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人,黑齒氏,唐朝著名軍事將領。黑齒常之生在百濟。黑齒常之的早年事跡不詳,善於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在百濟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降唐後數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進爵燕國公永昌元年,受酷吏周興誣陷,黑齒常之含冤自縊而死。

基本介紹

  • 本名:黑齒常之
  • 別稱:黑齒桓元、燕國公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百濟族
  • 出生地:百濟
  • 出生時間:公元630年
  • 去世時間:公元689年11月26日
  • 主要成就:屢破吐蕃、突厥
  • 官爵:燕然道大總管,燕國公
人物生平,歸順唐朝,交戰吐蕃,大勝突厥,遭誣自殺,軍事思想,人物評價,逸聞趣事,相關爭議,

人物生平

歸順唐朝

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謀略。初在百濟時,擔任達率(相當於唐朝刺史的職位),兼任風達郡將。
顯慶五年(660年),唐將蘇定方攻克百濟,黑齒常之率領部下跟著眾人投降唐朝。蘇定方統率的唐羅聯軍中有五萬新羅兵,而新羅和百濟又有世仇,有可能新羅兵在破城後趁機對百濟進行報復劫掠,很多百濟成年人被殺死。黑齒常之害怕,與手下十多人逃歸本部,收集逃亡失散的士卒,保守任存山,結起柵欄以加強防守,一月之間歸附的有三萬多人,“八月二十六日他以任存山(位於今韓國全州)兵多地嶮的地形為根據地,抵檔住蘇定方派遣出去的軍隊,征討軍雖沒攻克任存山大柵但攻破小柵,蘇定方因為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十六日唐高宗李治授命攻高句麗戰事即將開始,以及糧草供應緊張,唐朝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率所部趕往百濟,因此蘇定方認為,劉仁願的1萬唐軍,加上王文度的軍隊,應該可以控制百濟局勢,並於九月三日率唐軍主力回國了。偏偏事不湊巧,王文度9月28日猝死了,所部未能前往百濟只留下劉仁願的一萬人少量兵力留鎮百濟本土,但沒想到唐朝主力大軍一回國,百濟餘黨見劉仁願鎮守兵力太少又再次反叛。這其中也包括黑齒常之。“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九月二十三日,百濟叛亂蔓延全國,“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黑齒常之9月23日發動進攻後,首先攻破了泗沘的外圍城防,搶奪軍械物資,然後繼續進攻,以期奪取泗沘,攻勢較為猛烈,險些將泗沘攻破。但劉仁願依靠留守的1.7萬唐羅聯軍,經過艱苦作戰,擊退了黑齒常之的進攻。黑齒常之退下來之後,就在泗沘南嶺築起四五個軍柵,繼續包圍泗沘,並伺機抄掠城邑,10月9日,新羅王春秋率領太子法敏及新羅諸軍趕來解泗沘之圍,首先進攻爾禮城,這個爾禮城應該是反叛的百濟20餘城之一,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個。10月18日,新羅軍攻破爾禮城,並派人管理守衛,百濟20餘城又紛紛向新羅投降。至此,由黑齒常之進攻造成的百濟危險局勢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緩解。10月30日,新羅軍又進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1500餘,泗沘之圍初步得解,留守唐軍得到了所需軍糧。 第一次泗沘之戰後,直到公元663年白江之役,黑齒常之一直沒有什麼重大行動,龍朔三年(663年),唐軍徹底平定百濟復國活動,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招降黑齒常之,黑齒常之於是率領部眾到劉仁軌處投降。劉仁軌派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率領他們的部眾前往攻取任存城,還支援他們糧食和武器。孫仁師說:“這類人人面獸心,怎么可以相信!”劉仁軌說:“我看這兩人都忠勇有謀略,注重信義;只是前次投奔錯人,現在正是他們感激立功的時候,不必懷疑。”於是發給糧食和武器,分兵跟隨他們,最終攻下任存城,任存城守將遲受信拋棄妻子兒女,投奔高句麗。後來,黑齒常之多次升遷至左領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

