部北遷新區,建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商業區和服務區。完成供熱體制改革和供熱設施更新改造,城市居民樓房集中供熱普及率達90%,城市燃氣管道供給率達80%。加快小城鎮建設,逐步形成現代城鎮網路體系,建成國家級重點鎮2個,省級重點鎮5個,標準小康示範村10個。加快城鄉道路建設,實施黑色路面工程408.14公里,新建、改造橋涵179座,全面完成縣鄉公路大修改造任務。完成21.54公里環城公路建設,形成體系完善的城市交通格局。建設大型現代物流中心、交通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汽配城。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形成,城鄉民眾切身利益得到基本保障。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為重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到2010年,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達6萬人,農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10萬人;城鎮職工參加失業保險達1.8萬人;醫療保險達4萬人;工傷保險達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名制就業2萬人,勞務輸出總人數達到7萬人,非農就業達到50%。城保人數新增1200人,農保人數穩定在8000人。城鄉貧困人口減少到4000人,力爭減少到2000人。
現代教育體系、科技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基本形成,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中國小校達到“雙高普九”驗收標準。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健全職業技能培訓網路。最佳化醫療資源配置,加強鎮場衛生院建設,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成完善的農村文化活動網路體系,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科技人員占總人口比例達到25‰,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到5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9‰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69‰以下。完成區域性敬老院建設,全縣九個社區全部達到省級標準。

2006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確定為: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和就業增加為根本,以招商引資上項目為核心,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農村工業化為主導,鄉村城鎮化為依託,全面加強縣城、鎮場、村屯、農戶“四級”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進程,全力構建和諧台安。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4.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5%。
(一)以招商引資上項目為核心,全面推進對外開放
抓住南資北移、外資搶灘中國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機遇,加快融入遼寧中部城市群和遼東半島經濟區,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7億元。新引進外資企業3家,新增出口自營權企業4家,實現外資調入額600萬美元,增長50%;出口創匯額360萬美元,增長20%。
在大項目引進上實現突破。全縣上下要做到聚精會神抓發展,全力以赴上項目。按照“在建項目抓進度,擬建項目抓開工,後續項目抓啟動,儲備項目抓謀劃”的思路,新上100萬元以上項目200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40個。重點推進奧鞍耐火材料、台冶礦產品深加工、風力發電、西平森林公園整體開發、肉鴨屠宰加工等35個億元以上項目。
在結構調整上實現突破。按照“二三一”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以項目為核心壯大工業經濟,以產業化為牽動最佳化農業經濟,以新型服務業為主體提升第三產業,形成工業主導、結構合理、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7:52:31。
在軟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行政管理體系,將面向公眾、面向企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納入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管理。開展行風測評,推行中層幹部輪崗、部門中層幹部崗位交流。
在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上實現突破。在土地、收費、財政等方面制定規範、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域外投資者,形成窪地效應。多渠道籌措資金,有效解決項目前期投入不足問題。
在挖掘資源上實現突破。充分挖掘人文資源,充分利用遼河油田和鞍鋼等國有大型企業的區域資源,彌補沒有現實的可直接開採利用的礦產資源的不足。
(二)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全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根本,以村兩委建設為關鍵,以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為牽動,以壯大龍頭企業、發展兩色經濟、促進非農就業、建設文明村屯為重點,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一產增加值實現15.1億元,同比增長4.1%。
規範發展農村基層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村兩委作用,推廣“兩委+協會”模式,全面推進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牽動村屯經濟、農戶經濟快速發展。重點規範發展50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經濟組織向公司化方向發展。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加深產業層,提高附加值。進一步做大做強聚源穀物有限公司、遼寧仁泰食品集團、遼寧洪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佳和牧業有限公司等重點龍頭企業,新增投資超千萬元龍頭企業5家以上,形成精製米、生豬、肉雞等10大產業鏈。
大力發展兩色經濟。以提高農產品品質為重點,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種植業占整個種植業產值比重達35%以上,重點加強西佛小紅旗棚菜、高力房喬坨子網紋瓜等10個基地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養殖業,新建標準化牧業小區10個。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重點,發展特色經濟。新發展特色專業村10個,培育壯大八角台小雜糧等10大綠色品牌,打造8個省級以上農產品知名品牌。
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繼續實施“5年3萬農民素質工程”,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全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8000人,非農就業總人數達 4.6萬人,占農村富餘勞動力的35%,非農收入占農村總收入的50%。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建設,改造中低產田3.1萬畝。修築渾河、外遼河等水毀工程,治理渾河馬家樓、豬嘴河等兌岸險工,完成舊繞陽河等4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更新改造通江子、三界等8處排灌站,建設蓄水工程10處,完成水土保持1.1萬畝,植樹造林3萬畝。加強標準糧田建設,推廣保護性耕作3.5萬畝。
