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石塔

龍津石塔

龍津石塔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沙井鎮沙四老村的河涌邊,用粗砂岩材鑿制,當地的人們叫它花塔公。龍津石塔是古代人用於鎮水的風水塔。整個塔並不高大,單層方形塔身,下為方形竹節角柱須彌座,上為纘尖塔頂。塔身正面為浮雕半身佛像,兩側鐫刻雙手合十、仗劍除妖形象以及佛經咒語,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的字樣。由此可知,該塔建於南宋嘉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20年,距今七百八十五年,是深圳現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津石塔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建造時間: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
建造背景,建築特點,歷史價值,地圖信息,

建造背景

深圳之北的沙井鎮,經濟繁榮,是一個古文化大鎮。鎮中保留的古代建築計有大住宅、炮台、祠堂、私塾、廟宇、碉樓以及古塔等等,是非常豐富的建築組群。在那么多的古建築中,比較重要的是一府石塔。塔雖然不算太大,但是塔上雕刻體現出許多佛教特徵。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歸德鹽場鹽官承節郎周穆為防龍津河水患,在鹽場官署旁的龍津河邊建造了一座龍津石塔。塔身正面為深浮雕釋迦半身像,左側為“雙手合十”、右側為“仗劍除妖”浮雕。塔身下部為梵文咒語,已磨泐不清,背面刻陰文款:“嘉定庚辰立石”。這是佛教文化中“寶塔鎮河妖”信仰與地方文化中“只有神仙才能制服水怪”觀念相結合的產物。

建築特點

石塔平面方形,高約一點八米,台基四轉角刻蓮節柱,正面刻出了壺門。塔身亦做方形,正南面刻出較深的龕,再刻佛像半身,從其手勢來看,是“捏二伸三”,這種手勢,即是妙音天。妙音菩薩來到靈鷲山,當時落雨,出現七寶蓮花,同時有百千音樂自鳴,他以十萬種伎樂供於佛前,得到玄妙音聲,如果從《法華經》的解釋,也相差無幾。塔身東面,偏上部,仍做龕面,龕中一隻手斜握一把長劍,此劍名曰“慧劍”,能斬斷一切煩惱,威力甚大。塔頂做四坡水,檐子平而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築的防火檐。塔尖用一個寶珠收尾。這座石塔的造型與雕刻,內容很豐富,正如前所述。基座上和塔身上刻出許多壺門式樣,也有的略作變體,它是佛教上經常運用的一種圖式樣。
從南北朝到明清時代在石塔上、建築上普遍地運用。另外即是塔檐用“混”檐。這是一種簡化手法,也是檐子下端的一種做法,其實它是一種防火檐。在南宋時代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間,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據當前所知,除寶筐印塔、無縫塔之外,即是在單層塔中,做方形石塔也是一個孤例。這是佛塔向風水塔功能轉變的早期實例。1984年,當地民眾在原塔基前重建塔座,將殘存塔身等安放基上。

歷史價值

據明張二果《東莞縣誌》載,龍津橋“宋嘉定問鹽官承節郎周穆建,橋側立塔高丈有二尺。舊傳橋成之日,風雨驟至,波濤洶湧,若有蛟龍奮躍之狀,因立塔鎮之”。據清嘉慶年間《新安縣誌》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鹽大使在沙井村的河上建了一座橋,橋建成之日,河水波濤洶湧,好像蛟龍在奮躍,因此在河邊建成了鎮水的龍津石塔。塔為粗砂岩鑿制而成,塔身的長寬僅有0.44米,高為0.6米。塔身上有浮雕半身佛像,還有已經模糊不清的四十二字經文。經專家認定,龍津石塔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是深圳和沙井歷史悠久的確鑿物證。2000年6月,沙井鎮政府公布龍津石塔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寶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沙井大街382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