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

《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是唐代黃滔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黃滔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
三教之垂萬古也,鹹以師弟子授,獨釋氏之師弟子,削姓以名,別為父子之流葉。東塔和尚業真身大師,其道偕極,不可思議。以父子言,克盡弓裘之善。和尚法號誌忠,俗姓陳。世居仙遊,祖諱璠,父諱筇繼,以好尚山水,崇佛友僧。生和尚,自於孔抱,鼻逆膻辛。九歲詣真身大師為童子,一見之,兩如宿契。年十五落髮。初,大師之卜龜洋也,雲木之深,藤蘿如織。狼虎有穴,樵採無逕。俄值六眸之巨龜,足躡四龜,俯仰其首,如作禮者三,逡巡而失。遂駐錫卓庵,名其地曰龜洋焉。龜洋之泊也,盂不及村,畲不及菑。山產菜號苦蓋,以之充卯而齋。惟大師與和尚,俱歲移月更,名馳跡漏。檀信尋而施,漁獵投而事,時謂之二菩薩僧。其他或來人之稍乖嚴潔,則立有蛇虎驚吼之怪。及武宗皇帝乙丑之否,棄之而條帽潛匿,大師允檀信之迎,隱於數家。和尚棲於岩穴之內,不離茲山。相伍者麋鹿,馴伏者虎狼。既而靡耕菑,杜施丐,還取苦蓋之卯。至今茲院之逢歉歲,一邱之風不泯。宣宗皇帝復寺之始,議者以靈岩之奇勝,非我菩薩僧不可以宏就。由是都人環乞大師以居,故和尚獨薦龜洋之址焉。松堂揭而覺路喧天,金磬敲而道花滿地。誠以上升道士不受籙,成佛沙彌不具戒。和尚且不之然。旋將西遊,受具足戒於襄州龍興寺。大中十二年東還,由廬陵與草庵和尚值。草庵曰:“來自何山?”曰“六眸山。”曰“六通乎?”曰“慧非重瞳。”和尚蓋行高而言寡,是日對答如流。既及本山,人地愈盛。院落則不營而峻,供舍則不化而來。鹹通三年,靈岩力圓乃迎大師返於茲。八年,大師坐亡,法身不壞。南北歸敬,闐然無時。和尚以之煩。十三年,遂南五步里之山,得峰之秀,室而禪焉,即今南佘也。廣明元年,弟子智朗惠朗元鑑藏輝景閒宏乾鴻超,悉以植性祇園,分光慧炬,以謂我大師承法馬祖,親得心印,則和尚焉。今以宿曉而晦,辭煩即靜,不可使六眸靈感之地,留形示滅之異。葉其葉而不之大乎?於是迓乞歸於院,將以宏張法輪,式救迷津。其如感通雖然,現沒有數,中和二年(是時公尚未登甲科)。龍集壬寅三月十日示滅。壽年六十有六,僧夏二十有五。後二旬之一日,建窣堵波於東岡焉。嗚呼!和尚之道,不粒而午,不宇而禪。與虎狼雜居,所謂菩薩僧信矣。其三月之朔,語其眾曰:“至道之有顯晦,師弟之不欲雙立。昔大師之去也,留形為之顯。今吾之行矣,速藏為之晦。”故將儀貌若生而蓋棺,晦朔不逾而啟土,從付囑也。其上足景閒宏乾,以凡紀道名,須資詞筆,懇齎行實,扣愚求文。滔早訪蓮扃,今悲松塔。敢辭抽思,用刻貞銘。為之銘曰:
六眸獻山,二葉開蓮。號及菩薩,正真自然。雲林匿跡,狼虎參禪。仙花撲地,智月懸天。示滅之滅,顯晦岐焉。布金左岡,建塔開阡。實歸上界,豈曰下泉。松風柏雨,空悲歲年。

作者簡介

黃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關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祖籍福建侯官(今屬福州市),後遷居莆田涵江黃巷。以輔佐閩王王審知名世,因擅於文辭而有“閩中文章初祖”之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