加快文明村屯建設。以村容整潔為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四清四改”為突破口,建設新型村屯60個,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以梅家村、雷屯村為示範,加快生態能源建設。開展“文明村”、“文明戶”創建活動,加強科技、法律等知識普及,引導農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以縣鎮兩級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牽動全縣工業化進程
實施“工業立縣、工業強鎮、工業富村”戰略,引進增量,盤活存量,擴大總量,全面提升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全年新上工業項目120 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5億元,增長22.9%,工業經濟對地方財政貢獻率達30%。
大力發展塊狀工業經濟。加快縣鎮兩級工業園區建設,不斷做大塊狀工業經濟規模。打通縣工業園區中軸路,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資1500萬元;園區內金山輕鋼彩板有限公司、博達化工廠、遼寧洪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全面投產,工業企業實繳稅金達1000萬元以上。新入園項目到位資金2億元以上。鎮場區工業小區完成規劃、征地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基礎框架,打造3-5個工業鎮。
全面推進“四級”經濟建設。一是抓大項目以發展縣城經濟。通過改造老企業、引進新項目、組建產業集團等形式,培植一批規模大、對財政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全力壯大縣城經濟。二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擴大非農就業以發展鎮場經濟。依託地方資源,以農產品加工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為重點,引進一批規模較大、對鎮場級財政有支撐作用的項目。每個鎮場區至少新上一個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三是引導村級上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以發展村屯經濟。以發展農產品加工、針紡服裝、手工藝品加工為重點,鼓勵村級上項目,每個村至少新上一個投資100萬元以上工業或農業產業化項目,力爭消滅項目空白村。四是穩定種植業,擴大養殖業,興辦家庭手工業和加工業,全力壯大農戶經濟。
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依託毗鄰瀋陽裝備製造業基地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依託農產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洪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託秸稈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造紙業,做大做強博發造紙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依託鞍鋼等大企業的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業,做大做強金山彩板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依託遼河油田石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石油化工業,做大做強華油化工廠等骨幹企業。依託電力資源充足、交通條件便利優勢,大力發展冶金礦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奧鞍耐火材料等骨幹企業。依託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針紡服裝業,做大做強鷹達服裝廠等骨幹企業。
(四)改造老區與建設新區並重,牽動全縣城鎮化進程
以完善基礎設施、整治城區環境為重點,徹底改造老區;以完善行政文化功能為重點,全力建設新區,不斷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完成城鄉建設總投資2.5億元。
全力推進新區建設。完成交通、城建、供電、財政等四家機關業務樓建設;開發建設15萬平方米標準住宅小區和火車站站前商飲服務區,完成文體中心、垃圾處理場等公益基礎設施建設。
徹底改造老區。啟動家和美商城建設工程,全面改造中醫院北舊區。改造繁榮街北段、光明街、興順街、東商業街等主要街道,完成棚戶區改造10萬平方米,建設繁榮街中段精品步行街。實施城市燃氣管網二期工程,鋪設主管線1萬延米,實現6000戶、20000人受益。
加快小城鎮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鎮,重點抓好高力房、黃沙、新開、西佛、桑林等國家和省級中心鎮建設。開發西平森林公園,完成星級賓館、地熱資源開發、旅遊度假村等一期工程。啟動鎮場區客運站建設工程。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500萬元,維修改造縣級以上公路32.5公里,改造農村公路網111.9公里。投資3000萬元,實施15公里北外環路基改造工程。以綠色通道、紅色通道建設為重點,加強路網綠化美化。村通油路達70%以上,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0%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50%以上,城鄉固定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98%和70%以上。
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建立由環衛部門負責主街主路及城市重點部位,社區負責背區小巷及居民區衛生管理的環衛工作新機制,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徹底清除垃圾死角。加強以市容市貌、市場秩序和道路交通為重點的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取消占道經營,實行“門前五包”,實施“平安交通工程”,改變髒亂差堵狀況,塑造整潔優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環境。
(五)以稅源建設為重點,切實增強可支配財力
加強財源建設。把財源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項目建設、二三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扶持周期短、見效快、潛力大的財源項目,促進財政結構不斷最佳化。2006年,全縣稅收超千萬元企業達到2家以上,超500萬元企業3家以上,各鎮場區新上項目按照規模應產生的稅源達到本地區財政收入的現有規模。
加強收入征管。加強對主體稅種和納稅大戶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偷、逃、欠稅行為,整頓、規範、扶持民政企業發展。強化非稅收入征管,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政策,進一步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征管方式和征管程式,努力做到應收盡收。
嚴格控制支出。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預算支出管理,嚴格控制預算追加。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不斷最佳化支出結構,重點保證工資、社保、轉移支付等項支出。堅決控制財政供養人員過快增長,實行“減一增一”,確保人員總量零增長。
(六)高度關注民生民本,加速構建和諧台安
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全年開發就業崗位6000個以上,安置就業4000人以上。勞務輸出新增7000人,總人數達到3.5萬人。全年養老保險擴面實現3000人,失業保險新增1000人,醫療保險新增5000人,農村教師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城保人數達到 2588人,農保人數達到6000 人,為“三老”和貧困戶建房40戶。認真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嚴厲查處剋扣勞動者報酬、惡意欠薪和肆意延長勞動時間等違反《勞動法》行為,保證農民工工資不拖欠。
