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鎮

龍家鎮

龍家鎮,建於民國21年,民國34年改為龍家鄉,解放後,1953年復設鎮,1961年建立龍家人民公社,1984年又恢復為鎮,位於遵義餘慶縣西北面,地處餘慶、湄潭的交界處,距遵義市180公里,餘慶縣城76公里,204省道5公里。全鎮總面積114.9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172個村民組,21000餘人,土地總面積175665畝,其中耕地面積26640畝(田15045畝,土11595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51.1%。我鎮傳統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文明古鎮”之稱,2008年人均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2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家鎮
  • 下轄地區:5個行政村
  • 面積:175665畝
  • 人口:21000餘人
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旅遊資源,隘門關,光明村高寨,

自然資源

龍家鎮是傳統的農業強鎮,農民主要以“糧、油、煙、畜、茶”為主,鎮內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積54300畝。境內有豐富的森林和水資源,森林覆蓋率達64.6%。全鎮森林面積94180.5畝,森林覆蓋率64.6%,鎮境內有小(二)型水庫6座,小山塘44口,總計蓄水163.1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710畝。有敖溪河上游、羊叉河、跳蹬河三條河流縱橫境內,鎮內河道長29.5公里,流域面積125.04平方公里。鎮內地下水量豐富。鎮有石佛寺、泉家洞瀑布、萬丈坑紅軍烈士墓、平桃原始森林等旅遊景點。

經濟發展

龍家屬典型的農業大鎮,農業生產歷年來都是農民增加收入和發展致富的產業支柱,全鎮主產以水稻、玉米、油菜烤菸茶等為主要經濟作物,畜牧業以發展豬、牛、羊為主。截止2008年底,全鎮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41萬畝;完成秋糧面積3.40萬畝,產量12345.6噸;完成水稻種植面積1.4萬畝,產量7000噸,;;玉米種植面積0.65萬畝,產量3380噸;紅薯面積0.8萬畝,產量2086.9噸;完成油菜種植面積1.4畝,產量2016噸;落實烤菸種植面積8757畝,收購菸葉213.5萬斤;種茶麵積4530畝,實現產值680萬元。

社會事業

電訊、交通、新農村建設:1990年每1萬人有電話4門,2008年底每1萬人有電話4000,通村通組公路達100%,村組公路與鎮村公路連線成交通網。2008依託通村公路建設,做大做強公路文章,打破制約鎮域經濟發展的公路建設“瓶頸”,完成公路建設27公里,修建候車亭4個。至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鎮黨委、政府以“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為載體,按照“品位求高、示範求精、內涵求深、方式求活”的目標,採取“黨政引導、村組自治、農民自願、部門幫扶”的工作思路,紮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截止目前,我鎮已建成文家灣示範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黃金榜、市級新農村建設高規格示範點上莊、坑上、坪上等示範點,全面完成示範點“五通三改三建”、沼氣池建設以及道路硬化工程,從而大大推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發展:全鎮有1所初級中學,9所國小。其中中學16個教學班,學生956人,教職工55人(專任教師46人);村級以上中心國小5所(完全國小3所),村級中心國小分校4所,共有51個班,1798名學生,在編教師加上教育工作志願者共86人(專任教師76人),國中師生比為1:21,國小師生比為1:24。龍家國小、鐘山中學分別於2003、2004年成為縣級示範性學校。龍家國小於1995年中央教科文研究所批准為全國德育實驗學校,並承擔了德育“九五”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中央五部委授予全國“尊老、愛老、敬老、助老”先進單位,鐘山中學1994年—2008年連續14年,中考成績均居縣前三名,曾6次獲市級、20次獲縣級先進集體獎,1998年獲縣政府授予文明學校稱號。
近代才子李光斗、當代作家冉正萬,他們用小說、散文、詩歌、對聯等多種形式反映本鎮風土人情。1989年由岳良武主編的《龍家對聯》第一集出版。民國15年(1926年)川劇藝人馬興武、魏志林等蒞臨龍家清唱川劇“打玩友”,川劇傳入龍家。解放後五十年代期間,“龍家川戲班”多次與湄潭的義泉、永興、黃家壩、高台,甕安的草塘、牛場等鄉鎮交流演出。鎮業餘川劇團、老年門球隊等業餘文體團體長期開展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營造了一種崇尚科學、崇尚文明的良好社會風氣。
全鎮有1所衛生院,不斷規範農村衛生室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儀器、培訓優秀醫療人才,在廣大民眾中開展醫療保健服務和婦幼保健服務,有力地保障了人民民眾身體健康。
鎮內民眾體育活動項目有籃球、桌球、門球、跑步、板手勁、拔河、挑沙袋、象棋、跳棋等。1960—1990年間,鎮籃球隊除逢節趕場競賽表演外,還外出與鳳岡縣琊川、湄潭縣抄樂以及本縣鄉鎮球隊切磋球技,1994年榮獲“貴州省體育先進鄉鎮”稱號。

