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又稱龍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陶文化
  • 別稱龍山文化
  • 發現地:山東章丘龍山鎮
  • 年代:距今約4350—3950年
  • 分布地點:黃河中下游
歷史起源,黑陶文化,文化背景,龍山遺址,

歷史起源

黑陶,是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製品。其源自於中國先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脆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黑陶黑陶
1930~1931年考古人員對龍山鎮(今章丘市龍山街道)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係。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黑陶文化

黃河中下游地區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約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一九二八年在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首次被發現,故稱龍山文化。其中黑陶被視為龍山文化的典型標誌,故又稱黑陶文化。

文化背景

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此同時,冶銅技術開始出現,膠縣三里河出土了兩件銅錐,經化驗為黃銅。

龍山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現了長方形土台式建築,這種土台是夯築而成的,說明商周時期盛行的夯土建築在這時就已出現了。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是一大進步。城址開始大量出現。城子崖發現的一座,城圈長450米,寬390米,牆體是夯築而成。近年山東境內發現了十幾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 一個城址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