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

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

《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由文軒編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千年積澱,我們將傳統文化中流傳較廣的故事整理成集,結合傳統文化的道德精神予以解說,希望《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中的人生智慧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啟迪,能學到做人的根本。

基本介紹

  • 書名: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頁數:275頁
  • 開本:16
  • 作者:文軒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83406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點亮智慧人生(中華傳統道德故事)》由文軒編著,做人就應該從小處著手,平時被我們忽視的細節往往決定著成敗。片面追求“高、大、全”的境界,而不從生活灑掃應對中的點滴做起,不落實到為人處世的實處,就很容易感到無從下手。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也許應該放下一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多學學古人坦坦蕩蕩的大智慧。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人生沒有捷徑。只有在扎穩做人的根之後,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正道。一切遵循本善的內心,不去做有悖道德、有違本心的事情,無違人性、不悖大義的事情不執著,包袱自然就輕,煩惱也就消失了。

圖書目錄

起始章概論
第一章 孝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8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12
子路負米/12
子騫蘆衣/14
郯子扮鹿/16
文帝嘗藥/17
江革負母/18
蔡順拾椹/20
黃香溫清/21
董永賣身/23
陸績懷橘/24
王裒泣墓/25
棄官為母/27
庭堅滌穢/29
李忠辟震/30
伯俞憐母/32
毛義養親/33
曾子受杖/34
第二章 悌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36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37
孔融讓梨/37
陳穗之女/38
佳英撫侄/39
泰伯採藥/40
趙孝爭死/42
許武教弟/44
姜肱大被/45
繆彤自撾/47
王覽爭鴆/49
庚袞侍疫/50
劉璉束帶/51
牛弘不問/53
田真嘆荊/55
李績焚須/57
文本乞恩/58
公藝百忍/59
士選讓產/61
陳防持家/63
溫公愛兄/64
朱顯焚券/66
張閏無私/68
章溢代戮/69
鄭濂碎梨/72
廷機教弟/74
嚴鳳敬兄/75
世恩夜待/76
第三章 忠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80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
國亂顯忠/82
清官海瑞/83
銷煙利民/84
師生恩誼/85
龍逢極諫/87
比干死諫/89
張良復仇/9l
紀信代死/93
蘇武牧羊/94
日磾篤慎/96
丙吉護儲/97
朱雲折檻/99
李善奉主/100
嵇紹衛帝/102
敬德釋疑/103
元方舉知/105
金藏剖心/107
真卿勁節/108
李絳善諫/110
李沆不阿/111
王旦薦賢/112
岳飛報國/114
盂容制強/115
洪皓就鼎/116
孝孺斬衰/118
鐵鉉背立/119
于謙勸王/120
守仁求心/122
第四章 信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126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128
展禽輕鼎/128
冒雪還書/129
曾子教妻/130
光父教誠/131
取信於民/132
夫子失言/133
韓康賣藥/134
卓恕辭恪/135
何遠一縑/136
魏徵直諫/137
季札掛劍/138
郭伋待期/139
朱暉許堪/141
張劭待式/142
陳實期行/143
羊祜推誠/144
曹攄約囚/146
劉平期賊/147
戴胄守法/148
子儀見酋/150
曹彬激誠/152
第五章 禮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156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158
仁者劉寬/158
石奮恭謹/159
盧植楷模/160
鎮周贈帛/161
孔子盡禮/161
伯禽趨跪/164
宋桓罪已/165
鋤麂觸槐/166
孫晷溫恭/168
榮緒拜經/169
原平恭耕/170
索敞嚴肅/171
彥光易俗/172
德言對經/174
朱熹間居/175
居仁敬齋/176
第六章 義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180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181
大樹將軍/181
伯牙子期/182
義專墩說/184
巨伯請代/185
進之救友/186
張讜求妻/187
義利合一/188
元振濟窆/190
蘭英啖土/191
芝城之母/192
妙聰井負/193
仲淹義田/194
天祥衣帶/196
宋弘念舊/197
關公秉燭/199
祖逖避難/200
公義變俗/201
漢賓惠人/203
馮諼焚券/204
袁升還妾/205
孝基還財/206
云敞葬師/207
劉濠焚宅/209
顏曾爭代/210
第七章 廉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212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213
祁奚舉薦/213
陶母倡廉/214
陸績壓船/215
子罕之寶/216
繼宗之廉/217
清白彥謙/218
大禹克儉/219
孔明潔身/221
劉寵錢清/222
孟嘗還珠/223
楊震四知/225
山濤封絲/226
隱之飲泉/227
虞願見石/229
甄彬贖薴/230
孫謙感物/231
包拯貢硯/233
許衡心主/234
第八章 恥篇
第一節 釋義求真/238
第二節 經典故事集錦/239
戚父教子/239
焚書坑儒/240
咫尺車夫/241
臥薪嘗膽/242
負荊請罪/244
丘明素臣/246
王烈遺布/247
管寧割席/248
元琰避盜/251
弘景異操/253
於義決訟/254
錢徽焚書/255
盧革避試/256
純仁無愧/257
最終章 附錄
《孝經》/260
孝經原文/261
《弟子規》/266
弟子規原文(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266
《忠經》/271
忠經原文/271

