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東街道

鼓東街道

鼓東街道地處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北部繁華地段,東臨五四路與溫泉街道隔路相望;北靠華林路,與華大街道相鄰;西至八一七北路、鼓屏路,與鼓西街道、華大街道為友;南接慶城路、賢南路,與東街街道接壤。面積2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設鼓東路189號。截止2008年8月,鼓東街道常住居民12359戶,人口4225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鼓東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0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4225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閩王祠、冶山城隍廟、明戚繼光的屯兵營等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福州站
  • 車牌代碼:閩A
街道簡介,行政區劃,行政轄區,轄區代碼,人口數據,歷史沿革,經濟產業,社會事業,文明建設,人文景觀,旅遊景點,地名由來,慶城路,營跡路,

街道簡介

鼓東街道位於鼓樓區東北偶,東臨五四路,西接鼓屏路,南迄慶城寺、賢南路,北至華林路,面積2平方公里,居民1.24萬戶、3.54萬人。街道辦事處設鼓東路189號。領轄慶城、七星、開元、賽月、鼓屏、湖東、營跡、衛前、賢南、井直、中山、鼓東、模兜13個居委會和1個公正村。轄內有省、市、區屬單位113個,三資企業26家;主要古蹟有冶山城隍廟、開元寺、七星井、崇德寺、閩王祠(王審知故居)、以及明戚繼光的屯兵營——營跡村和古觀風亭。主要路街有尚賓路、井大路、鼓東路、衛前街、慶城路、營跡路等。
2000年,轄區有18個小區通過區級文明安全小區驗收,其中14個通過市級驗收。街道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第七屆“省級文明單位”。同時,通過了省科技示範街道驗收。
鼓東街道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擁軍模範先進單位”、“全國民政工作全優單位”、“中國街道之星”、“全國和諧社區示範街道”、“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福州市標兵單位”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行政轄區

鼓東街道下轄中山社區、慶城社區、賢南社區、觀風亭社區、開元社區、樹兜社區6個社區和公正經濟合作社。轄區內有中央駐榕機構及省、市、區屬機關事業單位118個,其中省廳級單位12個。

轄區代碼

下轄區
代碼
下轄區
代碼
下轄區
代碼
中山社區
350102001001
慶城社區
350102001002
賢南社區
350102001003
觀風亭社區
350102001004
開元社區
350102001005
樹兜社區
350102001006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9267

18835

20432
家庭戶戶數
10869
家庭戶總人口(總)
32664
家庭戶男
15614
家庭戶女
17050
0-14歲(總)
4562
0-14歲男
2370
0-14歲女
2192
15-64歲(總)
31003
15-64歲男
14727
15-64歲女
16276
65歲及以上(總)
3702
65歲及以上男
1738
65歲及以上女
196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1719

歷史沿革

1949年建鼓東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4年復置街道,1968年更名紅光街道,1979年恢復更名。1955年2月街道辦事處成立,轄慶城、井直、賽月、七星、湖東、鼓東、開元、賢南8個居委會。1984年從湖東、賽月、開元居委會劃出部分地域,分別組建鼓屏、中山、衛前3個居委會。1987年增設營跡、樹兜居委會。

經濟產業

截止2008年8月,轄內有三資企業26家。為加強經濟工作,街道加大區域經濟工作力度,大力開展“六賽六比”活動,推進鼓東商務圈建設,做大做強樓宇招商,盤活資產,進一步增強了街道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社區服務方面,街道本著“立足基層,面向社區,造福民眾”的宗旨,不斷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滿足社區居民的要求,力求做好“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努力在推進公共行政事務社會化上下功夫,進一步健全了街道市民服務中心。

社會事業

為更好地為轄內居民服務,1988年,街道成立社區服務中心,下屬的13個居委會相應成立社區服務站,形成社區服務網路。主要項目有家務服務、家用電器維修、殯葬服務、疾病醫療、送貨上門等。1989年為解決居委會幹部工資偏低問題,街道率先成立居委會幹部基金會,採取政府撥一點,街道第三產業支持一點做法,解決居委會幹部工資、獎金、福利、醫療、退休費用問題。1990年6月,成立雙喜婚姻服務所。凡持有婚姻狀況證明、身份證件和照片者均可參加求婚登記,一次性收取服務費130元,凡離退休老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待業人員和農民,一律給予8折優惠,直至找到合適配偶為止;在《福州晚報》、《海峽導報》、《福建僑報》、《每周文摘》上代辦徵婚啟事;每月舉辦2次聯誼活動,通過茶座、卡拉OK、野外郊遊等形式,為求婚者聯誼活動創造條件;開展生理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等。由於服務所恪守“熱誠、周到、信譽”原則,前往求婚登記者絡繹不絕。
1992年創辦殯葬服務台,為葬家代辦戶糧關係註銷,代辦剪裁死者壽衣、鞋帽,代為死者更衣,出租哀樂錄音帶、黑紗,代書悼詞、輓聯,出租靈堂橫幅和巨幅條布等,實行一條龍服務,深受喪家歡迎。同時創辦全省第一家街道辦老人公寓——頤養閣,接納有經濟條件但乏人照顧的老人。頤養閣集食、宿、玩、醫於一體,還代辦老人身後諸事。1993~1994年,兩次擴建頤養閣,建築面積達600平方米,設定健身房和床位40個,並投資2萬餘元購置健身器材、安裝電話,服務設施日臻完善。還制定《老人活動守則》,實行憑證活動,管理日趨健全。1995年初,相繼在衛前、鼓東新村設立車輛代管站3個,每站配置代管員2人,按照市物價委員會規定,每部腳踏車月收取代管費4元,機車按車型月收取代管費15~25元,並訂有《車輛代管制度》。同年底,由轄內居民、新加坡歸僑林老先生捐資2萬元,在頤養閣新建義診室1間,聘請中、西醫師2名,每周實行6天義診,轄內居民看病一律免費,還為老人、五保戶、殘疾人減免藥費。
至1995年止,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已開展老人公寓、婚姻服務、殯葬服務、醫療服務、車輛代管、家務服務等服務項目8大系列100餘項。入頤養閣的老人達50餘人。雙喜婚姻服務所接待來訪者30多萬人次;有5200餘人已辦理徵婚登記手續,建立夫妻關係的1000多對。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福州晚報》、《港台信息報》,海外《星島日報》以及福建、江蘇、廣東、《海峽之聲》等電台新聞媒體先後報導其先進事跡,其業務範圍拓展至閩侯、龍巖、順昌等地。還在廈門、同安等地籌建分所。殯葬服務台共為喪家辦理230多項服務。
鼓東街道強化社區管理,截止2008年8月,投入小區建設經費300多萬元,治理內河,修繕路街。抓好市容管理,加強轄區環保噪聲治理工作。全面落實主次幹道和小街巷日常保潔、交通整頓、清理占道攤點等,使街道的環境衛生面貌有了明顯改觀。按照“一居一段一警”的管理模式,建立群防群治責任共同體,構成有效的防範體系,努力打造“平安社區”建設,積極創建市級文明安全小區,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街居設有文化站、老人活動中心、舞蹈武術輔導站、圖書室、健身館、棋牌室等文化娛樂場所,組成了由轄區居民組成的舞獅隊、舞蹈隊、百名老人合唱隊、青少年讀書隊、鼓東社區文工團等民眾性文化娛樂團體。充分利用街居文明學校,開展“八榮八恥”等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文明建設

