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裙(鯉魚名)

黑裙(鯉魚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體長、側扁,一般體長3〜5厘米,吻較尖,下頜長於上頜,兩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齒帶,上頜外側有一條黑紋、頭部背棱較低其後端具尖棘、眼大、高位,眼間隔約等於眼徑,眶前骨下緣有3個鈍棘.背鰭1個,中間有缺刻,具13鰭棘、12鰭條胸鰭較大;尾鰭圓形,臀鰭具3棘、7鰭條。全身除兩頜、眼前骨和鰓蓋無鱗外均被細圓鱗。背及兩側灰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紋。胸腹部灰白色、背鰭黑黃色,其餘各鰭灰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裙
  • 別稱:黑牡丹、黑襯裙等
  • :動物界
  • 脂鯉科
基本資料,別名,科種,產地,簡介,外形特徵,飼養特點,基本要求,注意事項,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繁殖特點,繁殖要訣,繁殖用水,雌雄鑑別,人工飼養注意事項,特點,選購,運輸管理,常見疾病,發病原因,疾病防治,

基本資料

別名

黑牡丹、黑襯裙、黑扯旗魚、喪服魚、半身魚、黑扯旗、黑掌扇魚

科種

產地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烏拉圭玻利維亞、阿根廷

簡介

別名:裸頂脂鯉、半身魚、赤牡丹魚、黑掌扇魚、喪服魚、黑鰭魚、黑扯旗魚
英名:Black tetra Blackmoon
原產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
此魚體高而側扁、頭短,吻圓鈍,尾鰭呈叉形,體長7厘米。黑裙魚體呈銀白色,體側各有三條黑色橫向條紋,一條通過眼睛,一條通過鰓蓋後部,一條通過背鰭起點到胸鰭基部。魚體後半部為赤色,背鰭,臀鰭有黑色斑點,胸鰭,腹鰭,尾鰭則無色透明,黑魚的顏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成灰色。
由於這種魚臀鰭寬大,遊動起來猶如一條擺的裙子,又象一把搖動的扇子,所以又稱為黑掌扇魚。而且由於此魚的後半身突然變得細小,好象少了一半,所以又被稱為半身魚。
黑裙魚體小、活潑、好鬥、而且抗病力強,易於飼養。喜歡弱酸性(PH值為68)水質,水溫為23-25攝氏度,飼養此魚的水族箱內宜多植水草,不宜放入暗色石頭、假山等。
黑裙魚魚屬卵生魚,雄魚體細長,背、臀鰭為黑色、末端尖長;雌魚體肥壯。繁殖箱中宜多放水草或棕樣品絲。繁殖時的適宜水溫為26攝氏度。通常1條雌魚產600-700粒。由於產卵多,死卵也不少,且容易壞死,因此在產卵結束後,最好將受精卵分成兩個箱飼養。取出親魚以免其吞食幼苗,並隨時用吸出死卵。受精卵經36-48小時即可幼魚。剛的幼魚體極嫩弱,經不住水的衝擊,極易死亡。所以在加水或用網撈取時要特別小心在飼養條件良好時,幼魚經6個朋就可達性成熟進行繁殖。在幼魚期應主要飼餵草履蟲或“灰水”。黑裙魚約6個月達性成熟。一年可繁殖5次以上。

外形特徵

體型與同屬其他品種相似。頭部紅色,吻部鮮紅色,故又稱紅鼻魚。全身銀白色,近似透明,尾鰭上有與剪刀魚相似的黑白條紋,故得名。紅鼻剪刀魚與普通紅鼻魚的區別在於紅鼻魚各具有3條黑白條紋,而紅鼻剪刀魚具有5條黑條紋和4 條白條紋。體長50~60毫米 。體高、側扁,最長可達8厘米。前半身銀灰色,有2條黑長斑,後半身黑色,背鰭高而短在背鰭上中部。背鰭、脂鰭臀鰭均黑色,尾鰭深叉形透明無色。臀部與腹部一樣寬大,臀鰭也特別寬大延長直至尾柄,構成了奇特的形體,遊動猶如搖滾舞。

飼養特點

基本要求

性情兇猛,喜群聚,不可與其他小型燈類魚混合飼養。飼養水溫22~28℃,喜弱酸性的軟水,耐低溫。水族箱宜多種水草,水色要求澄清透明。由於魚體小巧,採食量小,要求餌料顆粒細小,以活食為主。適合沒有養殖經驗的熱帶魚愛好者飼養。

