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風(龍捲(龍捲風簡稱))

龍捲風(龍捲風簡稱)

龍捲(龍捲風簡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捲風是發生於直展雲系(cumuliform clouds)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龍捲風可見於熱帶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洲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常見的發生時間是春季和夏季。

按形態和產生環境,龍捲風可以分為多渦旋龍捲、陸龍捲(landspout)、水龍捲(waterspout)等。龍捲風在觀測上表現為狹長的漏斗雲(funnel cloud)或類似形態的塵土/水柱。龍捲風的風速通常在30至130 米每秒,直徑小於2 公里,活動範圍在0至25 公里不等,持續時間在10分鐘左右,強度按增強的藤田級數(Enhanced Fujita scale, EF)可分為5個等級。

龍捲風的產生條件包括近地面的風切變和顯著的垂直運動/不穩定能量雷暴(thunderstorm)是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理想環境,也是引發龍捲風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級單體(supercell)引發的龍捲被稱為超級單體龍捲(supercell tornado),其它情形被稱為非超級單體龍捲(nonsupercell tornado)。超級單體龍捲強度的強度和規模通常大於非超級單體龍捲。

龍捲風是一類氣象災害,其經過之處,常會發生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築物等現象。現代業務天氣預報可以通過高頻率的地面台站和遙感觀測對龍捲風進行預警,但對預報經驗有較高要求。此外一些地區也對龍捲風使用人工觀測,此類項目被稱為“風暴追蹤(storm spotting)”。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捲風
  • 外文名:tornado
  • 類型:小尺度渦旋
  • 出現地點:熱帶,溫帶
  • 出現時間:春季,夏季
  • 持續時間:10分鐘左右
  • 伴隨現象:強風
  • 成因:大氣低強度放電,類似於雷電,和颱風不一樣
簡介,基本特點,形成條件,探測方法,主要類型,EF分級,易發國家和地區,中國龍捲風,預測難點,直徑小,持續時間短,形成環境複雜,防範措施,

簡介

龍捲風是一種少見的局地性、小尺度、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是在強烈的不穩定的天氣狀況下由空氣對流運動造成的、強烈的、小範圍的空氣渦旋。
從積雨雲中伸下的猛烈旋轉的漏斗狀雲樓。它有時稍伸即隱,有時懸掛空中或觸及地面。龍捲風漏斗雲的軸一般垂直於地面,在發展的後期,當上下層風速相差較大時,可成傾斜狀或彎曲狀。其下部直徑最小的只有幾米,一般為數百米,最大可達千米以上,上部直徑一般為數千米,最大可達10公里。龍捲風的尺度很小,中心氣壓很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氣壓梯度,從而導致強烈的風速,中心風速可達100-200米/秒。由於氣流的旋轉力很強,常將地面的水、塵土、泥沙挾卷而起,其破壞力變動範圍很大,弱者僅能捲起稻草捆和(或)衣物強者可按樹倒屋,至把人、畜也一併升起,經過水麵時可吸水上升如柱,(這時稱水龍捲),所以龍捲風範圍雖小,但造成的災情卻很嚴重。龍捲風的移向、移速是由其母雲(產生龍捲的積雨雲)的移動決定的,母雲的移速通常為每小時40-50公里,最快可達90-100公里。其移動路徑多呈直線,一般只有幾公里,個別可達數十公里。龍捲風是強對流天氣的產物,常發生於北緯20-50度地帶低層大氣層結具有很大對流不穩定的地區,往往與鋒面、氣旋或非熱帶性雷暴相伴隨。登入後的熱帶氣旋移到中緯趨向衰亡時,也很易出現龍捲風,有時還可出現在熱帶地區。根據龍捲風產生的地區可分為陸龍捲(產生在陸地上空)和水龍捲(產生在海面或水面上空)。龍捲風很難預報,測雨雷達也未曾直接觀測到過。

