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是長治市人民政府2003年4月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

——在市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
市長 杜善學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2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去年(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06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財政總收入25.78億元,增長20.7%;農林牧漁總產值完成44.7億元,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55.7億元,增長1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2億元,增長3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億元,增長12.3%;進出口總額4672萬美元,增長1.1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長19.8%和15.2%;城市化水平達到32.8%,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
(二)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從1999年全省調產會議以來,按照全省“1311”規劃和我市“5181”規劃,累計建成投產83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調產項目,基本實現了結構調整三年初見成效的階段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綠色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結構。經國家認證的綠色農產品達到111個,綠色農產品銷售總收入達到10.8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擴大到270萬畝,比上年增加2.4倍;培育了屯玉、世龍、五和、鳴源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養殖規模達到311萬頭(只),比上年增長3.1倍,其中肉驢存欄由原來的3.5萬頭髮展到5.4萬頭。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新型工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建設了長鋼小型材軋機、黎城100萬噸精礦粉、現代煤產業公司200萬噸焦炭等一批重點項目,動工興建了漳山電廠、王曲電廠、潞礦屯留煤礦、晉礦趙莊煤礦等大型骨幹工程。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太行藥業正柴胡飲膠囊GMP改造、星河智慧型高頻開關電力系統、三元煤業微晶玻璃裝飾板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竣工投產。初步形成了以旅遊業、服務業為重點、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去年(2002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4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6%;傳統服務業的規模和效益明顯提高,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9.5%。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園區建設為特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重點建設了常平、潞寶、長信、王橋、閆李莊、霍家溝等23個民營經濟園區,納稅在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12家。
(三)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狠抓企業產權改革,對澳瑞特、潞賽達等8戶市屬工業企業和長治商廈等5戶商業企業,實行了經營者和能人持大股;核銷市縣屬企業不良資產7億元;舉辦了首屆調產項目銀企洽談暨產權交易大會,啟動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實施區域掛靠聯合,長鋼與市水泥製造公司合資興建日產1000噸水泥熟料工程,並整體兼併了長治鍛壓廠;潞礦整體接收慈林山煤業有限公司;市澳瑞特公司對長豐、瑪鋼進行了資產重組。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多渠道爭取和引進各種外來資金80億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個,實際利用外資16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3.3%;積極實施以德國北威州為重點、瑪爾市為軸心的對外開放戰略,興建了德式工業園區,已有3戶與德國合資合作的企業入園發展;繼續加強對外交往,共接待外賓81人次。
(四)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在公路建設方面,長邯高速公路長治段建成通車,長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發鳩山隧道貫通;村通水泥(油)路完成3138公里,使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達到2816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80.3%,位居全省第一,創造了全國農村路網建設的典型。在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方面,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5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1.4萬畝,又有17.45萬農村人口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乾果經濟林建設共完成84.1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比上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在城市建設方面,辛安二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主城區居民全部吃上了辛安泉水;污水處理工程竣工並進入調試運行;石子河截污管線全線貫通,部分河段已見清水;長治機場復航改造工程如期完工;實施城市綠化“黃土不見天工程”,義務植樹210萬株,市區人均公共綠地增加到7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由27%提高到33%;完成了市區6條道路的拓寬改造。電網建設投資2.28億元,新建了3個輸變電工程,改造完成了一批現運行的變電站。
(五)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積極推進黨政機構改革,市級機構精簡22%,縣級機構精簡15%,鄉級機構精簡44%。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累計取消316項審批和收費項目,取消幅度達40.7%。加強了市政務大廳的規範化建設,建立了創環境110快速反應機制。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011起。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查處違反安全生產案件38起,關閉不達標礦井57個,取締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非煤礦山248座。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去年(2002年),共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火炬”、“星火”等科技發展計畫項目45項,推廣套用農業科技成果100多項,新培育認定民營科技企業14戶,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積極開發人才資源,全年培養、引進和招聘各類人才2萬多名,引進國外智力項目20個。教育事業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中國小布局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長治職業技術學院、太原理工大學長治學院、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大專院校正式掛牌,“校校通”工程已覆蓋1315所中國小,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發展。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率為13.09‰,自然增長率為6.61‰。環境保護和國土礦產資源管理不斷加強,整體環境質量在全省處於較好水平,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全面推開。文化廣電事業繁榮活躍,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獲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1.9%和93.7%。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較好成績。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23所,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通過了省級驗收。新聞出版、防震減災、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氣象、統計、審計、檔案、保密、市志、文物、殘聯、對台、僑務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成效明顯。