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庵

鼓子庵在雙乳峰的南向,已廢。原庵依倚山勢,順著一條狹長的岩罅而建。

帶狀的岩罅上傾下斂,庵以斜覆的岩石作為庵頂,隔以泥牆,分為前殿、後殿、香殿、香積廚和僧房等處,相通之處或以棧道相接,或鑿岩為路,綿延約300米。俯瞰九曲溪,七八曲波光筏影,朗朗入目。舊山志記載:岩半飛樓一派(即鼓子庵),殊高敞,可以遠眺溪山。清朝詩人徐熥《登鼓子峰》詩道:“芒鞋歷遍翠微巔,修竹陰中別有天。洞隱黃冠皆淨侶,岩封白骨盡飛仙。石當罅處精廬構,路到窮時棧道懸。夜靜焚香同禮拜,步虛聲散一爐煙。”鼓子庵始建於唐代,原為道院,唐侍宸王文欽在此修煉。明弘治年間毀於火。嘉靖時,崇安人江子靜夜登峰頂,說是得了丹訣,遂在此重構居室,名曰棲仙館,後改為鼓子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監察御史趙孔昭改“鼓子峰”為“並蓮峰”,庵也隨之易名蓮子庵。內有迎仙亭、雲影池、拂雲石等,不久又廢。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建,庵室規模恢宏,香客雲集,現存《重建鼓子庵設立香燈田碑記》一方和記載數千募化捐贈者名字的摩崖題刻一處,全長60米,高1米,為武夷山字數最多、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