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蒙古武裝起義

1932年蒙古武裝起義,是外蒙古人反對蒙古人民革命黨集體化和階級鬥爭政策引起,在1932年4月-10月於外蒙古西北四個省發生。起義領導人是喇嘛(因政府反宗教政策),後來在地幹部和官僚也反對政府。但後來政府得到蘇聯軍隊支援進行鎮壓,大概超過1500人被殺。

基本介紹

  • 名稱:1932年蒙古武裝起義
  • 地點:外蒙古
  • 時間:1932年4月-10月
  • 參戰方:外蒙起義軍 蒙古人民軍 蘇聯紅軍
  • 結果:起義被鎮壓
  • 參戰方兵力:起義軍3000餘人 蘇蒙軍不詳
  • 傷亡情況:起義軍陣亡500人,被處決615人
    蘇蒙軍政人員死亡700餘人
背景,起義爆發,起義結果,影響,

背景

1928年底,外蒙開始強制集體化,私人貿易運輸被禁止,曾經呼雲喚雨的喇嘛們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喇嘛被強迫還俗,喇嘛廟被課以重稅。
國營交通和貿易根本無法滿足需要。新建的集體牧場管理不善,以至於1932年時牲畜存欄量僅為1929年的三分之二,損失了750萬頭牲畜。,以前殘存的一點自由手工業和商業全被摧毀(中國和其它國家商人、工人被驅除殆盡),外蒙的糧食、物資匱乏到極致,國家經濟陷入崩潰境地。
1930年起即有零星的抗暴運動,還抓出一個又一個“反革命集團”大案,如在“強迫僧侶還俗戰役”刺激下,有幾十名活佛與和王公聯名寫信請求中華民國政府和班禪幫助,驅除蘇蒙政權,事情被一個王子告發,當年9月30日8名參與者被處死。到1930年初約有10萬僧侶被逐出寺院。到1931年,光三個月內又逮捕了5191人。
由於饑荒、憤怒的蔓延,1932年,約7千多個家庭,3萬多人朝著戈壁和蒙中邊境四處逃亡,其中500多個家庭在南戈壁省越境時遭邊防軍射擊,死亡人數不詳。

起義爆發

1932年4月10日,忍無可忍的外蒙人民在庫蘇古爾省拉沙特蘇木發動起義,起義迅速擴散到鄰省。起義民眾建立了名為“奧其爾巴特戰爭部”的抵抗組織,武裝喇嘛,燒毀集體牧場和蘇木駐地,殺死外蒙官員(尤其是人民黨黨員和平日威風八面的青年團團員)。
有大量的蒙古人民革命黨、青年團的黨團員參與起義,他們扔掉黨證團證,加入暴動,打出驅除“傀儡政府”,反對“集體化”的旗號。
起義震動了外蒙當局,1932年4月16日,外蒙內務部在烏蘭巴托成立了專門委員會應對此事。但是,外蒙“紅軍”根本無法鎮壓起義,起義蔓延到中部和東部,人民革命黨朝不保夕。
關鍵時刻,外蒙只得向蘇聯緊急求援,在蘇軍的幫助下,還調入飛機、坦克等重型武器入境參與鎮壓,最終在七八月份才將暴動平息。但是,直到10月仍有武裝人員的零星活動。

起義結果

起義中心區為外蒙西部的庫蘇古爾省前杭愛省後杭愛省扎布汗省。超過3000人參與起義,消滅外蒙軍政人員700餘人,35個蘇木的政權和45處集體牧場被搗毀。起義軍陣亡500人,被處決615人.

影響

當時日本已在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對蘇聯形成壓力,在極度經濟惡化和民眾大規模離心的困境下,作為蘇聯防止中國和日本的“緩衝國”,外蒙需要“穩定局勢”;史達林只得命令“暫時罷手”,放棄“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路線,實行“糾左”,命令外蒙推行“新經濟政策”療傷,意即一定程度發展資本主義來緩解經濟困境。
1932年6月,集體化牧場暫時被解散,牧民允許擁有自己私人財產,可以進行商品交換,向牧民提供了160多萬蒙圖的貸款,降低高額賦稅,對寺廟的摧毀和強迫僧侶還俗運動暫時終止。實行“新經濟政策”後情況有所緩解,兩年內牲畜數量增加了34萬頭,但外蒙的經濟大衰退一直持續到四十年代後期。
按照蘇聯慣例,出現重大悲劇,要尋找內外部“替罪羊”,不是帝國主義封鎖圍堵,就是反革命份子混入黨內。時任總理的吉格吉德扎布被免職,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領導執行此次極左政策的成員,佐爾賓吉揚、巴德拉赫被扣上“左傾冒進主義”罪名,驅逐到蘇聯,一般“左”的下場要比“右”要好,頂多就是幫領袖背下黑鍋。
寺院擁有外蒙15%左右的財產,其中牲畜有200萬頭,正因為暴動平息後實行“新經濟政策”,所以只有30萬頭被充公。
經此番折騰的最大成就是蘇聯在外蒙貿易額中的比重倒過來,占了85%,外蒙自此成為蘇聯礦產、肉類、皮革的供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