交戰吐蕃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率領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價、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以及18萬唐軍攻打吐蕃。從這份唐軍將領名單上看,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的唐軍陣容實在普通,黑齒常之當時地位尚低,其他將領中,李謹行勉強算是沙場宿將,其餘的都很普通。劉審禮率領先鋒唐軍1萬人到達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與論欽陵率領的吐蕃軍發生交戰,而李敬玄率領的十幾萬萬唐軍的主力沒有按期到達。(根據唐軍征討百濟和高句麗時的編制情況,唐軍每道兵力約為1萬人,而劉審禮當時擔任唐軍先鋒部隊的行軍總管,其所統兵力也是此數,約1萬人。)李敬玄既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按兵不動,不去救援劉審禮。劉審禮戰沒,李敬玄想率唐軍撤退,但跋地設率領的另一支吐蕃軍占據高崗阻擋唐軍,唐軍暫時停止在承風嶺。黑齒常之在夜裡率領敢死之士500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其將領跋地設逃走。李敬玄率領十幾萬唐軍的主力返回了鄯州。唐高宗李治嘉獎黑齒常之的功勞,升任他為左武衛將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賜給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並充任河源軍副使。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論贊婆、素和貴等人率領三萬士兵侵擾河源,當時他們駐紮在良非川。黑齒常之率領三千精銳騎兵乘夜襲擊吐蕃軍營,斬吐蕃軍首級兩千(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繳獲羊馬數萬,論贊婆與素和貴單騎逃走。黑齒常之功升任河源軍經略大使,受賞布帛四百匹。
黑齒常之因為河源地處要衝,打算增兵戍守,但運輸道路遙遠而且艱險,於是增設烽火台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從此戰爭和防守都有足夠的糧食貯備。
永隆二年(681年),吐蕃論贊婆經營青海。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論贊婆率軍駐紮在青海,黑齒常之率領一萬精兵擊破論贊婆吐蕃軍,燒毀了吐蕃軍的糧草儲備,繳獲了大量羊、馬、鎧甲。黑齒常之在河源軍七年,吐蕃人都很畏懼他,不敢進犯唐朝邊境。
嗣聖元年(684年),黑齒常之調任左武衛大將軍,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同年十一月初四日,黑齒常之擔任江南道大總管,奉命討伐叛亂的徐敬業

大勝突厥

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擾唐朝,朝廷派黑齒常之率軍抵抗突厥。黑齒常之進軍到兩井,遇上突厥三千多名騎兵,他們看見唐軍,都下馬穿甲。黑齒常之率領二百多名騎兵,自當先鋒衝擊突厥騎兵,他們都棄甲逃走。傍晚,突厥兵大批到達,黑齒常之命令營中點火,東南方亦有火燃起,突厥懷疑有別的部隊接應,於是乘黑夜逃遁。黑齒常之因功進封燕國公。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昌平,朝廷派黑齒常之率領諸軍討伐他們。同年七月,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侵擾朔州,朝廷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以左鷹揚大將軍李多祚作為他的副手,讓他率領大軍反擊突厥。黑齒常之在黃花堆大敗突厥,追逐四十餘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遭誣自殺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初九日,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與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交戰,全軍覆沒,爨寶璧輕裝乘馬逃回。爨寶璧見黑齒常之有軍功,上表請求窮追殘餘突厥部眾。太后武則天命令他與黑齒常之商議,遙相聲援。爨寶璧想獨占功勞,沒有與黑齒常之商議,便率領精兵一萬三千人出發,跨出邊塞二千餘里,想出其不意襲擊突厥,結果戰敗,全軍覆沒,武則天下令將其處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興等人誣告陷害黑齒常之,說他與右鷹揚將軍趙懷節等人謀反。武則天下令將黑齒常之召回京城,將其逮捕入獄。同年十月初九日,黑齒常之上吊自殺。