注意事項

初餵時須投餵“洄水”餵養,逐步改餵其它魚蟲。1、黑裙魚容易飼養,對飼養條件要求不高。.2、飼養水溫20~30℃,水質為微酸性軟水。3、各種餌料均可投喂,食量大,生長快。黑裙魚身體強壯,性情活潑而溫柔,但膽小,喜在水族箱中上層水域遊動覓食。極少吃浮在水面或者沉在缸底的餌料。

生活習性

黑裙魚活潑好動,性情兇猛,最喜歡在水的中層遊動,但可以活動在任何的水層中,能與多種同體型魚共同混養,如虎皮,彩裙,曼龍等。黑裙魚對飼養條件不苛刻,喜歡在pH6.8-7.0,硬度為4,水溫20-25℃的飼水中生活。

生長繁殖

繁殖特點

黑裙魚卵生魚類,8-10月齡進入性成熟。黑裙魚繁殖並不難,繁殖用水一般要求水溫26-28℃,pH6.8-7.0,硬度為4,放入魚巢後,可見雄魚追逐雌魚,反覆多次後,完成產卵排精,撈出親魚,以免親魚吞卵。繁殖缸內應放置一些水草,作為卵附著物,缸底不必鋪沙。將發情的雌雄魚按2:1或3:1的比例放入繁殖缸。黑裙魚有食其卵的習性,故產卵後應及時將雌雄魚撈出另養,受精卵不畏光,一天后可以孵出魚苗,2-3天即會遊動覓食,初餵時須投餵“洄水”餵養,逐步改餵其它魚蟲

繁殖要訣

1、黑裙魚屬於卵生魚類,幼魚經8個月生長性腺開始成熟。
2、繁殖時水溫宜保持在27~28℃,水質為微酸性軟水,水體四角密植茂盛水草
3、於傍晚時分將一對親魚放入繁殖水體中,一般翌日黎明親魚就會產卵。受精卵經24~36小時孵出仔魚,剛出殼的仔魚常常拖著小尾巴浮在水面,3~4天后仔魚開始游水覓食。
4、產卵結束後立即將親魚撈出,因為此魚有自食其卵的習性。基本養殖材料:體質強健,容易飼養,食物主要是肉食性主食水虱等水生甲殼類、浮游類動物乾飼料也能接受,在21~32℃的水溫下均生長良好,最適宜的水溫為24~26℃,適合養在水草缸中。繁殖管理熱帶魚的繁殖:熱帶魚品種較多,來源較廣。不同品種的熱帶魚,因原始棲息地的氣候不同,生活習性各異、繁殖方式也迥然不同。

繁殖用水

(1)活性碳過濾水:將活性碳裝入塑膠或搪瓷圓桶中,讓自來水從底部的進水口流入,從頂部的出水口流出。過濾後的水貯存在水族箱或其他容器中,既可作日常飼養用水,又可作普通熱帶魚的繁殖用水。
(2)離子交換樹脂過濾水:將離子交換樹脂作過濾材料,藉助於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能力,可將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亞硝酸鹽吸附,過濾後的水質是中性軟水,適合作擬鯉科、鯉科、慈蜩科的魚類繁殖用水。
(3)去離子水:又名蒸餾水。一般採用電滲析電解法來獲得,水質非常純淨。去離子水的水質極軟,水中含氧量極低,不適宜作飼養用水。使用時,常採用與清潔水兌摻的方法,來獲得不同硬度和酸鹼度水質,滿足不同品種繁殖用水。

雌雄鑑別

雄魚腹部扁平,色略深。
雌魚腹部圓胖。

人工飼養注意事項

黑裙魚的魚身後半段,變得比較細小,看來好像是缺少了一半的樣子,所以因此又名半身魚。在飼養如此可愛小巧的觀賞魚要注意些什麼方面呢?讓小編來告訴你。
一、飼養水溫控制
最為適合飼養黑裙魚的水溫是二十四度至二十六度這個範圍。
二、飼養水質酸鹼
飼養黑裙魚水質硬度是DH6左右,而最為適合水質飼養的酸鹼Ph值是6.5~7。
三、飼養飼料要求
黑裙魚的飼料要求比較隨和,各種動物性餌料、人工飼料均可投喂,並喜在中水層遊動覓食,攝食凶,食量大,因此生長發育迅速。
四、多種混養建議
黑裙魚之個性是膽小溫和,但活潑而喜群居生活;所以黑裙魚能與多種魚共同混養。
五、飼養魚缸大小
飼養黑裙魚最好選用45CM以上的水族箱。因黑蝴蝶魚為中型觀賞魚,但是具體魚缸大小視飼養量而定。