全面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民眾性的文明創建活動,公民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認真落實優撫政策,軍民共建、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成績,再次被命名為全省雙擁模範城。積極搞好社區建設,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示範市”稱號。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廣泛開展“一區(村)一組,雙崗雙責”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階。各級政府認真執行人大各項決議,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和人民民眾監督,不斷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聯繫,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去年(2002年)共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156件,市政協委員提案246件,接待民眾來信來訪2972件(次)。全面啟動“四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行公示承諾制、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的進展,共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1620件。
(八)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去年(2002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5元,增長22.6%;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增長9.2%。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和離退休職工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分別達到100%;多渠道、多形式安置8663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到46%;全面實施城鎮失業保險制度,所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失業保險;啟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萬人。進一步健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計低保人員增加到4.7萬人,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應保盡保和全員覆蓋。農村小康建設和扶貧攻堅成效明顯,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33.6萬人減少到27.3萬人,有198.5萬農村人口過上了小康生活,占到全市農村總人口的82%,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農村基本達小康先進地市”。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2003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八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決議,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是:第一步,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0.4億元,年均增長12%,比全國提前4年實現第一個翻番;第二步,到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80.8億元,年均增長12%,比全國提前8年翻兩番;第三步,到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7億元,年均增長保持在8%,比全國提前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全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市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今年(200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實現第一個翻番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八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市委“創環境,調結構,全面建小康”的基本工作思路,圍繞長治大綠色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百強工程,積極推進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大體制機制創新、行銷管理創新、資本運作創新和科學技術創新力度,突出抓好增加農民收入、規範企業改制、擴張民營經濟、建設園林城市、加快對外開放和完善社會保障,努力使經濟實力有新提高、就業渠道有新拓展、社會事業有新進步、發展環境有新改善,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結合“十五”計畫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今年(2003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231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29.14億元,增長13%;工業增加值62.8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增長10%;外貿進出口總額5140萬美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3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889元,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下。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必須扎紮實實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實施百強工程,推進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牢固確立“百強立市、工業強市、項目富市”的理念,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抓住國家扶持改造老工業基地的契機,集中全市力量,通過實施百強工程,爭取用2到3年的時間,在全市不同經濟領域培育和發展100多個年產值或年銷售收入在億元以上、年上繳稅金在千萬元以上的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一是加快產業項目建設。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速推進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實施百強工程的意見》,在發展壯大現有30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的基礎上,今年(2003年)新培育23戶,著力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製造產業,依託淮海、惠豐、清華等駐市企業的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發揮長治液壓、九鼎汽配、健身器材集團、防爆電機集團等機電企業的領先作用,引導市縣中小企業與其掛靠聯合;重點抓好清華立體停車設備生產線技改、惠豐鑽夾擴能改造、液壓轉向助力泵二期工程、澳瑞特高檔健身器改造以及淮海微型電噴發動機、防爆高壓電機等項目,逐步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現代化機械製造加工生產基地。擴張醫藥產業,重點抓好康寶生物藥品規模化改造、太行中藥現代化示範、昂生公司藥品物流配送、金晶藥業異地GMP改造以及岩舒口服液、自毀型注射器等一批潛力產品項目,力爭今年(2003年)全市醫藥產值達到8.5億元,比上年增長26%。開發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山西鳳凰膠帶公司輸送帶、星河電器公司高頻智慧型開關、華特公司釹鐵硼永磁材料、瑞克公司高精密結構陶瓷、天絨公司大豆蛋白纖維、納米二氧化矽新材料、非晶態合金材料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王曲、漳山、潞礦屯留礦井、晉礦趙莊礦井等一批大型骨幹項目,重點改造郭莊、經坊、七一、沁新、王莊等6個年產百萬噸高產高效煤礦,培育發展潞寶、瑞達、華寶、通洲、興旺等12個年產40萬噸以上焦化企業,抓緊搞好常平80萬噸鋼坯以及潞冶、華大、長寧、黎城鋼廠等13戶年產10萬噸以上冶煉企業。規劃發展郊區、屯留電石生產基地,潞城、襄垣、沁源焦炭生產基地,延伸煤焦鐵鋼、煤焦電石、煤焦合金、煤制甲醇、煤矸石發電、煤層氣開發等產業產品鏈,推廣套用清潔能源生產技術,逐步建立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促進我市傳統產業的最佳化升級。打造旅遊產業,加快以旅遊為支柱的第三產業發展,圍繞“炎帝文化、太行風光”為主題的10個旅遊風景區,整體規劃,高點設計,連線開發,配套建設。加大力度吸引外資、集聚民資、推銷品牌,抓緊培育兩條年營業收入在億元以上的旅遊線路,進一步發掘旅遊文化,建立完善商貿、飲食、娛樂、旅居、健身、休閒度假等多層次、開放型的綜合旅遊服務體系,使今年(2003年)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9億元。