軍事思想

1、智勇兼備。黑齒常之指揮作戰,在情況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能夠主動地攻擊敵人,出其不意,使自己轉危為安。關鍵時刻又能挺身而出,親自率敢死之士做背水一戰。這些使黑齒常之能夠先後擊敗過噶爾·贊婆、阿史那骨篤祿等名將,成為當時唐朝最著名的軍事將領
2、善於夜戰。黑齒常之非常善於指揮夜戰,仔細分析一下他指揮的戰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戰取勝,如承鳳嶺、良非川、兩井等。夜戰即能有效地掩護自己,又能以少數兵力有力地打擊敵人,做到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3、善撫士卒。在百濟時,黑齒常之能夠迅速地收攏三萬人,收復失地二百餘城,其能力可見一斑。因為當時百濟已經滅亡,軍心全無,如果不善撫眾,是很難取得這么大戰果的。一次黑齒常之的坐騎被士兵不慎弄傷,副使牛師獎要動以鞭刑,黑齒常之見狀忙阻止道:“豈可以損私馬而決官兵乎!”遂將其釋放。黑齒常之不貪財,所受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自己“無留貲”。他死後,“時甚惜之”、“皆哀其枉”。

人物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常之以私馬恕官兵,與將士均賞賜,古之名將,無以加焉。”
劉仁軌:吾觀二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

逸聞趣事

起初,黑齒常之有一匹所乘的良馬,被部下的軍士損傷,副使牛師獎等人請求鞭打他,黑齒常之說:“怎么能因私人的馬而鞭打官府的兵呢!”始終沒有追究。黑齒常之每次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將士。等到他死後,當時的人都甚為惋惜。

相關爭議

關於黑齒常之擊敗蘇定方、攻取二百多座城池
事實上黑齒常之根本沒所謂擊敗蘇定方一說,
八月二日,大置酒勞將土{士},王與定方及諸將,坐於堂上,坐義慈及子隆於堂下,或使義慈行酒,百濟佐平等群臣莫不嗚咽流涕。是日捕斬毛尺。毛尺本新羅人,亡入百濟,與大耶城黔日同謀陷城,故斬之。又捉黔日,數曰:"汝在大耶城,與毛尺謀,引百濟之兵,燒亡倉庫,令一城乏食致敗,罪一也。逼殺品釋夫妻,罪二也。與百濟來攻本國,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屍於江水。王子仁泰與沙餐日原、級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濟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萬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金仁問與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傳詔,文度面東立,大王面西立。錫命後,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從者攝位畢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 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 ———《三國史記》五卷·新羅本紀五·太宗武烈王零七年
七年,十三日,義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義慈子隆與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義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領軍等,自熊津城來降。王聞義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監天福,露布於大唐。【八月二日,百濟余賊據南岑、貞峴城,又佐平正武聚眾莊豆屍原岳,抄掠唐羅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人,留鎮泗沘城,王子仁泰與沙餐日原、級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傳詔,文度面東立,大王面西立。錫命後,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從者攝位畢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爾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五·太宗王上
初,百濟自扶餘璋與高句麗連和,屢侵伐封場。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於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王與鎮守使劉仁願、劉仁軌等,經略數年,漸平之。高宗詔:扶餘隆歸,撫餘眾及令與我和好。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六·文武王上
先是、百濟首領沙咤相如、【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至是率其眾降。仁軌諭以恩信、令自領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三十四/劉仁軌傳
在唐大軍回國前《三國史記》沒有提到其他大小戰事和叛軍復200城的任何記載,但唐軍一走,叛亂就漫延開來了,回響的城有20餘城也提到了,戰事也有詳細記載
兩國史書也可印證,《舊唐書劉仁軌傳,“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三國史記》記載也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等蘇定方走後才敢反叛,《三國史記》載,八月二十六日,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啟程回唐獻俘.之間相隔時間很短,才幾天,遂復200餘城不可能在這段時間發生.一開始叛亂規模其實並不大.十萬唐軍都回國,只派劉仁願一萬兵和七千新羅兵留守百濟,大規模叛亂是大軍回國後的事 這可以確定的是.並不是蘇定方本人指揮 ,而是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
在與東突厥的戰爭中,武則天因政局動盪,所以採取消極防禦政策,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黑齒常之在此艱難的條件,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武則天取得了為數不多的勝利,使突厥聞風喪膽。但武則天自毀長城,黑齒常之死後,北邊再無良將,致使東突厥日益強盛,從而成為武周時期北方的嚴重邊患。直到唐中宗繼位以後,任命邊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修築了3座受降城,才遏制了東突厥的入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