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溪山無盡圖卷

龔賢溪山無盡圖卷

《龔賢溪山無盡圖卷》是龔賢於清代創作的一幅繪畫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賢溪山無盡圖卷
  • 外文名:Gong Xianxi Hill endless volume
  • 作者:龔賢
  • 創作年代:清代
  • 規格:縱27.7cm,橫726.7cm
作品內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內容

龔賢自書長跋於尾紙處:“庚申春,余偶得宋庫紙一幅,欲制卷畏其難於收放,欲制冊不能使水遠山長。因命工裝潢之,用冊式而畫如卷,前後計十二幀,每幀各具一起止;觀畢伸之,合十二幀而具一起止,謂之折卷也可,謂之通冊也可。然中間構思位置要無背於理,必首尾相顧而疏密得宜。覺寫寬平易而高深難,非遍游五嶽,行萬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是年以二月濡筆 ,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閒則拈弄,遇事而輟,風雨晦冥,門無剝啄,漸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閣,誰來逼迫,任改歲時,逮今壬戍長至而始成,命之曰:溪山無盡圖。憶餘十三便能畫,垂五十年而力硯田,朝耕暮獲僅足餬口,可謂拙矣。然薦紳先生不以余之拙而高車駟馬親造蓽門,豈果以枯毫殘瀋有貴於人間耶?頃挾此冊游廣陵,先掛船迎鑾鎮。於友人座上,值許葵庵司馬邀余舊館下榻授餐。因探余笥中之秘,余出此奉教。葵庵曰:‘詎有見米顛袖中石而不攫之去者乎?請月給米五石酒五斛以終其身如何?’余愧嶺上白雲堪自怡悅,何令謬加讚賞,遂有所要而與之。尤囑葵庵幸為藏拙,勿使人笑君寶燕石而美青芹也。半畝龔賢記。”下鈐“龔賢之印”、“半千”,迎首鈐“半畝”。鑑藏印“吳興沈翔雲鑑藏書畫印”。

作品賞析

作者在長跋中記述了此圖創作的時間、構思、經過,以及如何受到許葵庵司馬的讚賞等等。此外,還特地言明此圖所用的紙是他在庚申(1680年)春偶得的宋代的庫存舊紙,而如何合理地利用這種近似方形的畫紙,令他頗費苦心。要將山水圖繪在“折卷”或曰“通冊”上,由看似各為獨立的十二幅山水圖合成一幅“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既合畫理又合物理的畫卷,無疑具有較高的創作難度。為此筆墨功力深厚的龔賢亦不得不“十日一山,五日一石”地潛心創作,歷時二年多,才完成該幅力作。
全幅雖繪秋林草屋,流泉飛瀑等景象繁多,但穿插有致、有條不紊。留白處的虛與濃墨點染處的實互為映襯,畫面飽滿而又不失空靈。山石用“積墨法”,以筆含墨,層層積點石面,將山石向背虛實塊面體積以及雨後的濕潤之感都真實地表現出來。此卷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溪山渾潤豐華的景象,同時也較全面地體現了龔賢在山水畫上“筆法健、墨氣活、丘壑奇、氣韻雄”的美學追求。
撰稿人:李湜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於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