旅遊資源

隘門關

距龍家集鎮1公里,海拔950米左右。原仰天窩、隘門兩山相距約2米,其間形成長20餘米的狹窄通道。通道兩邊崖壁垂直,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隘門關”也因此而得名,靠它西面的那山也因此名為“隘門山”。它貫通南北:北邊是光輝村,南邊是光明、平桃兩村。它是光明、平桃兩村村民到龍家集鎮趕場、辦事的主要通道。兩山北邊:隘門山亂石嶙峋,山勢稍緩;仰天窩山丈余山崖相疊,不易攀登。西面皆垂直山崖,高50餘米,長200餘米,大多呈白色狀,另有青、黑、黃等色相間其中,崖縫小樹長出,裝點崖壁,看去兩崖壁象天然的大壁畫。兩山峰頂蒼松翠柏,四季鬱鬱蒼蒼。通觀隘門關,象一個倒寫的“八”字。清代文人李光斗對此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有《詠隘門關》一首詩曰:
兩山壁立一門開,天關無鎖任往來。
努力向前休退讓,細觀岔路莫徘徊。
殘岩積雪懸明鏡,大樹濃蔭覆綠苔。
造化留茲司索鑰,鐘靈氣聚毓英才。
現龍平(龍家、平桃)公路從此穿越而過,狹窄通道不復存在。1964年通道兩邊岩石炸除,道寬至10米。2004年公路拓寬改造成柏油路,最窄處16米,比改造前寬近14米。隘門關高出龍家、光明壩區40餘米,形成“風口”。夏天,凡過往行人不自覺的在此駐足休息,盡情享受涼風拂面的愜意。此關距石佛寺300米,石牛山350米,白馬山600米,東西景點呈一線,有旅遊開發價值。

光明村高寨

高寨示範點是我村開展“四在農家”活動,踐行“三個代表”創建的小康富裕型示範點。該組有52戶218人,有2名黨員,1名入黨積極分子。截止2001年,戶均收入達1.5萬元,人均年純收入達4300元。該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男同志外出務工從事建築業,女同志在家從事種養業。特別是在致富“領頭雁”徐再友同志的帶領下,組建了8支建築工程隊,活躍在以敖溪為中心的江北四鎮承建工程,人均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在“四在農家”活動中,通過縣、鎮的大力支持,村幹部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投資1萬餘元,硬化串戶路1600米,建立了羽毛球、桌球體育活動場所4個,圖書室1個,全面實現“六改”、“四通”(改水、改電、改路、改廁、改灶、改房、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全組90%的農戶住上了小洋樓,90%的農戶用上了電話,實現居室亮化,家園美化,環境綠化,心靈淨化。
光明村高寨光明村高寨
針對高寨組物質條件較好了這一實際,村黨支部提出“現在富了不算富。創造條件再致富”的口號,在該組組織實施稻魚工程100畝。為該組村民再致富又增加了新途徑。高寨人民勤勞善良,團結和睦,10多年來沒發生偷盜、吵架斗歐現象,2001年被縣評為“文明村寨”;高寨人民婚育觀念徹底轉變,13年來無計畫外生育,率先在全縣實現計畫生育“村民自治”;高寨人民不僅經濟富裕,而且思想進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市委書記傅傳耀視察該村寨後,稱其為“黔北第一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