文摘

章太炎曾經給一位達官貴人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這副對聯在當時曾引起很大的轟動。
很顯然,這副對聯是含貶義的。那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是:王八無恥。“一二三四五六七”即忘(王)八,“孝悌忠信禮義廉”即無恥。
由此可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處世必不可少的準則,缺一不可。
首先是“孝”,意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孝順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二是“悌”,就是兄弟友愛的意思。弟對兄當恭順,兄對弟當愛護。
其三是“忠”,即是盡忠之意。盡忠國家,這是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其四是“信”,主要指信用。不自欺不欺人,行必篤敬,不可失信用。
其五是“禮”,就是代表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
其六是“義”,主要指義氣。人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都要盡力去幫助。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地援助,絕無企圖之心。
其七是“廉”,就是指廉潔。品性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都不會滋生貪求之心,從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其八即是“恥”,也就是章太炎對聯中“無恥”的“恥”,意思就是指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不會做。人若無恥,近於禽獸一樣。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不要忘記。可以這么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是做人的準則;“禮義廉恥”是做事的規矩。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所講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出處是儒家思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這兩句話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講的。前一句是古時候的成語,有若在跟弟子們說話的時候,就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一句成語引用出來。
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各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
如“孝”的代表性人物,明朝女子沈雲英。她的父親是位將軍,在率軍抗擊敵人時戰死。沈雲英得知父親的死訊後,凜然走上城樓,振臂高呼:“我雖是女兒身,但為了完成父親抗敵的遺志,不惜戰死沙場!”眾人聽後感動不已,軍士們發誓要擊退敵軍。在沈雲英的帶領下,軍士們大破敵方主力。戰後,沈雲英在戰場上找到了父親的屍體,不禁失聲痛哭。看到這一幕,全體將士自發穿上白袍白甲,以示悼念。
而“悌”的代表性人物是許武,漢朝人。許武早年喪父,家中還有兩個年幼的弟弟,許武親自教兩位弟弟誦讀詩書。弟弟們犯了錯誤,許武就到列祖列宗的牌位前長跪謝罪。
“忠”的代表性人物是關羽。關公的故事膾炙人口,無需多言。
“信”的代表性人物是吳國的延陵季。他奉命出使上國,路過徐國之地,徐國國君看好延陵季的佩劍,想向他借來把玩。延陵季由於要出使上國,沒能給他,只好說:“以後我再來時,就把它送給你。”可等延陵季再來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死了。延陵季就把佩劍解下,懸掛在徐國君陵邊的樹上。
“禮”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孔子把“禮”的思想發揚光大。
“義”的代表性人物是馮諼。馮諼是齊國孟嘗君的門人,一日他去替孟嘗君討債,看到欠債者窮苦不堪,他便以孟嘗君的名義把舊賬一筆勾銷了,孟嘗君問他討債之事辦得怎樣了,他說:“收畢矣。”孟嘗君問:“買了什麼回來?”他回答說:“義。”
“廉”的代表性人物是陸績。三國時,陸績曾任鬱林太守,卸任時乘船離開,他為官清廉,家產甚少,所帶的行李太輕,結果弄得小船都不能過河,於是他只能先找來幾塊石頭壓船,這樣才得以過河。 而最後一個字眼“恥”,代表性人物是伯夷與叔齊。伯夷和叔齊是我國古代商朝人,在商朝滅亡後,兩人內心依然向著舊朝,不甘心成為周朝的臣民。兩人認為投靠周朝是恥辱,因此拒吃周朝的糧食,最終“採薇而食,遂餓死山下”。
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孝悌忠信”被認為是國家的精神;而“禮義廉恥”,則被看成是國家的四維。這個典故來源於春秋時期,管仲認為“禮、義、廉、恥”是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只要有一根斷裂,政權就有可能傾斜。《管子·牧民》中有言:“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日禮,二日義,三日廉,四日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後來,孔子發展了管仲的禮義治國的基本思想,並把廉恥當成價值認定的基本標準。他認為:禮,是遵守正當的態度和行為;義,是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是不貪不污及純正高潔;恥,則是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
在《資治通鑑》第二百九十一卷中,歐陽修論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況為大臣而無廉恥,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羅仲素日:“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到了清末民初,孫中山把中山裝定為國服,它所包涵的寓意即是: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服飾的設計中寓有治國的大道理。
因此,可以這樣說,禮儀是一個社會潛在的根本制度,廉恥則是一個人潛在的根本原則。禮儀廉恥是維持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如果這四個基本要素無法得到貫徹執行,國家就很容易發生動盪乃至滅亡。
後人著述的《弟子規》,其實也是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闡發。
孝是人生的根,只要根找到了,穩固了,開花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孝,“入則孝”;悌,“出則弟”;忠,“親所好,力為具”,這就是一個人立德的源頭,因而可以這么說,所有德行的源頭都在孝道,所以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對父母都不能盡忠,他能去對誰盡忠?“親所好,力為具;親有過,諫使更”,也是對父母盡忠。
信,“凡出言,信為先”,人做事,首先應以誠信為先;禮,“將加人,先問己”,這要求有禮,包含“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培養一個人的恭敬心。“父母呼”,則是對父母的禮節,一個人的恭敬心就是從這些生活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所以《中庸》中這樣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個人的恭敬心在生活中隨時都應該保持。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每個字都能養一個人的善心,每個字都能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我們知道了它的重要性,就務必把它盡心盡力地學好用好。比如我們看“冬則溫,夏則清”,這是養什麼心?養一個人的細心,養一個人的耐心,養一個人體恤別人的心。否則等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大學畢業了,他就會自動自發懂得體恤別人?就很會去愛護別人嗎?不是。只有從小培養,才能養就一個人體恤別人的心。
因而,作為生活在今日社會的炎黃子孫,不能擯棄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是先輩留給後輩的珍貴的思想寶藏,應該讓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社會,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P2-5

