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上津火龍)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龍舞(上津火龍)
  • 主題詞:傳統舞蹈,上津火龍,鄖西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火龍燈舞,亦稱龍燈大鼓,是目前在鄂西北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民間舞蹈形式,參加舞龍的隊伍多達上百人,鄖西縣上津火龍燈會包括農曆正月十六元宵節習俗和火龍燈舞賀歲兩個部分,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傳承歷史。上津火龍燈會中的火龍燈舞,以火龍燈舞、獅子燈舞為主體,各類儀仗配飾多達56件。每一個儀仗配飾,都蘊涵著一個傳統民間故事。上津火龍燈會有會規,一般從農曆正月十二在楊泗廟開光開始,到正月十六在佛爺洞前搌燈結束。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則是真正的玩燈時間。玩燈期間,家家戶戶配製大煙硫、亮花子,專燒獅子和龍,形成煙花放射,人在火中跳、龍在火中舞的熱鬧場面。從正月十二開始至正月十六結束,整個活動貫穿了請龍、龍點睛、舞龍耍獅、搌燈等,狂歡一直進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六下午,人們再次來到金錢河畔,點燃火龍,虔誠地舉行“送龍”儀式。

歷史淵源

上津地處鄂西北最邊陲,與陝西省接壤,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城始建於北朝西魏時期,曾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設州,素有“聖上渡口”之美譽。據歷史傳言,上津乃火龍之地,曾一度火盛水缺,“十年九旱,瘟疫流行”。當地百姓為安居樂業,經常祈求分管雨水之龍神保佑古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瘟疫不起。上津火龍燈舞便是由祈福儀式演變而來。陸佃《埤雅》記載:“龍火以人火逐之即息”。火龍燈舞以煙火逐火龍而舞,驅乾旱、祛瘟疫,佑四方蒼生。相傳最初的燈舞設計者是當地民間藝人和民間醫生,燈舞以祭祀龍神、迎福接瑞為目的,融入民間傳統藝術因素和秦巴舞蹈特色。經百年傳承,上津燈舞被逐步賦予南北文化交流與儒道文化的內涵,表演儀式從小到大、從簡到繁。到目前為止,已經從祭祀神龍為核心內容的祈福儀式漸漸演變成內容豐富、製作精美、隊伍龐大、燈火輝煌的上津火龍盛會。

基本內容

火龍盛會燈舞表演需近百人,隊伍以一把萬民傘打頭,龍王與財神祭位緊跟其後,再接著是舞動著的火龍,花燈在旁,獅子燈在後,綿延約半公里。
“敬龍王、財神——喝彩——點光——出龍——舞龍”等議程展現出火龍燈舞的別致。敬龍王和財神是前頭戲,虔誠的祭祀表現出上津人對龍王和財神的敬重。喝彩主要是唱開光祭詞:“東接東海龍王,南接觀音慈航……一求瘟疫不起;二求風調雨順;三求五穀豐登;四求六畜興旺……”台上唱一句,台下隊伍和觀眾一齊應聲喝彩一句。喝彩畢,殺雞祭天,開龍眼,領隊人高喊“點光咯”,頓時鞭炮齊鳴、煙花齊放,鑼鼓聲聲,小號伴奏,眾人燒紙敬香。開光點燈先從龍眼開始,從前向後依次是龍頭、龍身、龍尾,主次分明。祭龍結束,當日就要出龍、舞龍。舞龍隊伍順街而過,龍頭不扭,龍尾微擺。龍燈隊伍不能到達的狹街小巷,主燈要挨家上門道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