特點

黑裙魚最大特點是:從背鰭起到尾部後緣,包括背鰭、臀鰭脂鰭,後半身均為黑色,而前半身均為銀白色,上面還有黑色縱紋。黑裙魚受驚恐時體色會變淡,隨著魚齡的增長,身上的黑色也會逐漸變淡。

選購

熱帶魚的選購,除了品種的選擇外,更重要的是魚體健康狀況的選擇。只有挑選出身體健康的魚,才可正常飼養。健康的熱帶魚,其體色鮮亮,體表光潔,遊動迅速,它們群游群棲,搶食積極。健康的熱帶魚,體形端正,游姿迅捷。如果熱帶魚脫離群體,獨自遊動或躲在一角,多是身體不適或不健康的魚,可以不選。如果熱帶魚體色暗淡,或體表有一層白翳、白點、絮狀黴菌等,可以不選。如果熱帶魚體表有充血或鱗片脫落現象,可以不選。如果熱帶魚眼睛發白或失明,也不可選養。熱帶魚選購時,如果家中只有一個水族箱,可選養一些個體大小相近的品種混養,或選擇一些性情溫和的魚類混養。不可將大小相差懸殊的熱帶魚混養在一起,以免小型魚成為大型魚的餌料。也不可將性情兇猛的魚類和性情溫和的魚類混養。熱帶魚的選購,還應考慮到水族箱的大小,量材購魚。只有合理的放養密度,才會使熱帶魚健康生長。只有健康的熱帶魚,才會顯現出其特有的色彩和美麗,符合飼養的目的與要求。

運輸管理

運輸前要停止投餌,飼水不需要更換,一般短途運輸時需要停食1天,長途運輸時需要停食2天。短途運輸時,可選用塑膠桶帶水運輸,冬季運輸時,可選擇棉絮保暖,一般可依魚袋大小定製棉絮袋,將裝魚的塑膠袋放入,紮緊棉絮袋口,水溫可保持1—2個小時不變。長途運輸熱帶魚,可選用規格不同的透明塑膠袋。大規格塑膠袋有80x40厘米,小規  格塑膠袋有40x25厘米等。包裝袋均採用雙層重疊使用,小型品種的熱帶魚可用細繩將內層塑膠袋底角扎牢,大型品種的熱帶魚或鰭條堅硬的品種,內外兩層塑膠袋間可夾層報紙或紙張。袋內裝水以能使魚體正常活動為度,一般約占塑膠袋容量的1/5—1/4即可。 熱帶魚運輸時可採用塑膠袋運輸法,雙層塑膠袋中放入1/5—1/4容量的清水後,將魚輕輕放入,用雙手將袋口攏在一起,左手輕捏袋口,右手將袋內空氣緩緩擠出,直到全部排淨為止。左手捏緊袋口,右手將充氧管插入袋內,待氧氣充滿袋內2/3空間時,拔出充氧管,右手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袋口,用橡皮筋紮緊袋口即可。熱帶魚運輸時需採用包裝箱,夏季多採用硬質紙板箱,箱底襯墊一塊硬紙板,將裝有熱帶魚的塑膠袋按序排放,最後在上層覆蓋一塊硬質板,合上箱蓋,用打包帶綑紮好即可裝運。冬季時,需要將裝魚的塑膠袋放入泡沫塑膠箱中,依據運輸時間的長短和兩地間氣溫的差異等,加放一個水溫50—60℃的保溫袋,確保途中水溫的穩定,合上箱蓋,用封箱帶封緊。再在泡沫塑膠箱外套一個紙板箱,用打包帶紮緊即可。

