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法國哲學

20世紀法國哲學

《20世紀法國哲學》中,清晰而全面地講述了從1890年到1990年的法國哲學歷史。考察了經常被人們忽略的唯靈論、大學唯心主義和早期科學哲學的歷史背景,還討論了哲學在法國教育體系中的特殊作用。把這一歷史背景與先鋒文學和德國哲學的影響放在一起加以考慮,作者展開了存在主義現象學以及隨後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發展的內容豐富的闡述。最後,概述了當今法國哲學主流,包括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各現象學的回歸和法國分析哲學。

基本介紹

  • 書名:20世紀法國哲學
  • 作者:(美)古廷/辛岩
  • ISBN:7214038927
  • 頁數:522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1
  • 裝幀:簡裝本
  • 開本:大32開
相關評論,本書目錄,導論 法國哲學的張力,第一章 柏格森與意識哲學,第二章 薩特對意識哲學的闡發,第三章 梅洛-龐蒂與意識哲學的式微,第四章 萊維納斯對意識哲學的超越,第五章 亨利與意識哲學的“物質化”,第六章 卡瓦耶斯與概念哲學,第七章 結構主義與概念哲學的闡發,第八章 福柯與概念哲學的深化,第九章 德勒茲與概念哲學的拓展,第十章 後現代主義與後概念哲學,

相關評論

這時薩特臉色發白:這正是他多年夢寐以求的——描述他僅僅看到、摸到的東西,並從中提煉出哲學。阿隆使他確信,現象學完全適合他眼下關注的重心:超越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對立,同時確立理性的至高無上和可見世界如其呈現在感官面前的真實性。在聖米歇爾大道上薩特買了勒維納研究胡塞爾的書,他急切地想了解書的主題,以至邊走邊翻,甚至連頁邊都沒顧上切開。”
虧了波伏瓦這一段記事,哲學史才得以流傳下一段佳話。雷蒙·阿隆“發現德國”在前,讓-保爾·薩特進入德國在後,所不同的是,雷蒙·阿隆在服膺康德的同時,念念不忘提醒本國人警惕德國納粹的危險,而薩特不但在同胞紛紛逃離德國的時候欣然東去,還在戰俘營里成立了一個哲學學習小組,研究海德格爾哲學。後來加繆在《墮落》里,通過主人公克拉芒斯之口,諷刺他是集中營里“一群精神錯亂的法國人”的教皇
但後來薩特成了哲學家,偉大的懷疑主義者雷蒙·阿隆反倒缺乏薩特那樣的自信。跟中國人一樣,如今法國學哲學的學生已經不必拿薩特的存在主義太當回事,但在美國人加里·古廷的《20世紀的法國哲學》一書里,薩特哲學還是得到了一個專章論述。古廷選取的考察角度之一,是他在哲學與文學之間建立的關係:薩特有著一個龐大的為法國經典作家立傳的計畫,到他去世的時候,讓·熱內福樓拜波德萊爾相繼成為他筆下解剖的對象。尤其是福樓拜,讓這位“巨量的詞語消費者”(郭宏安先生語)花去了2000多頁的篇幅。
古廷這本書的主線是“自由”,“對作為具體的、活的現實的個人自由的關注比任何其他東西都更加維護了整整一個世紀法國哲學的特色。”於是薩特理所當然地占據了自由哲學中堅人物的位置。當然批判也隨之而來。雷蒙·阿隆就認為,薩特的絕對自由觀是抽象而毫無意義的,他在《歷史哲學導論》中說:“從來就沒有完全的自由,一個人的過去限定了他的創造性能夠發揮作用的範圍。”絕對的自由,“在瞬息間增加新色彩的自由”,始終讓阿隆感到不可思議:“這與其他人和我自己的經歷是矛盾的。”阿隆成為歷史學家之後還寫了兩本研究薩特的專著,可惜書不逢時,反響寥寥。

本書目錄

導論 法國哲學的張力

一、從我思到概念
二、從意識主體到無意識結構
三、從連續的歷史到間斷的歷史
四、法國哲學的法國特性

第一章 柏格森與意識哲學

第一節 從意識出發:意識的直接材料
一、心理事實
二、兩種多樣性
三、兩種綿延(時間)與兩種自我
第二節 從意識到世界:物質與記憶
一、世界與物象
二、物象、知覺與記憶
三、物質、身體與記憶
四、存在與時間
第三節 柏格森思想的邏輯人口:反對虛無
一、“虛無”與“存在”起源的奧秘
二、反對虛無
三、世界之奠基
第四節 直覺
一、“良知”與直覺
二、直覺與形上學
第五節 生命與創造的進化
一、生命與存在
二、生命衝動
三、生命與創造
第六節 自由及其人類命運
一、自由之內涵
二、生命與自由
三、封閉與開放:人類自由與生命政治

第二章 薩特對意識哲學的闡發

第一節 意識無需先驗自我
一、薩特與胡塞爾
二、意識的首要性
第二節 自為的存在
一、意識存在
二、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
第三節 為他人的存在
一、笛卡兒、康德、胡塞爾與海德格爾
二、我之為我的身體和為他人的身體
第四節 自由與責任
一、自由是人的存在的虛無
二、批判笛卡兒式自由
第五節 哪種人道主義
一、存在先於本質
二、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
第六節 欲望存在論:薩特與德勒茲
一、“欲望”存在論和存在的精神分析
二、德勒茲:“生成”、“欲望”與“表達”

第三章 梅洛-龐蒂與意識哲學的式微

第一節 結構與形式
一、導言
二、基於身體之上的形式和結構
第二節 身體圖式與知覺綜合
一、“身體圖式”
二、“身體的綜合”:感覺“相通”的“意義核心”
三、“表達”:“言說”的“肉體”
第三節 表達與身體構圖
一、“可見”與“不可見”:“表達”的問題
二、“表達”何以可能:從身體“圖式”到身體的“構圖”
第四節 語言理論:梅洛-龐蒂與索緒爾
一、認同:區分原則
二、分歧:言語和語言,歷時和共時
三、同質的語言存在

第四章 萊維納斯對意識哲學的超越

第一節 不在世界中的他者
一、“世界”-形式
二、“無名之在”
三、“位”:“當下-這裡”的“事件”
第二節 現象學還是反現象學
一、現象學主體的危機
二、倫理主體的誕生
三、對他者負責的主體
四、萊維納斯不是現象學家
第三節 萊維納斯與柏格森
一、“存在”與“不同於存在”:面對虛無或者死亡問題
二、內在與超越:表象的毀滅及其他
三、殊途同歸:眾生的意義
第四節 萊維納斯與德勒茲
一、世界:“表層”還是“形式”
二、他者的“效應”:“知覺”與“時間性”

第五章 亨利與意識哲學的“物質化”

第一節 現象學基本原理之間的張力
一、兩個方面的問題
二、馬里翁的第四條原理
第二節 物質現象學
一、物質現象學與意向性現象學
二、意識之意向性特徵與印象性特徵
第三節 非意向性現象學
一、意向性理論不足以奠基現象學
二、未來現象學:生命現象學

第六章 卡瓦耶斯與概念哲學

第七章 結構主義與概念哲學的闡發

第八章 福柯與概念哲學的深化

第九章 德勒茲與概念哲學的拓展

第十章 後現代主義與後概念哲學

第十一章 德希達:對意識哲學和概念哲學的解構
第十二章 利科爾:對意識哲學和概念哲學的辯證綜合
展望
外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