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11月14日

1855年11月14日,清政府命蘇皖豫三省合剿捻軍張洛行等。 捻軍前身為捻黨或捻子。起源於清嘉慶年間,活動於豫、皖的淮北地區。“捻”是皖北方言,通指“一束”、“一股”、“一夥”為“一捻子”。或說捻黨發動打擊豪紳地主時捻紙燃脂,故名為捻。

1855年11月14日,清政府命蘇皖豫三省合剿捻軍張洛行等。 捻軍前身為捻黨或捻子。起源於清嘉慶年間,活動於豫、皖的淮北地區。“捻”是皖北方言,通指“一束”、“一股”、“一夥”為“一捻子”。或說捻黨發動打擊豪紳地主時捻紙燃脂,故名為捻。每捻人數不定,數人,數十人乃至數百、數千人皆可成一捻。捻黨從事打富濟貧、販運私鹽、抗糧、抗差等活動。各捻分散活動,缺乏統一的領導,因此不能給統治者以很大的威脅。1852年初,福建省毫州張洛行、龔得樹結捻聚眾萬人攻占河南永城,從者愈眾。11月與馮金標、張鳳山等捻首18人在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渦陽)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義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捻黨發展成捻軍。太平軍北伐,路經安徽、河南,各地捻首紛起回響,但未與北伐軍建立密切聯繫。1855年7月,黃河決口,山東、皖北、蘇北大批農民受災流離失所,紛紛加入捻軍。在鬥爭中,各支捻軍為進一步結合,主要捻軍首領再次會盟於雉河集,推張洛行為盟主,稱“大漢就王”(或“大漢明命王),建五旗軍制。張洛行自統黃旗,龔得樹統白旗,侯世維統紅旗,蘇天福統黑旗,韓萬統藍旗。並頒布《行軍條例》,嚴明軍紀。雉河集會盟是捻軍由分散向統一發展的標誌。捻軍有了明確的反清目標,戰鬥力大大提高,擁眾數十萬,活躍於蘇、皖、鄂、豫、魯等省,成為太平天國時期北方最大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堅持鬥爭10餘年,給了清王朝沉重打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