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角雉

黑頭角雉

黑頭角雉(學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全長648-735毫米。雄鳥上體黑色,雜以棕灰色,各羽端具有白色大型卵圓斑。頭黑,具冠羽,羽端紅色,尾羽為棕色具黑色橫斑及端斑,翼上覆羽似背羽。臉部裸皮鮮紅,眼下有數行藍斑,喉部深藍。下體黑色,具鮮明白色眼狀斑。雌鳥以褐灰色為主。

棲于海拔3000-4000米的針闊混交林內。以植物嫩芽、根、葉及種子等為食。分布於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以及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獅泉河流域。為留鳥。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頭角雉
  • 拉丁學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
  • 別稱:西部角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雉科
  • 角雉屬
  • :黑頭角雉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人及年代:J. E. Gray, 1829
  • 英文名稱:Western Tragopan
  • 英文名稱:Black-headed Tragopan
  • 英文名稱:Western Horned-pheasant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頭角雉的雄鳥體長為68-74厘米。體重1.5-2.2千克。頭黑色;肉角藍色;冠羽也是黑色,尖端紅色;臉部在眼睛的四周有一個大的紅色裸區;項下的肉裙為輝粉紅色,中央貫有紫色縱紋,左右各有6個鑲有藍邊的淡黃色斑塊;頰的下部藍綠色;體羽大都灰黑色,滿雜以白色圓形斑點,上體較小,下體稍大;頸的上面、側面和喉部,胸部為紅色,肩部有一個暗紅色的斑塊;尾羽為棕色和黑色斑雜狀,端部黑色。雌鳥體長60厘米。上體為淡灰褐色並布滿了黑色的斑紋;下體大都灰色而具白點。
喉下圍著一個肉質的“圍裙”,叫做“肉裙”,也叫“肉裾”。這些肉角和肉裙平時體積很小,收縮著,到了繁殖期,這些肉角和肉裙都會膨脹豎展起來,色彩非常艷麗,以達到吸引雌雉,並與雌雉交配的目的。眼睛內的虹膜為褐色;嘴黑色,先端角色;腿、腳粉紅色或肉灰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
大小量度:體長♂684-735mm,♀600mm;嘴峰♂17-20mm,♀15mm;翅♂255-290mm,♀225-250mm;尾♂220-250mm,♀190-200mm;跗蹠♂79-97mm,♀6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黑頭角雉棲息於海拔高度為2000-4000米的原始針闊葉混交林及針葉林中,冬季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典型棲息地內的主要樹種有冷杉、櫟、槭、樺以及林下灌木、竹林和蕨類等。

生活習性

黑頭角雉喜歡單獨活動,冬季結有小群。飛翔與擴散能力較弱,躲避天敵能力相對較差。在密林中活動,主要以喬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類的嫩芽、嫩葉、青葉、花、果實和種子等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和其他無脊柱動物。
叫聲:遇警時發出似綿羊的waa, waa, waa叫聲。春季里雄鳥整日不時發出似山羊般的單waa聲高叫。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西北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克什米爾地區,在中國僅記錄於西藏西部革吉附近的獅泉河流域山地、西藏西南隅的森格藏布流域,但1950年代後無觀察記錄。
黑頭角雉分布圖黑頭角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黑頭角雉每年5-7月進入繁殖期,發情期雄鳥具極有氣勢的炫耀表演,肉質角及肉裙膨脹,兩翅一高一低,面對雌鳥以取最佳效果。 營巢於樹上,雌鳥選擇高樹上橫枝幹的合適地點,用腹部將積存的苔蘚和落葉壓成一個淺窩,十分簡陋。雌鳥在裡面產卵。一般隔一天產一枚卵,每窩產卵3-6枚,卵的顏色為淺黃色或紅褐色,被有少許深褐色圓形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卵完全由雌鳥負責,雄鳥起先還偶爾到窩旁巡視一下,幾天之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早在漫長的冬季結群時,角雉就逐漸地形成配偶,後來又加上數目不等的雄鳥和幼鳥。群內那隻體格健壯的雄鳥,時刻追隨在雌鳥左右,並猛烈驅逐群內或群外的、試圖接近雌鳥的其他雄鳥,有時難免還要發生激烈的武鬥。這個占據統治地位的雄鳥,稱為“優勢雄”。當然,一旦有更為強壯的雄鳥侵入並將它打敗,後者就會替代它的位置。到了來年春季,這種爭奪就愈發激烈了。三月下旬,得勢的雄鳥占據一片山林,清晨,它發出宏亮的、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哇——,哇——,嘎嘎嘎嘎嘎”,宣告它是這片領地的占有者,並跟鄰近的雄鳥鳴叫進行激烈的對唱。一有空閒它就不停地在雌鳥面前作複雜的求偶表演:面對雌鳥蹲伏,頭頸一上一下地點動,突然角肉豎立、肉裙展開,然後朝著雌鳥快速抖動雙翅。
到高潮的時候,身軀一下子挺立起來,翅膀夾緊,並發出一種長長的“吁——”聲。這樣的表演,一天要出現幾十次,連續可達幾十天。雌鳥起初對這種莫名其妙的舞蹈漠不關心,常常看了一半就轉身走了。正在興奮地進行表演的雄鳥,遇到這種場合,有如潑了一身冷水,情緒頓時低落,舞蹈也就半途而廢了。但是,經過幾百次的表演,雄鳥往往最終征服了雌鳥的心,雙雙結成伴侶。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黑頭角雉是角雉中數量較為稀少的一個種,僅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等地發現了一些種群,總數不足5000隻。中國除在西藏西部的獅泉河流域有過早期的記錄外,一直未有新的報導。在中國境內已滅絕,滅絕時間不詳。
人類活動的干擾也對雉類的生存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活在印度黑穆茨爾的黑頭角雉已遷出了原棲息地,擴散到周邊區域,黑頭角雉能否擴散成功,擴散成功後能否成功建群是保護生物學家極為擔憂的問題。造成黑頭角雉背井離鄉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居民在春夏季頻繁地上山采草藥和拾蘑菇,影響了黑頭角雉的正常繁殖。
致危因素主要是棲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揀蛋毀巢、獵殺等。棲息地內闊葉林被取代為人工栽植的針葉林,也導致黑頭角雉棲息條件的惡化甚至喪失。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列入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生效年代: 1997年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定生效年代: 1996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