序言

“當你遇到挫折失敗時,要知道,這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或者是路走錯了,要及時地檢討糾正;當你取得一些成就的時候,要記住,這是因為有家族的德佑和親朋好友的幫忙扶持,要知道感恩。無論你做什麼事,要明白,祖先在看著你,不要做讓祖先蒙羞的事情。”這是一位名人回憶自己的外公時所說的話語,他認為外公的教導中所包含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思想,對自己影響深遠,是自己事業成功與生活美滿的基石。
為人處世,需要踏踏實實地從學做人開始,這就好比建造一幢大樓,假如沒有一個堅固的地基,這樓無論如何也蓋不好。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空中樓閣”、“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等警語,都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就會有嚴重的後果。
學做人紮根,“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正是人生的第一等學問。
“百善孝為先”,學做人,就要從盡孝開始。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敬,你能指望他真正愛國、愛民嗎?范仲淹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絕句,在於他首先是個孝子,他把孝敬父母的心擴大,推而廣之來服務天下蒼生。否則,他怎么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范仲淹首先學好做人的根本修養,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學識技能,從而具備了為天下人服務的情懷。
“九層之台,始於壘土”,較高人生境界的獲得,正是以孝悌忠信等基本的為人準則為基礎的,基石穩固了,穩紮穩打,以後的發展才會有保障。
做人就應該從小處著手,平時被我們忽視的細節往往決定著成敗。片面追求“高、大、全”的境界,而不從生活灑掃應對中的點滴做起,不落實到為人處世的實處,就很容易感到無從下手。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也許應該放下一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多學學古人坦坦蕩蕩的大智慧。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人生沒有捷徑。只有在扎穩做人的根之後,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正道。一切遵循本善的內心,不去做有悖道德、有違本心的事情,無違人性、不悖大義的事情不執著,包袱自然就輕,煩惱也就消失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堪稱人類智慧的寶藏。《禮記·學記》開篇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興旺的基礎,而德育,更是在我國自古以來的教育體系中一直居於重要的地位。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千年積澱,我們將傳統文化中流傳較廣的故事整理成集,結合傳統文化的道德精神予以解說,希望其中的人生智慧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啟迪,能學到做人的根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