基本特點

龍捲風,是一種具有一定破壞力的自然現象。一般情況下,龍捲風是一種氣旋。它在接觸地面時,直徑從幾米到幾百米,平均為250米左右,最大為1000米左右。在空中直徑可有幾千米,最大有10千米。極大風速每小時可達150千米至450千米,龍捲風持續時間,一般僅幾分鐘,最長不過幾小時。所到之處萬物遭劫。龍捲風漏斗狀中心由吸起的塵土和凝聚的水氣組成可見的“龍嘴”。在海洋上,尤其是在熱帶,類似的景象在發生稱為海上龍捲風。
龍捲風通常是極其快速的,每秒鐘100米的風速不足為奇,甚至達到每秒鐘175米以上,比12級颱風還要大五、六倍。風的範圍很小,一般直徑只有25~100米,只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直徑才達到一公里以上;從發生到消失只有幾分種,最多幾個小時。
大多數龍捲風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是順時針,也有例外情況。捲風形成的確切機理仍在研究中,一般認為是與大氣的劇烈活動有關。
從19世紀以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大大提高,氣象雷達能夠監測到龍捲風、颶風等各種災害風暴
龍捲風經過之處,常會發生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築物等現象,它往往使成片莊稼、成萬株果木瞬間被毀,令交通中斷,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經濟遭受損失。

形成條件

龍捲風這種自然現象是雲層中雷暴的產物,具體的說,龍捲風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區域內集中釋放的一種形式。
龍捲風(龍捲(龍捲風簡稱))
龍捲風的形成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大氣的不穩定性產生強烈的上升氣流,由於急流中的最大過境氣流的影響,它被進一步加強。
(2)由於與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變的風相互作用,上升氣流在對流層的中部開始旋轉,形成中尺度氣旋。
(3)隨著中尺度氣旋向地面發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變細並增強。同時,一個小面積的增強輔合,即初生的龍捲在氣旋內部形成,產生氣旋的同樣過程,形成龍捲核心。
(4)龍捲核心中的旋轉與氣旋中的不同,它的強度足以使龍捲一直伸展到地面。當發展的渦旋到達地面高度時,地面氣壓急劇下降,地面風速急劇上升,形成龍捲風。

探測方法

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
龍捲風發生至消散的時間短,作用面積很小,以至於現有的探測儀器沒有足夠的靈敏度來對龍捲風進行準確的觀測。相對來說,都卜勒雷達是比較有效和常用的一種觀測儀器。都卜勒雷達對準龍捲風發出的微波束,微波信號被龍捲風中的碎屑和雨點反射後重被雷達接收。如果龍捲風遠離雷達而去,反射回的微波信號頻率將向低頻方向移動;反之,如果龍捲風越來越接近雷達,則反射回的信號將向高頻方向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都卜勒頻移。接收到信號後,雷達操作人員就可以通過分析頻移數據,計算出龍捲風的速度和移動方向。
雙極化天氣雷達探測
雙極化技術的出現對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中氣旋和龍捲進行了有力的補充,全面提升了對龍捲微物理特徵分析與預警預報水平。①由於都卜勒天氣雷達對較小尺度的龍捲渦旋探測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間解析度,然而對雙極化探測而言並不需要太高的精度。②雙極化特徵信號不同於都卜勒特徵信號,由於其是“各向同性”的,所以並不依賴於觀測角度的變化。③當龍捲在夜間發生或被大量降水包裹著難以通過都卜勒雷達觀測發現時,雙極化信息更能有效地將其識別。
快速掃描雷達探測
Wurman 設計開發了第一部 X 波段移動式快速掃描雷達 Rapid DOW,該雷達每7秒可以完成一次 360°的體掃,在14秒的時間裡可以探測到 12個波束範圍的數據,並且其距離解析度達到11米,更易於對龍捲三維結構進行研究。從當前對龍捲的探測技術來看,快速掃描雷達在時空尺度上對龍捲觀測獨特優勢。而美國計畫的下一代天氣雷達網路也定位為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所以可見該技術未來必將成為研究該類天氣的主要手段。

