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城

黑金城

黑金城是巴西東南部以礦產豐富著稱的米納斯吉拉斯州過去的州政府所在地,由於金礦的開發而於1698年建立。據說因為黃金是從黑沙中篩選的,因此得名黑金城。方圓約1平方公里的山城海拔約1100米,城中建築多為巴洛克風格。窄小的街道隨城市的地形高低起伏,雖經200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古老的建築和高大的教堂錯落有致,在周圍青山綠樹的襯托下,呈現出一片古樸優美的風景。1980年,黑金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金城
  • 外文名稱:OuroPreto
  • 所屬地區:巴西東南
黑金城簡介,旅遊攻略,

黑金城簡介

17世紀末,來自葡萄牙的遠征隊伍正在巴西的米納斯州掠奪印第安人,有人在小河中取水時撿到一些黑色小石塊,令人驚喜的是這黑色的石頭中竟蘊藏著閃閃發光的黃金,於是淘金者蜂擁而至,一個個金礦被發現,1698年,一個新的城鎮誕生了,這就是黑金城(OuroPreto)。
短短几年時間,黑金城迅速崛起,大量的人口向此匯聚,大量黃金向外流出。在18世紀上半葉,巴西黃金至少引發了三大洲的人口遷徙:在美洲,殖民者從聖保羅、從熱帶雨林的各個角落趕來,投奔金礦;在歐洲,葡萄牙人從大西洋另一邊飄洋過海湧入巴西,投奔金礦;採礦急需大量勞力,於是又有大量的黑奴從非洲海運至巴西。殖民者同樣帶來了歐洲的文化、習俗、宗教,於是一個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被建立,一座歐式的城市在南美大陸上誕生。
來自黑金城大量的黃金、寶石……經里約海運至葡萄牙,當時這裡的開採量十分驚人,一度使巴西黃金產量占了世界的70%。黑金城至里約的500多公里的山路全靠騾車隊搬運,要走好幾個星期,有歷史記載中有這樣的描述:“黃金運輸量是如此之大,現在已很難想像,光靠撿沿途牲口掉落下來的蹄鐵,在當時就足以養活一批人。”黑金城的人口也一度超過里約熱內盧、紐約,成為當時整個美洲大陸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然而18世紀末,這裡的黃金被采盡,人口也銳減,黑金城因發現黃金而崛起也因黃金枯竭而沒落,於是黑金城幾乎停止了運轉,凝固在了18世紀繁華的瞬間。
現在的黑金城寧靜而安詳,石塊鋪建的街道隨地形的高低起伏,走在街道上,隨處可見各種工藝品店、寶石店,各種膚色的人們穿梭其間,一座座古老輝煌的教堂或坐落在山頭或隱密于山谷,壁畫雕塑保存完好,借著幾百年前的故事,如今黑金城已經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以保存完好的十八世紀歐式建築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

