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龍

鼠龍

鼠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或侏羅紀早期)的食草性恐龍,是迄今為之發現的最小的恐龍。恐龍種類: saurischia sauropodomorpha prosauropoda plateosauridae mussaurus 原蜥腳類

鼠龍是bonaparte 與 vince 於1977年在阿根廷發現的。其拉丁文意思是“mouse lizard”——像老鼠的爬行動物,拼法是“mus-or-us”。恐龍幼體長5厘米,估計成年約3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鼠龍
  • 拉丁學名:Mussa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形亞目
  • :恐龍
  • :鼠龍屬
  • :模式種
  • 分布區域:阿根廷
  • 時間:三疊紀晚期-株羅紀早期
  • 體長:2-3米
  • 下目:原蜥腳下目
  • 食物:草食
物種學史,棲息環境,所處地質,所處環境,陸地上的生物,恐龍時代,植物,鼠龍化石,

物種學史

鼠龍曾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或侏羅紀早期)的食草性恐龍。
1979年,根據在一個窩裡發現的五六具鼠龍幼龍的化石,它的頭眼睛和四肢與身體的比例實在很大,這些部分是幼龍發育最快的部分。
幼龍的化石,缺了尾巴,體長只有20厘米,與一隻小貓的大小相當,因此取名為“鼠龍”。
然而,科學家後來發現成年鼠龍可以達到5米長,120公斤重。科學家仔細比較了其幼龍和成年鼠龍,發現幼龍有較大的腦袋、較大的眼睛和圓圓的鼻子。而成年鼠龍則有較小的腦袋和眼睛,有較狹長的尖鼻子。

棲息環境

這時候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衛生成的海洋產生濕潤的風,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廣泛且數量眾多的恐龍(包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的食物。
化石化石
在他們的上空飛翔最早的小型鳥類;這些鳥類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龍演化而來。海洋則是由大型、會游泳的新爬行類和已具現代線條的硬骨魚類所共享。
氣候較現代溫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區別:
早、中侏羅世以蒸發岩、風成沙丘為代表的乾旱氣候帶出現於聯合古陸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晚侏羅世時擴展到亞洲中南部。
中國南部,早侏羅世時處於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環境,中晚侏羅世逐漸變為炎熱乾旱環境;中國北部,早、中侏羅世氣候溫暖潮濕,晚侏羅世溫暖潮濕地區縮小。
環太平洋帶的強烈構造變動與太平洋板塊向周圍大陸板塊的俯衝密切相關。伴隨著構造運動的強烈岩漿活動形成等礦產,成為太平洋金屬成礦帶主體部分。

所處地質

侏羅紀時發生過一些明顯的地質、生物事件。最大海侵事件發生於晚侏羅世基末里期,與聯合古陸分裂和新海洋擴張速率增強事件相吻合。環太平洋帶的內華達運動也發生於基末里期,這可能顯示聯合古陸增強分裂與古太平洋板塊加速俯衝事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頭部頭部
晚基末里期起,海生動物中出現特提斯大區和北方大區的明顯分開,反映古氣候分帶和古地理隔離程度的加強。
中侏羅世末的降溫事件在歐亞大陸許多地方均有反映。近年來在波蘭、西班牙中、上侏羅統界線層中發現了地內罕見的異常,有人認為是地外小星體撞擊地球的結果。

所處環境

陸地上的生物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但在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占了優勢。這些動物可以同時吃到高與低處的植物;龍腳類主要靠吞下的石頭來磨碎食物。
鼠龍鼠龍
大型的獸腳類獵食草食性動物;而小型的獸腳類,如空骨龍類和細顎龍類等則追捕小型獵物,也可能以腐肉為食。

恐龍時代

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植物

智利松的近親-針葉林,突出於樹蕨、棕櫚狀擬蘇鐵類和蘇鐵類所組成的大層林。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袚。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
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
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說明侏羅紀的氣候大體上是相近的。

鼠龍化石

鼠龍化石標本:十隻年輕個體,一些蛋化石,兩具頭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