1986年,街道投資10萬元建成面積250平方米文化樓1座,設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棋牌室、輔導培訓室、遊藝室、老人之家等6個活動室。轄屬13個居委會相應成立文化室和操、拳(健身操、太極拳)輔導站。文化樓(室)全天候開放,活動項目有圖書閱覽、電子遊戲、卡拉OK、交誼舞、書法、繪畫、棋牌和操、拳。
節日期間,還舉辦折枝詩會、有獎燈謎、女子舞龍燈等活動。1992年,針對街道“麻將風”盛行的情況,一方面轄內居委會普遍成立婦女禁賭勸導組,深入開展禁賭勸導工作,湧現妻勸夫、母勸子、婆勸媳的生動局面。另一方面,街道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占領文化陣地,積極推廣家庭文化建設系列活動。主要內容有集郵、花卉盆景、編織、刺繡、攝影、歌詠、曲藝、武術、書法、交誼舞、健美操等20餘項。同時不定期舉辦“家庭文化建設”展覽會,交誼舞、大合唱、花卉盆景栽培、集郵等培訓班,推選花卉盆景、攝影作品,書畫作品參加省、市展評,陶冶居民情操,淨化文化環境。
至1995年,街道已連續興辦7屆體育運動會,每屆參賽人員有街道、居委會幹部、廠(場)職工和居委會老人、婦女代表隊1000餘人,比賽項目有接力跑、拔河、籃球、太極拳、太極劍和“練功十八法”等,氣氛熱烈、情趣盎然。街道老年文體隊伍有老年迪斯科舞蹈隊、老年拳操表演隊、老年合唱團等3支。1995年,街道老人合唱團獲鼓樓區歌詠比賽一等獎,被評為福州市文明單位。

人文景觀

鼓東是福州的發祥地,轄區內歷史古蹟風景名勝眾多,有鼓樓冶山、開元寺、閩王祠、七星井、觀風亭、城隍廟、林則徐出生地、中山堂等,鼓東又是福州的商貿、金融中心,省、市主要金融機構涉外旅遊賓館、外商投資企業等多匯聚於此。
主要古蹟有冶山城隍廟、開元寺、七星井、崇德寺、閩王祠(王審知故居)、以及明戚繼光的屯兵營——營跡村和古觀風亭。主要路街有尚賓路、井大路、鼓東路、衛前街、慶城路、營跡路等。

旅遊景點

開元寺
坐落在鼓樓區經院巷,我由永安街、慶城路行井大路,至化民營路轉彎就到。
鼓東街道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始創初建時名“大雲寺”,唐初稱“龍興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開元寺”。開元寺是福州現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曾數度遭災被焚。1979年重修後,現存鐵佛殿、靈山堂和佛化社等數座殿宇。門口的“開元寺”牌匾,據說為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

地名由來

慶城路

慶城路由慶城寺寺名衍生而來。西起井大路口,穿過“元帥樓下”口,經化民後巷口和大鬥彩巷口,東接五四路,是東西走向的街巷幹道。
慶城寺本是閩王舊宅,後晉天福七年(942年)這座王第舍為永隆金身羅漢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賜額慶城寺,並立有高麗銅佛及二石筍木塔,至明萬曆《福州府志》已載“今俱無存”。慶城寺作為福州佛教的寺院,歷史較久。正是佛寺的興盛,寺前的通道也稱為“慶城寺”,沿用至今。

營跡路

據考,營跡路一帶,原是一個村莊,古名營蠊,東連湯邊村,西繞井關外路,南接觀風亭村,北與模兜、紅牆、三頭角等村毗鄰。這裡漢代以前作為港口;三國時期吳設典船校尉,衙署就在井大路,營蠊是一個造船場地,一直到晉代。五代時期,為了建築南北夾城,營蠊村已成城外士兵的駐地。南宋時期,隨著泥沙淤塞,港口成為田園,營房也漸為農舍民居,自成村落。營蠊,福州方言念為“營跡”,明清時期便把村名改為“營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