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懋賢

龔懋賢,字晉甫,自號寧澹居士,內江龔家鄉人(此鄉名即以龔姓命名,俗稱駝背場)。龔懋賢與兄龔懋賞於明隆慶丁卯年(1567)同時中舉。龔懋賢一生喜文學,著有《古本參同契註疏》、《明發堂稿》、《學業通》等。書法方面以顏楷見長,留下不少墨寶,為內江報恩寺題寫的《報恩寺懷大洲師》即是。龔懋賢為趙貞吉(大洲)的學生,恩師去世後,龔懋賢與鄧林材及趙貞吉的兒子將師長的遺文遺詩整理成二十三卷名《趙文肅文集》,此刻本不僅四川本土刻印,後來福建、南京也有翻刻。今內江尚存的清涼寺的“鳳凰開穴”、葛仙寺的“金桂飄香,大儒小隱”以及資中大佛岩、廣東德慶回龍鎮華表石刻上,都有龔懋賢的手書筆跡留存,其名載入《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

基本介紹

  • 本名:龔懋賢
  • 字號:字晉甫
    自號寧澹居士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內江龔家鄉
萬曆十年(1582),龔懋賢從廣東監察御史升為陝西巡撫,任期內,懲腐打惡、伸張正氣,頗有政績。龔懋賢在任職陝西巡撫的當年,主持重建了西安鐘樓。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中國各城市興建鐘樓,以鎮天下。西安鐘樓初建時原址在今西安大街廣濟街迎祥觀,與鼓樓東西對峙。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後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鐘樓的位置就與中心偏西,故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命鹹寧、長安二縣縣令將其遷建於現址。遷建時“樓惟築基外,一無改創”。鐘樓落成後,龔懋賢寫了《鐘樓歌》刊石嵌於鐘樓內。以後清乾隆五年(1740),樓又經巡撫張楷重修,仍按明初年的原結構修建,唯將原室內懸掛的唐代“景雲鐘”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此外,樓上奉祀文昌帝君。鐘樓的命名,也因每天清晨擊鐘報時,故稱之。”龔懋賢主持重建的西安鐘樓與西安鼓樓遙相呼應,為當時西安城市的重要景觀。
鐘樓基座採用正方形,高6.8米,寬35.5米,用青磚砌築。四面各設有高寬為6米的券形門洞。由地面到樓頂,高36米。樓的整體設計為重檐復屋四角攢尖頂的木質結構。每層均施以斗拱裝飾,內設定有可盤旋而上的樓梯,供遊人參觀。作為古代報時的建築,為方便擊鐘報時,樓上特懸一口大鐘,鐘樓之名,即源於此。因設巨鐘,故此樓的報時功能突顯。龔懋賢書刻的《鐘樓歌》碑至今尚存。樓因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成為當時一座標誌性建築。與西安城牆大雁塔同為這座千年帝都的代表性地面歷史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