二是搞好資金運作。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各種建設資金和部分財政預算資金等政府可動用財力捆綁起來,建立我市中小企業發展資金,採取信用擔保、貸款貼息、資本金入股等辦法,配合銀行信貸投入,調動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繼續舉辦銀企合作暨產權交易洽談會,發展多種形式的信用擔保組織,建立政銀企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扎紮實實做好上市工作,鼓勵優勢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融通資金;運用好國家開發銀行的大額打捆貸款,綜合開發城市閒置土地;深入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項目投資重點,積極推薦優勢項目入選國家發展計畫和省“1311”規劃,千方百計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三是推進行銷創新。繼續貫徹和完善市委、市政府關於行銷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把行銷創新貫穿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加強銷售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行銷網路,廣泛採用現代行銷方式,鼓勵企業進行產品廣告宣傳;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培育發展一批地方特色品牌,依託國內外馳名品牌促銷本地相關產品,努力提高我市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覆蓋率。
四是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大力實施現代晉商再造工程,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職業經理人競聘機制,積極推行年薪制、創業股等多種激勵方式,發揮市企業家協會和工業經濟聯合會的橋樑作用,真正讓那些素質好、能力強、靠得住的企業家經營管理企業。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搞好人才市場體系建設,推動供需主體進入人才市場,實行事業單位聘任制,提高現有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建立“戶口不遷、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的人才流動政策,高薪聘請經營管理、商務運作、技術創新、行銷策劃、證券金融等專業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五是強化結構調整的監控考核。建立健全百強調產項目的動態控制機制,實行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滾動實施,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建設。實行領導分包重點調產項目責任制,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運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繼續對各縣市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排隊,建立責任傳導機制,加強對引資金、上項目、調結構的督促檢查,實行責任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在全市真正形成一種全程服務、全面督查、全力推動百強調產的濃厚氛圍。
(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村,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各級政府在農村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農民增收,農民增收的一切生產和經營項目都必須圍繞市場,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以實施龍頭企業特色縣戰略為重點,推動農業產業化。按照百強調產的要求,繼續實行貿工農大合唱,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是突出抓好20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即以玉米制種、優質小米和豆類小雜糧為主的五大糧食產業帶;以草食家畜為主的八大畜牧產業帶;以核桃、大紅袍花椒等乾果為主的兩個林果產業帶;以長子大青椒,屯留、平順中藥材開發為主的五大蔬菜、中藥材產業帶;各縣市區、各鄉鎮配套抓好若干個專業生產區、專業生產基地的建設。通過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到2005年建成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350萬畝,綠色農產品產值達到30億元。二是突出抓好畜牧業,搞好牛、羊、豬、雞、兔等各種畜禽產品產業帶和規模小區建設,加快發展以肉驢、水產等養殖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力爭年內肉驢存欄達到6.4萬頭,增長18.5%;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加強畜禽繁育改良,重點建設4個牛、羊胚胎移植基地和200個家畜配種站;搞好草地建設和秸桿利用,大力種植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積極提倡和推廣捨飼圈養;加強畜牧獸醫防疫網路建設,完善重大疫病快速撲滅機制,形成村有防疫點、鄉有防治站、縣有中心站。三是突出抓好15個競爭能力強、市場空間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屯玉種業的上市步伐,擴大經營規模;扶持壯大世龍食品、恆山飼料、鳴源奶業、五和食品、大紅袍花椒、沁州黃小米、長子大青椒行銷公司等龍頭企業,使其儘快成為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上繳稅金超千萬元的“小巨人”企業;縣鄉抓好一批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上繳稅金超百萬元的“小拳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積極推行公司制農業、訂單農業,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和利益分配機制,新建、擴建一批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積極培育各種形式的流通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周邊城市乃至全國的市場份額。
以加快民營企業發展為重點,推進農村工業化。樹立“縣域經濟就是民營經濟”的觀念,進一步放開經營方式、放開經營範圍、放開經營規模、放寬市場準入,實現鄉鎮企業全部民營化,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產權改革和資產重組,推進民營企業強強聯合、強弱聯合、跨地區跨所有制聯合。民營企業要堅持在加快發展中提高,實現由家族式經營向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形式轉變,由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源、技術密集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培育一批以常平、潞寶、長信、五陽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大集團,抓好26個產值在億元以上、上繳稅金在千萬元以上的項目,發展一批禽蛋、名米、奶業、飲料、畜產等綠色農產品加工業。改善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在信貸政策上,積極推行信用等級評價,重點扶持信譽度高、經濟實力強、產品市場好的企業;在土地政策上,按照企業類型、建設周期、市場發展前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有關產業政策,實行土地優惠;在稅收政策上,用足用活國家減免稅收的有關政策措施,保證企業的積累發展;在產業導向上,鼓勵民營企業積極發展高科技、現代生物、信息諮詢等新興產業,爭取新培育的百強企業,全部是民營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要打破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制度障礙、體制障礙,關心、扶持和宣傳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真正使民營企業家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全面開創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重點,推進鄉村城鎮化。按照“小城鎮大戰略”和“小集鎮帶小康”的思路,高起點、高水平做好小城鎮發展規劃,重點抓好10個縣城的擴張和8箇中心集鎮的詳細規劃與開發建設,做到功能定位合理,資源配置最佳化,注重特色風貌,保護生態環境。把小城鎮發展與民營工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靠園區聚集產業,靠產業繁榮市場,靠市場發展小城鎮,力爭3至5年內形成20個省級民營企業園區,園區企業聚集度提高到60%。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多渠道、多形式投資興辦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凡能夠商業化經營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在政府合理確定服務價格的前提下,實行有償使用和企業化運營。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農民以及外來人口落戶小城鎮實行“零門檻”政策,從子女教育、證照辦理等多方面提供方便,促進小城鎮快速發展。在立足發展小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同時,還要拓寬思路、廣開門路、多渠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開闢農村勞務輸出的新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