主要類型

多漩渦龍捲風
多漩渦龍捲風(Multiple vortex)指帶有兩股以上圍繞同一個中心旋轉的漩渦的龍捲風。多漩渦結構經常出現在劇烈的龍捲風上,並且這些小漩渦在主龍捲風經過的地區上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水龍捲
水龍捲(或稱海龍捲,英文:waterspout)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水上的龍捲風,通常意思是在水上的非超級單體龍捲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湖泊等都可能出現水龍捲。在美國,水龍捲通常發生在美國東南部海岸,尤其在佛羅里達南部和墨西哥灣。水龍捲雖在定義上是龍捲風的一種,不過其破壞性要比最強大的大草原龍捲風小,但是它們仍然是相當危險的。水龍捲能吹翻小船,毀壞船隻,當吹襲陸地時就有更大的破壞,並奪去生命。當水龍捲很可能產生或在海岸水域上已經看得見的時候,美國國家氣象局將會經常發出特殊的海上警告,或者當水龍捲會向陸地移動時發出龍捲風警告。
陸龍捲
陸龍捲(英文:landspout,美國國家氣象局稱dust-tube tornado)用以描述一種和中尺度氣旋沒有關聯的龍捲風。陸龍捲和水龍捲有一些相同的特點,例如強度相對較弱、持續時間短、冷凝形成的漏斗雲較小且經常不接觸地面等。雖然強度相對較弱,但陸龍捲依然會帶來強風和嚴重破壞。
火龍捲
火龍捲,非常罕見的龍捲風形態,由陸龍捲與火焰的結合。2010年,位於南半球的巴西遭遇罕見的乾旱少雨天氣,全國多地燃起了山火。8月24日,巴西聖保羅市一處火點颳起了龍捲風,形成了罕見的火焰龍捲風景觀。龍捲風夾起火焰高達數米,像一條巨大的火龍旋轉前進。這條“火龍風”於24日被拍攝到。“火龍”在燃燒的田野上飛舞高約數米高,阻斷了一條公路。為了熄滅這條“火龍”,當地出動了直升機。
出現“火龍風”的地區已經有3個月沒有下雨。異常乾旱的天氣和強勁的風勢助長了此處的火勢。巴西全球電視台報導稱,聖保羅地區的空氣乾燥程度已趕上了撒哈拉沙漠。

EF分級

龍捲風按它的破壞程度不同,分為0-5增強藤田級數,簡單來說就稱為EF級,由1971年芝加哥大學的藤田哲也博士所提出。
EF0級:風速在65-85英里每小時,約合105-137公里每小時,雖然較弱,但還是足以把樹枝吹斷,把較輕的碎片捲起來擊碎玻璃,一些煙囪會被吹斷。(出現幾率極高,53.5%)
EF1級:風速在每小時86-110英里每小時,約合138-177公里每小時,它們可以把屋頂吹走,把活動板房給吹翻,一些較輕的汽車會被吹翻或刮離路面。(出現幾率較高,31.6%)
EF2級:風速在111-135英里每小時,約合178-217公里每小時,它們可以把沉重的甘草包吹出去幾百米遠,把一棵大樹連根拔起,貨車可以刮離路面。(出現幾率中等偏低,10.7%)
EF3級:風速在136-165英里每小時,約合218-266公里每小時,它們可以把一輛較重汽車吹翻,樹木被吹離地面,房屋一大半被毀,火車脫離軌道。(出現幾率低 ,3.4%)
EF4級:風速在166-200英里每小時,約合267-322公里每小時,它們可以把一輛汽車刮飛,把一幢牢固的房屋夷為平地,樹木被刮到幾百米高空。(出現幾率很低,0.7%)
EF5級:EF5級風速超過每小時200英里每小時,也就是超過了322公里每小時,房屋完全吹毀,汽車完全刮飛,路面上的瀝青也會被颳走,貨車、火車、列車全部脫離地面。(出現幾率較低偏高,20%—45%)
龍捲風並沒有EF6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根據物理和氣象學推算出來的,所以,1999年5月3日俄克拉荷馬城的龍捲風不是EF6級,而是EF5級,但是電視台也報導過當天超過每小時512公里的風速,而且在一個雷達上估測到了318英里每小時的大風,這就表明龍捲風的破壞力量很大,不要相信有EF6級龍捲風,那是虛構。
除此之外,龍捲風還可以分為4個形狀:
煙囪龍捲風:輪廓直,比較粗壯,強度中等,一般在EF2—EF4級左右。
繩形龍捲風:纖細,輪廓教彎,強度弱,一般在EF0—EF2左右。
楔形龍捲風:長度較寬,可達1.5公里,寬度超過高度,強度強,一般在EF4—EF5左右。
雙胞胎龍捲風:兩個龍捲風,有的粗,有的細,強度不定。

