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銅礦

黝銅礦

黝銅礦是一種含等常見元素的硫鹽礦物,毒性很低。它是重要的銅礦石礦物,也可以作為重要的銀礦石礦物。呈灰到黑色,具有一點兒金屬光澤,一般為塊狀或粒狀。通常與銅礦物產在一起。

黝銅礦成分中的銅可被某些其他元素置換,當新置換的元素多到一定數量後,黝銅礦就會變成另一種礦物,如銀黝銅礦、黑黝銅礦、砷黝銅礦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黝銅礦
  • 外文名:Tetrahedrite
  • 類別:硫鹽礦物
  • 化學式:Cu12Sb4S13
  • 顏色:灰到黑色
  • 光澤:金屬
  • 透明度:不透明
  • 條痕:黑色,棕色到深紅色
  • 晶系:等軸晶系
  • 硬度:3~4
  • 礦物密度:4.97g/cm3(測定),4.99g/cm3(計算)
  • 比重:4.6至5.0
  • 套用:提煉銅
  • 分布:智利,美國等
簡介,命名,組成,光學性質,形成環境,鑑定特徵,黝銅礦與砷黝銅礦,

簡介

黝銅礦是一種銅、銻的硫化物礦物,通常產在礦脈中,與銅、銀、和鋅的礦物共生,黝銅礦常含有一些,並隨砷的含量增加,向砷黝銅礦過渡,砷黝銅礦是固溶體的砷端成員。
這兩個礦物的產狀、四面體的晶體外形和物理性質都很相似,以至不用化學方法就不能區別它們。雖然,銅是主要的金屬,但是,和鋅常替代銅。在含銀的變種,銀黝銅礦中,銀含量可高達18%,使這礦物成為一個有價值的銀的礦石礦物

命名

1845年由Wilhelm Karl von Haidinger更名。其命名源於其四面體形式。
最初由Georgius Agricola(Georg Bauer)於1546年將命名為“argentum”,因為它含有銀,儘管它可能於相關的礦物freibergite相似,並不一定是銀相關的。
1747年,由Johan Gottschalk Wallerius命名為“Fahlerts”以及其他的名字,而在1758年,Axel Cronstedt使用“fahlerz”命名。Fahlerz來自德語,fahl =灰色和erz =礦石,暗指其灰黑色。
黝銅礦黝銅礦
黝銅礦黝銅礦

組成

含鐵10.20%,銅34.80%,銻29.64%和硫25.37%。

光學性質

類型:各向同性
反射光的顏色:灰色到橄欖色的棕色
折射率:n大於2.72

形成環境

低溫到中溫的熱液脈和接觸變質礦床。
為各種熱液礦床中的次要礦物,與黃銅礦、方礦、閃礦、毒砂等共生。在氧化帶易分解成各種銅的次生礦物,如孔雀石、銅藍

鑑定特徵

以斷口黝黑色、條痕、脆性與輝銅礦、黝礦相區別。

黝銅礦與砷黝銅礦

黝銅礦與砷黝銅礦Cu12As4S13為類質同象系列。它們成分中的銅可被銀、鋅、、鐵等類質同象置換。
黝銅礦
當某種元素達到一定含量時,則相應構成黝銅礦或砷黝銅礦的亞種,如銀黝銅礦、黑黝銅礦(含汞)等。黝銅礦和砷黝銅礦呈鋼灰至鐵黑色,半金屬光澤。摩斯硬度3~4,比重4.6(砷黝銅礦)至5.0(黝銅礦)。通常呈緻密塊狀或粒狀見於銅、鉛、鋅、銀等金屬硫化物的熱液礦床中。黝銅礦雖然是分布最廣的一種硫鹽礦物,但數量一般不大,通常與伴生的其他銅礦物一起作為銅礦石利用。銀黝銅礦是提煉銀的來源之一。美國愛達荷州的桑夏恩以產銀黝銅礦著名。中國一些多金屬礦床中有不同數量的黝銅礦產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