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十月二日馬上作

《點絳唇·十月二日馬上作》是清代文學家龔自珍所作的一首詞。上片寫作者來到都城的城北,遇上北京冬春之際,大風揚沙,塵土滿天,極富地域風情。下片寫作者目送飛鴻 ,遠望被雲、山遮斷的地方,推想應是千里飛雪的江南故鄉。這首詞顯示他厭棄京中豪門的權勢,同時思念南方的故鄉。意境渾茫,感情沉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十月二日馬上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
  • 作者龔自珍
  • 作品出處:《懷人館詞選》
  • 詞牌名點絳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點絳唇·十月二日馬上作
一帽紅塵,行來韋杜人家北。滿城風色,漠漠樓台隔
目送飛鴻,景入長天滅。關山絕,亂雲千疊,江北江南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上片三仄韻,下片四仄韻。《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②一帽:暗用“側帽”典。《周書·獨孤信傳》:“(獨孤)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吉旦,而吏民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本處取其風流自賞意。宋·陳紀《倦尋芳》:“滿簪霜雪,一帽塵埃,消幾寒食。”紅塵:鬧市的飛塵。
③韋杜:唐代韋氏、杜氏的並稱。韋氏居韋曲,杜氏居杜曲,皆在長安城南,世為望族。時稱“韋杜”,世人有“城南韋杜,離天尺五”之稱。這裡指北京城中貴族豪門所集中居住的地方。
④“滿城”二句:全城的豪門樓台廣漠一片,但又互相隔絕。暗示對豪門之間爭鬥的厭倦。漠漠:形容分布。
⑤目送飛鴻:眺望天邊雁影。
⑥景:同“影”,這裡指雁影。
⑦關山:關隘和山川。這裡指北京郊區的西山等。

白話譯文

帽上積著城市中的風塵,我來到都城的城北。城中正刮著大風,捲起塵土,滿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樓台隔著塵土,模糊不清。
我仰望飛雁,直到雁影消失在遙遠的天空中。天邊的山脈一線,雲層重重疊疊,要下雪了,這雪花將灑遍大江南北。

創作背景

在《懷人館詞選》中這首詞的前一首為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六月所作的《水調歌頭·風雨颯然至》,而第二年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年)四月,龔自珍已經南下。就詞中“韋杜”、“江北江南雪”等詞句,可知這首詞所寫為北京冬日,故必為嘉慶十六年(1811年)初冬在北京時所作。當時作者隨父居京,放眼滿城的高貴門第,卻感到自己墮染“紅塵”,難免遙遠相隔之慨。於是寄心事于飛鴻遠滅的長天之境,又深切懷念起“江北江南雪”的故鄉。二十歲的作者,在這年的十月二日騎馬出遊而寫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頭便由騎馬出遊寫起。先寫騎馬出遊的風貌。“一帽紅塵”,點明出遊時風塵僕僕, 同時,還說明了出遊所經之路是塵埃飛揚的鬧市。再寫騎馬出遊的行蹤,以“韋杜人家北”代指清都京師中的顯貴豪門的住宅區。隨後, 寫所見到的顯貴豪門住宅區的樓台,並以“滿城風色”作比,認為有“隔”。作者在此未發一個議論, 但卻表示了對顯貴豪門厭棄的態度。
下片轉寫飛鴻南去。飛鴻飛去的地方正是作者家鄉所在的江南,於是,禁不住對家鄉的思念而“目送飛鴻”,一直望到飛鴻的影子在遠天消失。作者的思鄉之心便飛過了隔絕的關山,從千迭的亂雲中穿過,想像到家鄉可能也正是千里飛雪。下片寫南去的飛鴻,進而抒發了思鄉之情,表面上看來與上片表達的思想關係不大,實際上,越寫思鄉之切,就越使得對顯貴豪門厭棄的態度更加鮮明。
詞的上、下兩片,雖各有側重,但又是完整的一體。兩片相接,照視線的移動,由望高樓到望空中,再到望飛鴻,合理而自然。全詞無議論,以形象的語言寫所見、所想,再透過所見、所想顯露出要表達的思想。寫所想,能馳騁想像,飛過關山,穿過亂雲,展現了千里飛雪的壯闊圖景

名家點評

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師侯榮榮:龔自珍生於江南而長於北地,粗曠豪邁的北國風情,對他一生奇崛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這首小令寫得筆勢極富頓挫感,以入聲為韻腳,聲調雄渾豪壯。寫風是“滿城”,“色”字寫出北方特有的大風的昏黃。寫所見鴻影,更將視線拉往無窮的蒼穹之中,境界極其開闊。末句忽盪開,由望“長天”見到的“亂雲千疊”,進而想到天陰欲雪,而這雪不限於京城一地,而是遍及江北江南,詞中境界,至此更拓一層。可謂尺幅之中,蓄千里之勢。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又號羽璐山民,晚清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他也是近代改良主義、啟蒙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官宦、學者家庭;中迸士後,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職。他支持林則徐禁菸,力主加強戰備,反對君主獨裁。為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別開生面,代表作為《己亥雜詩》,有《龔自珍全集》傳世,著有《定庵文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