易發國家和地區

全球除南極洲以外的大洲都有龍捲風記錄,龍捲風主要發生在中緯度地區,其中美國發生最為頻繁,堪稱“龍捲王國”,被稱為“龍捲風之鄉”,其發生的龍捲風約占全球龍捲風總數的75%;其次為加拿大;歐洲西部和中部、中國、孟加拉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阿根廷等國家或地區龍捲風發生也較為頻繁。
年尺度特徵美國龍捲風平均每年有1000多個(1991—2010年間,平均為1253個/年)。其次為加拿大,記錄到的龍捲風平均約70個/年,估計實際發生的龍捲風平均約150個/年。 歐洲平均觀測到的龍捲風大約有330個/年,其中陸龍捲170個,水龍捲160個,而實際發生的龍捲風大約有700個/年,其中陸龍捲300個,水龍捲390個。歐洲龍捲風多發生於英國、德國、法國和西班牙:英國(1981—2010年間)平均每年大約有 (47.2±10.5)個龍捲風,其中陸龍捲(36.5±10.1)個,水龍捲(12.7±2.8)個;法國平均每年有15~20個龍捲風。亞洲的龍捲風主要發生在中國、日本、印度和孟加拉國:中國平均每年發生的龍捲風有73個;日本平均每年發生20.5個陸龍捲和 4.5個水龍捲;孟加拉國平均每年發生的龍捲風有2個。大洋洲的龍捲風主要發生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澳大利亞平均 每年發生的龍捲風有29個,紐西蘭平均每年發生的龍捲風有17個。南美洲的龍捲風多發於阿根廷中部的潘帕斯草原:阿根廷平均每年記錄到的龍捲風大概有10個;巴西、智利和烏拉圭也有龍捲風的記錄,巴西平均每年記錄到的龍捲風有3個。
美國的龍捲風多發於春季,其次為夏季,冬季最少發 生。歐洲的龍捲風主要發生在夏季,其次為秋季:英國龍捲風主要發生在秋季(9—11月),其次為夏季(6—8月), 11月 為龍捲風發生最多月;德國2/3的龍捲風發生在6—8月,其 中7月龍捲風發生頻率達27%;法國的龍捲風多發於春季和夏季,8月發生最多;西班牙的龍捲風多發於暖季,明顯的趨向於秋季。澳大利亞的龍捲風多發於初春和夏季,其次為初冬。中國龍捲風發生的季節變化特徵明顯,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尤以7月和8月最多,兩月約占全年總數的50%以上。日本56%的陸龍捲發生在7—10月,其中9月最為頻繁, 3月最少;水龍捲主要發生在9—10月,10月最多。
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中南部平原是龍捲風的高發區,中南部平原稱為“龍捲走廊”,其範圍一般指從德克薩斯州中部向北到愛荷華州北部,以及從堪薩斯州中部和內布拉斯加東部到俄亥俄西部的區域。英國的龍捲主要發生於英格蘭的東部和南部以及海峽群島周邊。德國的龍捲風多發於沿海和丘陵地區。法國的龍捲風多發於西北部、南部和東部。西班牙的龍捲風多發於地中海區域和加的斯灣附近省份。中國龍捲風一般多發生在中東部地形相對平坦的平原地區,平原多於山區;從區域尺度來看,長江三角洲、蘇北、魯西南、豫東等平原、湖沼區以及雷州半島等地都是龍捲風的易發區;從省級行政單元尺度來看,江蘇省、安徽省、廣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是龍捲風多發的省份,黑龍江省、河北省、 浙江省、江西省和湖南省等省份龍捲風的發生頻次較高。 1961—1993年間日本的陸龍捲和水龍捲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而關東地區大量龍捲風遠離沿海區域。大洋洲的龍捲風主要發生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澳大利亞的龍捲風主要發生於東南部和西南部。南美洲的龍捲風多發於阿根廷中部的潘帕斯草原。巴西龍捲多發於南部和東南部。