常見疾病

發病原因

發病因素熱帶魚疾病通常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生物性疾病。由細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傳染病,其特點大多是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死亡率較高,不易防治;由寄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其特點是非生物性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水質的理化性質的改變引起飼水變質,誘發魚體生理機能失調,使魚體出現不適,出現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發病。  1.內在因素  熱帶魚是否發病,與熱帶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抗病能力密切相關。魚體體質強壯,機體對疾病的防禦能力較強,即使偶爾感染疾病,也因自身抵抗力的作用而使病症得到抑制。若魚體質不佳,營養不良或瘦弱,魚體受外傷或有其他寄生蟲、慢性病的感染等,因自身抵抗力較弱,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不適。若一旦碰到發病季節,如惡劣環境或各種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等的大量侵入,就會容易發病。   2.自然因素  熱帶魚飼水的水溫、酸鹼度、化學成分、有害物質和溶氧量等常會發生變化。如果這些因素的變化超出了魚體所能忍受的範圍,則熱帶魚就會發病,甚至死亡。如水太渾濁,溶氧量不足,魚類就會出現缺氧的浮頭現象,時間一長,會因嚴重缺氧而窒息死亡。又如當水溫低於熱帶魚忍受的極限時,很快就會導致死亡。若是短時間的低溫或水溫不適,即使不會發生死亡,也會嚴重損害魚體的健康,誘發魚體患病。若因日常換水時新舊水溫相差明顯,也會誘發魚體感冒。有的因光線不足,也會引起魚體新陳代謝紊亂,體色異常,體表粘液增多,為真菌、寄生蟲的粘附寄生提供條件,久而久之就會很容易發生各種病症。  3.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如機械損傷,食物或藥物中毒,放養密度過高,品種間個體搭配不合理等,都會引起魚類生理上的不適以致患病死亡。所以,對熱帶魚日常操作時動作要輕緩,尤其是換水是更應仔細,避免魚體受傷。此外,投餌時,餌料要清洗,數量要適中,避免將有害物質帶入水中或過量投餌引起水質的惡化。熱帶魚的飼養是一項十分細緻的工作,養魚者不但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還必須善於觀察分析各個環節的微妙變化,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4.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起熱帶魚發病的主要因素。其病原體是各種微生物和寄生蟲,它們體積小,肉眼看不見,需藉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放大幾百倍或幾萬倍時才能看見。這些病原體大多數是單細胞生物,構造簡單,種類繁多,繁殖速度快。它們民引起的魚病稱為傳染性病。這是熱帶魚疾病中最常見的。此外,原生生物蠕蟲等寄生蟲引起的疾病稱為傳染性寄生蟲病。它們體積較大,大部分肉眼看得見。這類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在熱帶魚疾病中比較少見,危害程度較輕。

疾病防治

一、皮膚充血病:  1.發病原因。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魚體長期缺乏光照、水質不良或頻繁換水。此病多在陰雨季節發生,若不及時治療,輕者影響食慾,重者造成魚類死亡。  2.防治方法。加強光照、降低水位或提高水溫,可抑制此病的蔓延;在10公斤水中溶解1~2克呋喃西林,浸洗病魚10~30分鐘;用3%~5%的濃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鐘。  二、燙尾病:  1.發病原因。魚池水質在由清轉綠的變化過程中,光照強、氣溫高、氣壓低、投餌少等因素導致水溫突然升高、魚池上下層水溫差較大,從而引發觀賞魚燙尾病的發生。燙尾病對魚類雖沒有致命威脅,但對魚的尾鰭形狀及色澤影響較大。如處理不及時會引起尾鰭腐爛,導致水黴菌侵蝕腐爛部位,最後引起爛尾症。患燙尾病的魚類,各鰭條軟組織部位充滿氣泡,致使魚體失去平衡倒掛於水面上。該病在氣溫25℃以上的季節最易發生。  2.防治方法。對患燙尾病的魚必須及時隔離並立即更換新水,經過1~2天,魚體尾鰭即可恢復正常。在水色較淡的魚池內,對患燙尾病程度較輕的魚類,可加注一些低於池塘水溫的清水以降低水溫,刺激機體新陳代謝,這樣更有利於尾鰭氣泡的排出。另外,對於患燙尾病嚴重的魚類,我們可在換水時用手由上至下按摩尾鰭,促使尾鰭條上的氣泡排出,從而使魚體恢復平衡。防治方法:可選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分鐘。也可選用呋喃唑酮3—5片,溶於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20—30分鐘。或選用土黴素5—8片,溶於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30分鐘。  三、腸炎  其病原體是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它是由於魚吃了不潔食物,或攝食過飽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魚靜臥缸底,投餌不食,糞便呈乳白色,肛門紅腫。防治方法:可選用2片呋喃唑酮,溶於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藥後可康復。也可選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20—30分鐘。  四、眼球凸出  症病魚兩眼外凸,眼球周圍紅腫發炎,多是由於水中細菌感染所致。有時病魚6艮球有白色絮狀菌絲侵染,如不及時治療,眼球失明或脫落。本病發病率較低,但治療困難,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黴素,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20分鐘。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綠,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3—5分鐘,多次用藥後可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