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環十八掌

龍頭環十八掌

龍頭環十八掌,全稱“十八掌廿四下”,又稱“千字拳”,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龍頭環村的傳統武術,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頭環十八掌分布在中山市西區長洲村和沙溪鎮龍頭環村,“硬橋硬馬”、技擊方法獨特、“架勢工整、勁力沉雄”是龍頭環十八掌的三個主要特徵。

2020年10月20日,龍頭環十八掌入選中山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頭環十八掌
  • 批准時間:2020年10月20日
  • 非遺級別:市級
  • 申報地區:中山市沙溪鎮
  • 非遺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單位:中山市沙溪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核心要素,主要特徵,傳承保護,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十八掌,全稱“十八掌廿四下”,又稱“千字拳”,是洪家拳武學體系代表性拳術套路之一。
1770年秋天,本名洪喜(約1724~1810年)的福建永春縣人洪熙官從福建到廣東傳授武藝,創立洪家拳,龍頭環十八掌和長洲左手棍是這個武學體系的器械套路。他晚年到中山小欖設館授徒,章鋥、伍萼樓、洪添、何輝南、梁紐、陳東發等人承其技藝。
其第二代傳承人何輝南綽號“爛頭何”,曾在石岐員峰鄉附近開設武館。其第三代傳承人、人稱“香山八大教頭”之一的韋東暄,曾在香山縣前山翠微村開辦武館。
左手棍的第二代是廣東番禺人、綽號“爛頭何”的何輝南。他在石岐的圓峰鄉附近開設武館,教蕭保成、鄭妙允、李社安等人武藝,後來應聘到前山金公濟、翠微韋東暄、唐家灣唐家六家中傳藝。
第三代是前山翠微鄉人、武舉人、“香山八大教頭”之一的韋東暄(1800~1851年),他曾任大鵬英千總,後來在家鄉設館授徒,事跡記載於《珠海市志》。
1851年以前,香山縣長洲村(今中山市西區街道長洲社區)人香之烈(第四代)向韋東暄學習左手棍法,藝成後回鄉將它傳授給同鄉黃建猷等人。
第五代傳人是時人尊稱“老黃師傅”的黃建猷師祖,他武功卓著,譽滿香山。光緒年間,他受邀到龍頭環村設館授徒,周官添、楊北顯、王容光、王慕彥等數十村中子弟從學。
第六代傳人周官添、楊北顯等人在周氏大宗祠門前廣場開班授徒,將武藝傳給本村周林贊、周林漢、劉天佐、劉福祥、周林輝、周官富、劉耀廣、王信超、楊章來、劉家杞、王乃池、周日源等人。
1958年至1976年間,民間公開的武術傳承活動被禁止,第七代傳人劉天佐、劉福祥、周林輝、王信超等人只能在家中私下開展傳承活動,將武藝傳給本村的劉大慶、楊照農、劉振余、楊大九、楊兆林、楊振達、王乃湖、王乃廉、王遠洪、周錦航、楊泳農、侯章保、周至譓等人。
第八代傳人楊照農再傳當代(第九代)楊偉正、阮旭林、王凱欽、周祖樂、周儉輝、周永洪、王建、王家華、劉燦宏、劉貫祥等人;劉大慶傳周永洪等人;周至譓傳李栩勁、周易商等人。

運動特色

核心要素

龍頭環十八掌全套共七十九式;手型有拳、掌、指、爪、橋;步型有馬步、雙弓步、吊馬,步法有墊步、跨步、挪步、三角步、並步。以石鎖、石擔(現用鐵制啞鈴槓鈴替代)輔助訓練增強身體力量;以沙包、木人樁輔助技擊性訓練。

主要特徵

“硬橋硬馬”是十八掌的主要特徵之一,首先它注重下盤的穩固,初學者必須花力氣練扎馬,功夫有成,就能體現出“硬馬”的特徵;小臂稱為橋手,是與人交手時的碰撞部位,所以要有抗擊打的能力,訓練日久,自然變成“硬橋”。
技擊方法獨特,是它的第二個主要特徵,十八掌里含有“千字三式”、“金龍戲水”、“月里藏花”、“鯉魚反水”、“金星掛角”、“懶佬鋤田”等獨特的組合打法。主要體現十八掌逼打、誘打、漏打、連消帶打、不招即打的格鬥方法。
“架勢工整、勁力沉雄”是它的第三個主要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譜系

代序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從藝時間
傳承方式
一代
周官添
1878年
光緒年間
黃建猷師傳
一代
楊北顯
1891年
光緒年間
黃建猷師傳
一代
王容光
1890年
光緒年間
黃建猷師傳
一代
王慕彥
1891年
光緒年間
黃建猷師傳
二代
周林贊
1908年
1915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周林漢
1917年
192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劉天佐
1903年
1913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劉福祥
1904年
1915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周林輝
1909年
192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周官富
1910年
192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劉耀廣
1910年
192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王信超
1935年
1943年
父傳
二代
楊章來
1935年
1954年
楊北顯師傳
二代
劉家杞
1935年
195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劉杏森
1945年
1955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王乃池
1946年
1954年
周官添師傳
二代
周日源
1940年
1953年
周官添師傳
三代
劉大慶
1948年
1956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楊照農
1948年
1956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劉振余
1942年
1963年
劉天佐師傳
三代
楊大九
1948年
1956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楊兆林
1947年
1956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楊振達
1947年
1963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王乃湖
1951年
1972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王乃廉
1956年
1972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王遠洪
1957年
1976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周錦航
1951年
1967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楊泳農
1955年
1973年
劉福祥師傳
三代
侯章保
1955年
1976年
周林輝師傳
三代
周至譓
1961年
1967年
劉天佐師傳
三代
王建
1974年
1986年
王信超師傳
四代
阮旭林
1968年
1982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王凱欽
1974年
1982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周祖樂
1977年
1992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周永洪
1977年
1982年
劉大慶師傳
四代
周儉輝
1979年
1992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楊偉正
1979年
1985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王挺
1981年
1993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王家華
1977年
1989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劉燦宏
1988年
2000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劉貫祥
1978年
1997年
楊照農師傳
四代
李栩勁
1984年
2006年
周至譓師傳
四代
周易商
1990年
2000年
周至譓師傳

保護措施

龍頭環民間武術協會定期到學校和社區推廣,鼓勵更多小朋友和年輕人學習。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7年,龍頭環村選手參加“2007年廣東省第二屆傳統武術項目錦標賽”,獲得佳績。
重要演出
2022年6月13日晚,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活動“文旅競芬芳非遺之韻——中山市傳統武術項目展演”,龍頭環十八掌參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