旅遊攻略

來到黑金城,猶如一瞬間跌入歷史隧道,回到300年前,那是歐洲白人踏上南美大陸的第二個百年,是電視劇《女奴》發生的年代:油亮的黑色的卵石鋪就了起伏迴旋的狹窄的小路,淺黃、天藍的殖民風格小樓,優雅地矗立在路邊。
我閉上眼睛,仿佛聆聽到馬車駛過的轆轆聲,車裡坐著優雅的白人小姐,她穿著華麗的絲綢長裙,頭戴非洲來的羽毛配飾,手裡拿著東方的精緻竹扇;而駕馭馬車的,是表情嚴肅、皮膚如碳的黑人奴隸。
不同我們的水鄉、古鎮,黑金城市是一座凝固在殖民時期的小鎮。自從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歐洲一直就盛傳著“南美黃金國”的傳說,白人組成的探險隊深入新大陸的腹地尋找財富。1690年左右,一隻從巴西海岸進入內陸丘陵地帶動幸運者終於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黃金,他們在金礦所在地建立了城市,引入大量的奴隸勞工。
這片小小的山區,迅速成為當時南美洲最繁華的城鎮——漂亮的社區、豪華的教堂、壯觀的行政官署……這裡當時的名字叫“富裕之鄉”,因為出產的金子表面顏色發黑,所以也被人稱為“黑金城”。在黑金城的鼎盛時期,這裡出產的黃金占了當時全世界黃金年產量的70%,大量的金子湧入歐洲,加之秘魯等地的銀礦,這些財富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的進程。
18世紀末黃金開採殆盡,採礦勞工轉向附近其他礦區,但是小鎮並沒有走向破敗,而是更加寧靜怡然。現在黑金城是巴西中部米納斯吉拉斯省最著名的旅行地,是體驗新大陸殖民時代風貌最佳地點。這裡還有數座精美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教堂,猶如一朵朵盛開在南美大陸上的巴洛克之花。
黑金城的中心廣場,中間樹立著拔牙者的雕像,後面是過去的總督府,現在是起義博物館。
傳教士們是最早一批進入新大陸的人,十七、十八世紀,天主教的勢力強盛,當時的觀念認為,教堂就是天堂的縮影,所以那時修建的教堂華麗異常,而且充滿神秘、莊重的氣氛,讓置身其中的人,不由得產生一種敬畏之感。黑金城里的教堂興建於小鎮的鼎盛時期,每一座都精美豪華,每一座都是一個藝術館。
走入城中的聖母主教堂中,裡面光線昏暗,但是各個角落裡都閃爍著點點金光——這裡用了將近半噸的黃金做裝飾。除了黃金製作的聖母、基督、聖徒的塑像,牆壁上的花飾、頂部的壁畫都用金粉、金箔妝點。我猜測,建造者可能可這樣想:如果天堂是用黃金打造的,那它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吧!
這裡有幾座教堂是由南美最出色的古典建築師、藝術家阿賴雅迪尼奧參與設計和建造的。這位藝術家本人的故事非常傳奇,他的父親是來自葡萄牙的白人建築師,而母親則是一位黑人女奴。這種情況在當時的殖民地非常普遍,因為到達南美洲的白人女性非常少,所以很多白人男子都混血的後代。
現實不是浪漫的電視劇,混血的孩子處於尷尬的位置,他們母親通常不能取得“合法的”妻子的地位,他們處於黑人和白人階層之間。從阿賴雅迪尼奧的畫像上看,他是一個瘦小的男子,臉上有種不自然的緊張。他命運多舛,雖然才華過人,但是壯年時期卻染上重病,手腳蜷曲,不能伸展,完全殘疾。
但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是,這位超人的藝術家依然堅持創作,他的很多雕刻作品都是在殘疾後完成的,據說是他把斧鑿綁在殘肢上工作。城中一座教堂的門廊上他的雕刻作品,看著那些蜷曲柔和的曲線、面容飽滿的天使,不知道藝術家在製作它們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他雕刻的天使的表情都不是笑的,也不是文藝復興時期那種天真可愛的樣子。天使表情嚴肅,看不出是兒童還是成年人。他製作的基督塑像、先知塑像,人物表情也都沒有喜悅,也許是藝術家把現實中的痛苦與不幸,全部蘊藏於那些精美的藝術品之中了。
黑金城的“黑”還有另一層含義,這裡的主流是源於南歐的文化,但是財富的實際創造者是數十萬的黑人奴隸。
走進奴隸們居住的地下室,絲絲涼意席捲而來,一改地上建築的豪華壯美,地下室的只有粗糙的石頭牆壁,摸一下,石頭上沁著冰涼的水珠。所謂“地面”只是一個傾斜的土坡兒,完全沒有整飭過。外牆的高處有幾個帶鐵欄桿的小窗,透射進不多光線,淙淙水聲讓人知道,牆外是條小河。
“黑奴”這個詞以前只在書本和電視裡見過,今天親身走進奴隸們居住的陋室,突然對奴隸制度有了一種切身的痛感。一個在自己的故鄉生活或幸福或不幸福的自由人,突然就被異族抓走,像牲口一樣被販運、買賣,來到與家鄉非洲遠隔萬里的新大陸,強迫勞動,骨肉分隔……
黑金城在鼎盛時期曾超過10萬人,其中黑人占了絕大多數。鎮上漂亮的建築、豪華的教堂,所有的財務都源於這些黑色皮膚的苦難者之手。黑人奴隸在這裡也創造出了自己的傳奇,這裡流傳著“夏古王”從酋長到奴隸、獲得自由後,救贖出自己族人的故事。
在黑金城的一角,我們來到夏古王的礦坑。礦坑的大門上,繪著夏古的像——一個頭戴黃金王冠的高大黑人酋長。奴隸販子在非洲劫掠了他的部落,他與族人一起被賣到黑金城當奴隸。金礦礦主為了激勵奴隸工作,使用一些獎勵手段,奴隸們在上繳一定數額的黃金後,多餘的部分可以自己保留。
夏古的智慧和運氣讓他積累了足夠的金錢,先贖回自己的自由後,他繼續在金礦工作,用賺來的錢救助族人,最終“買”回自己所有同胞,他也傳奇地成為南美洲大陸上,擁有自己臣民的非洲王者。如今,夏古工作過的金礦已經被命名為“夏古王的金礦”,沒有人記得真正礦主的名字。
帶上安全帽,一位膚色如墨的黑人小伙子帶我們走入礦坑。昏黃的燈黃打濕漉漉的的岩石上,坑道曲折,不時有一些深入大山深處的岔路。狹窄低矮的坑道讓我不得不時常彎腰低頭才能通過。這可苦了那些同行的高個子,他們一路都沒有幾處能站直的地方。
我因為拍照,落在人群的最後。前面的坑道轉了個彎,我發現視野之內沒有其他人。後面是幽深的坑道通向遠處,前面的坑道的高度只有 1米出頭,視野全被擋住。四周很安靜,只有不明出處的滴水聲。300年這裡是什麼樣的情景?衣衫襤褸的黑人奴隸,搬運著沉重的礦石,在坑道中蹣跚而行……
穿過十來米長的低矮坑道,導遊小伙子和前面的同伴等在前方。但是前面並沒有路,黑人小伙子指一指左上方,我才發現,在1米多高處,有一個傾斜向上的洞口。這個洞並沒有經過太多的人工雕琢,陡峭的岩脈清晰可見。
要從這裡爬上去?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手腳並用,外加導遊的拉拽,我們的金礦之旅變成有點洞穴探險的味道。爬過十幾米上的坡洞,來到一個稍寬一些的洞窟中,站在這個“大廳”里,終於可以伸直腰。洞窟深處還有一個更小而且漆黑的洞口,導遊小伙子說,這個洞通向另一個金礦,途徑3個地下湖泊,這些坑道都是奴隸們一錘一斧鑿出來的,繁重的勞動、惡劣的條件以及經常發生的塌方事故,讓無數生命再沒能離開這裡。環顧四周,礦坑四壁粗礪岩石,在燈光下閃閃發光,讓人錯覺它們依然蘊含著金子,或者是死難亡靈的眼神。
從金礦中出來,重建天日,留意到出口出有一尊小小的聖母像,聖母的面孔是黑色的,嚮導小伙子在聖母前畫了一個十字,我也跟著他畫了一個,希望聖母保佑人間,不論是黑皮膚、白皮膚,還是我們這些黃皮膚的人,都能平等、幸福地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