中國龍捲風

我國大部分省(區、市)都有龍捲風的蹤跡,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1991年-2014年,我國平均每年有43個龍捲風,其中江蘇和廣東最多,年均龍捲風分別為5.5個和4.8個。春季、夏季是龍捲風的多發季節,4-8月龍捲風占全年的92%。

預測難點

直徑小

龍捲風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小尺度天氣現象,直徑一般在100米以下,強龍捲可達幾百米到1千米左右。相比於颱風、副高這些天氣系統中的“大塊頭”,龍捲風絕對屬於“小個子”。而當前我們的氣象台站不夠密集,以至於龍捲風經常躲過氣象監測的“法眼”。

持續時間短

龍捲風強對流天氣往往生成很突然,對某一地區的影響時間也相對較短,“生命史”只有十幾分鐘到個把小時。因此,要提前24小時或是48小時預報局部地區的強對流天氣也就非常困難了。

形成環境複雜

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生成和發展需要衡量綜合大氣條件,而這些條件往往是難以預料、不確切的,再加上不同地區之間各不相同的地形因素,也進一步增加了準確監測、預報的難度。

防範措施

(1)龍捲風發生是和強烈發展的積雨雲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雷雨雲。龍捲風出現時天空往往烏天黑地(雲層低而深厚、亮度差)、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以春未到秋初最常見,在一天中以下午至傍晚和凌晨至早晨出現最多。當看到天空有類似的症兆就要引起注意。人群應立刻離開危險房屋、活動場所或其他簡易臨時住處,到附近比較堅固的房屋內躲避。在公共場所,要服從指揮,有秩序地向指定地點疏散。躲避龍捲風最為安全的地方是位於地下的空間或場所(如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地面上所有建築物此時都不是安全躲避的場所。
(2)在野外遇到龍捲風襲擊時,不必驚慌失措,應迅速朝龍捲風移動方向的垂直方向跑動,伏於低洼地面、溝渠等,但要遠離大樹、電線桿、廣告牌、圍牆等,以免被砸、被壓或發生觸電事故。如在汽車中,應及時離開,到低洼地躲避,因為汽車本身沒有防禦龍捲風能力,一旦汽車和人同時被龍捲風捲起,危害更大。
(3)在家遇到龍捲風時,遠離和龍捲風同方向的 窗、門、房屋的外圍牆壁,儘可能在龍捲風相反方向角落或比較堅固的小房間抱頭蹲下,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在樓上,特別是農村的樓房內,應立即暫避到一樓比較堅固的桌子底下或廁所、儲物間內。這是因為龍捲風中 心的氣壓極低,容易被龍捲風外吸、房屋倒塌而殃及室內人員安全。
(4)在遭遇龍捲風和發生房屋倒塌、電桿折斷的情況下,應及時切斷電源,以防觸電和引發火災事故。如果是化工生產企業遭受龍捲風襲擊,應及時關閉有毒化學物品閥門,控制化學物品泄漏,防止污染源向土壤和水面擴散,必要時組織附近市(村)民緊急轉移。
(5)龍捲風后自救互救。由於龍捲風的風力特別大,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龍捲經過的區域內,房屋等建築物常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發生倒塌。因此,受龍捲影響地區的民眾,尤其是家庭、鄰里之間在災後第一時間的自救互救可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被埋壓人員要保持清醒頭腦,儘快想法脫離險境,如果不能自我脫險時,應儘量創造和擴大安全生存空間,減少對身體的擠壓,特別是對腹部以上身體部位的壓物要清除或移開,加強對頭部及口、鼻等器官的自我保 護,等待救援。救援時要講究方法,首先應使被救者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其次不可生拉硬扯或使用利器硬挖被埋者,以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同時對傷重者及時送醫院搶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