為城鄉民眾辦好十件實事。一是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爭取國家和省、市補助資金600萬元,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農村常住人口參合率達到100%。二是實施免費技能培訓工程。全年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5000人以上。三是實施農村飲水工程。投資918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工程10處,解決1.7萬人、3000頭大牲畜飲水問題。四是完成文體活動中心建設工程。總投資4600萬元的文體活動中心投入使用,使之成為台安縣文化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五是實施城市燃氣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鋪設主管線9000延米(2005年已完成5000延米),形成環繞老城區的環形燃氣管網,可滿足15000戶居民燃氣需求,2006年實現300戶居民受益。六是進一步完善村通客車工程。投資400萬元,對縣客運站進行擴建,農村公車全部實現進站管理。七是實施村通油路工程。投資1740萬元,改造農村公路12條、111.9公里。八是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維修工程。投資500萬元,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5700平方米、維修4000平方米。九是實施福利院建設工程。投資300萬元新建中級規模福利院一座,改善孤寡老人養老環境。十是實施平安縣建設基礎工程。建立道路交通長效管理機制,解決影響交通安全和暢通的突出問題,力爭達到國家D類城市管理標準;投資200萬元,在城區公共位置及重點部位布設電子防控裝置300處。
加快生態縣建設步伐。啟動西北地區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建設工程。實現垃圾資源化處理。完成博發造紙股份有限公司、德瑞紙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高力房鎮、黃沙鎮、西佛鎮、梅家村、雷屯村進入省級環境優美鎮村行列。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認真解決信訪問題。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懲惡揚善,打擊犯罪。鞏固“無毒縣”成果,全力打造“無黑縣”。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努力營造平安祥和、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七)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堅持普及高中教育和加強職業教育並重,強力推進提高水平“普九”工作。每年從高等院校擇優聘用10名以上本科畢業生,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從2006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做好“一幫一”扶困助學、寒窗基金髮放工作,中學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以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實現鄉鎮衛生院均衡發展。建立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方向、企業為主體、高校院所為依託的產學研聯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啟動農村文化網路體系建設,加快鎮村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建設,開展豐富多采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綜合治理,千方百計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全面規劃、逐步實施區域性敬老院建設。建設遼河博物館。
(八)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推進機制創新和體制創新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按照“有退有進、分類推進、逐個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重點對縣糧油貿易公司、金象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等36家縣屬國有企業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實現國有資產退出、企業整體改制、職工身份置換。
推進公用事業改革。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市場化、政府監管法制化”的改革方向,對自來水公司、供暖公司等公用事業單位採取出售產權、經營權等形式,對民營資本開放,穩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
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企事分辦、合理分類、按類實施”的原則,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調整布局,最佳化結構,壓縮編制,精簡人員,全面推行聘用契約制。重點推進新華書店、電影公司等12家單位“事轉企”工作。
(九)以政府自身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
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經常深入基層和民眾開展調查研究,善於總結實踐經驗,把握工作規律,抓住關鍵環節,解決突出問題,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大力倡導“四減、四辦”作風,即減少檔案、減少會議、減少應酬、減少檢查,馬上辦、主動辦、上門辦、公開透明辦。
強化政務公開制度。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對政府重大決策事項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向社會公開。實行聽證議政制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完善電子政務網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效率。全力打造誠信政府,做到有諾必踐,取信於民。
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全面貫徹和實施《行政許可法》和《公務員法》,進一步清理整頓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和規範政府檔案,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錯案追究制、評議考核制和行政賠償制,採取綜合考核、末位淘汰、舉報查實或違反禁令處理等形式,強化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加強廉政制度建設。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述職述廉、離任審計、個人重大事項報告等制度,建立廉政檔案和政績檔案。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全面推行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用地招拍掛等制度,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發生。

報告結束


各位代表,“十一五”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新一年的奮鬥目標已經明確。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集全縣人民之力,聚社會各界之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萬眾一心,開拓進取,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和諧台安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