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蠟

點蠟

點蠟是蠟染中最重要的工序,也是體現貴州民族婦女藝術創作能力的最關鍵的一步。從準備工具到熔蠟,一般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因此貴州民族婦女稍有空閒,便能隨手點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蠟
  • 外文名:Waxing
  • 第一步:經營位置
  • 特點: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
  • 差異:大小不同以及審美情趣不同
工藝流程,基本分類,蠟染特點,工藝傳承,

工藝流程

作畫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另外一些地區則不用花樣,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畫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制刀
蠟染民族工藝品用的蠟刀不像竹籤那樣能隨用隨做,而是由專門做蠟刀的師傅批量加工而成。婦女們的蠟刀都是在集市上購買的。各地蠟刀的價格不同,比如黔西的蠟刀兩元一把,而織金的蠟刀最多1元。但每一個地區因紋樣和點蠟習慣不同,有的地區只用一把蠟刀就足夠了,而有的地區一套蠟刀有大小七把之多。因此,蠟刀價格也依質料、大小、刀片數而有差別。下面以織金蠟刀為例,說明蠟刀的製作過程。織金蠟刀三把一套,大的用來畫粗直線,小的用來畫細曲線。織金官寨的楊師傅專門做蠟刀,他的蠟刀有紅銅的、黃銅的、紫銅的、鋁的等各種材質,鋁的便宜好賣又好做,故他做的鋁蠟刀較多;但銅的傳熱性好,講究一些的人還是喜歡用銅的。他取出一條薄銅片,大約半毫米厚,然後用鐵錘不斷敲打銅片使其變薄,再用剪刀剪成鈍角等腰三角形,視蠟刀大小,三五片一組,插進事先劈開裂縫的竹竿中(大號用五片,中、小號用三片),外面再用一根薄薄的細金屬條束緊,以小鉚釘固定。然後再用特製小工具開口,使之有存蠟液的空間。還要將蠟刀底面削平,邊角剪齊,打磨光滑,一把蠟刀才告完成。
點蠟
點蠟
在準備好防染劑和蠟刀之後,就可以進行精彩的點蠟了。點蠟是蠟染中最重要的工序,也是體現貴州民族婦女藝術創作能力的最關鍵的一步。從準備工具到熔蠟,一般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因此貴州民族婦女稍有空閒,便能隨手點蠟。當蠟熔化成液體後,就可以開始點蠟了。蠟畫再布面上後,蠟溫很快下降,到攝氏20多度時就凝固了,因此點蠟的季節一般選擇秋季,因為天氣寒冷時蠟凝固得太快,不容易點“透”。點蠟的關鍵在於“透”,一定要使蠟液浸到織物的纖維里去。如何點透,需掌握蠟溫高低,蠟液厚薄,而這既要經驗,又要技術。蠟溫低了,蠟只能附著在布的表面,不能滲透於纖維中,起不到防染的作用,或者是防染效果不好,影響布的白度,只好將畫布置於膝上,憑皮膚的感覺來判斷溫度是否適宜。

基本分類

因蠟染裝飾的用途不同、大小不同以及審美情趣不同,貴州民族各地點蠟方法也不相同。繞家的蠟染以頭帕、被面、背帶等物品為主,圖案較小,清新秀麗,因此多拿在手上隨意點蠟。黔西、織金等地蠟染圖案雖小,但極為精緻,因此多災平整的桌面上點蠟。丹寨蠟染圖案較大,用於被面、包布、衣料等大件的較多,講究整體均衡,追求粗獷豪放的風格。他們多鋪在膝蓋上點蠟,布料需要用白芨或者魔芋漿處理以便製作。黃平蠟染工整細緻,以中小型飾件為主,用於方帕、圍腰、背扇、衣料等,她們多將布用蠟滴粘在木板上點蠟。即使在同一村寨,點蠟方法也因人而異,但大多數人都會採用一些參照物來確定尺度。一般畫圓時,先用竹筒或者杯子等圓形器皿劃出痕跡。畫方形或者菱形圖案時,則用固定長度的穀草比量,用針刺小孔定位。畫對稱規則的圖案時,往往通過對布的摺疊來定位。如果要用小圓點構成圖案,就不需要蠟刀,而是用以根小木棍蘸上蠟在布面上直接點。有些人還習慣根據布料的大小和構想,用紙剪出圖案的紙樣,然後把紙樣擺在布上隨意組合構圖,安排位置。比較謹慎的人先用鉛筆勾畫草稿再點蠟;而追求完美的人則先薄薄地點一遍蠟液,等蠟液凝固後再重複點一遍,讓兩遍蠟液完全重合,以確保染成後潔白度。同時,點蠟也是一種藝術創作,有極強的主觀隨意性。同一主題,圖案卻可因地而異。比如魚紋,貴州榕江苗族的魚與織金苗族的魚就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即使是同樣的形象,表現手法也會因人而異,比如用同一紙樣來點蠟,每個人會用不同的點、線裝飾,內部也會添加不同的紋樣。因此,相同的紙樣卻可以點出趣味完全不同的圖案。

蠟染特點

點蠟是一種對藝術天賦要求較高的工藝,是個人設計能力和表現技法的綜合體現,要靠點蠟者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相對刺繡、織錦等工藝來說,蠟染的隨意性較大,要求也較高。比如織錦需要事先構想,計算成熟之後再動手織造,實際效果和預期構想是相同的,且有專門設計花本的師傅,降低了織造的難度,而點蠟這項工作卻無法與他人合作。刺繡因為費工費時,往往也要進行精心計畫,通常是按照花樣子描畫刺繡的,而點蠟的圖案都是點蠟者心中所想,沒有可以藉助的資料。因此蠟染完全是依靠手上功夫,不容失誤,不能塗改,只有通過練就純熟技藝,意想筆到,手眼協調,才能一氣呵成。

工藝傳承

在觀看貴州民族婦女點蠟時,往往會心生感慨,為什麼她們能畫出這么勻淨的線條,安排如此和諧的構圖呢?熟能生巧,苗族或布依族女孩子從小就要進行大量的蠟染訓練。但小女孩開始學習點蠟花時一般不用真的蠟和布,而是用植物葉子搗爛而成的綠色漿液代替蠟液,用樹枝或草棍代替蠟刀,用筍殼代替布料來練習點蠟。從簡單筆畫、連續花邊、適合紋樣等逐步訓練手感、構圖和造型,直到手隨心動,意到筆到,往往要經過幾年的練習才能正式在布上點蠟。這就像唐代書法家懷素買不起紙,就在樹葉上練字,最終成為一代宗師一樣。一個個平凡的少數民族女子,在完成一片片蠟染、縫好一件件衣服的同時,也為蠟染的傳承續寫了一個新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