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倉鼠

黑腹倉鼠

黑腹倉鼠,又名歐洲倉鼠,歐洲黃金鼠,原產地比利時,中歐,俄羅斯,是夜行性動物, 日間是睡覺,晚上才活動。他們通常到晚上7~10點(部分0~4點)才是最活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腹倉鼠
  • 拉丁學名:Cricetus cricetus
  • :動物界
  • :脊髓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齧齒目
  • 分布區域:比利時,中歐,俄羅斯
基本資料,習性,瀕危物種,健康標準,相關,

基本資料

學名:Cricetus cricetus
黑腹倉鼠黑腹倉鼠
英文名:Black-bellied hamster
別名:黑腹倉鼠,歐洲倉鼠,歐洲黃金鼠
原產地比利時,中歐,俄羅斯
體長:20 -34厘米
尾長:4-6厘米
重量: 400 -900克
懷期:18-21天
產子鼠:4-12隻
斷奶期:約3個星期
壽命:八年(超長)

習性

黑腹倉鼠是夜行性動物, 日間是睡覺,晚上才活動。他們通常到晚上7~10點(部分0~4點)才是最活躍。
躲在黑暗處是他們的本能,他們認為黑暗才有安全感。
體型很大,腹部是黑色的,像穿了西裝一樣。
黑腹倉鼠是絕對的單身主義者,
野性很強(基本上無法人工飼養,網路上90%以上關於黑腹倉鼠的圖片都是野外拍到的)。有點膽小,但會因為害怕咬人,每年的10月-次年3月會冬眠。

瀕危物種

跟其他的野生倉鼠一樣,黑腹倉鼠的棲息地越來越少,天敵太多的情況下,黑腹倉鼠面臨著滅絕。
黑腹倉鼠是世界上最大的倉鼠種類。

健康標準

1、毛是否柔軟有光澤;要是生病的話,可能會掉毛;
2、眼睛是否有神;眼睛的顏色要是有黯淡無光,或是腫脹、有眼屎等都是生病的徵兆;
3、鼻子是否有鼻水;要是有流鼻水的話,鼻子周圍會髒髒的,可能是感冒了;
4、耳朵是否乾淨;要是有耳垢或是有異常的臭味那也有可能是生病了;
5、大便是否濕濕的;可能是拉肚子了;
6、食欲不振;往往是趴在角落,有東西也不吃;
7、不太愛活動;
8、體重忽然消瘦下來;
9、身體的某處有僵硬的感覺;可能是有腫瘤,建議帶他去看寵物醫生吧;
10、有流口水的現象;可能是牙齒過長了,會影響飲食。

相關

絨鼠(Eothenomys);是隸屬於齧齒目(Rodentia)-倉鼠科(Cricetidae)田鼠亞科(Microtinae)的小型獸類,是橫斷山地區的固有類群和典型代表,棲居於高原山林地區。自絨鼠屬建立以來,對其分類地位及系統發育的爭論就從未停止,尤其是屬下分類更為混亂。動物在環境中,經長期的環境適應和地理阻隔作用,經一定的時間積累,就會在生理、表型和遺傳上產生適應性的差異。本論文主要分為4部分:(1)絨鼠的系統分類研究(2)麗江、大理、昆明三地絨鼠種種群重和產熱特徵的比較研究(3)基於CO1對雲南4個地區間不同絨鼠種群的遺傳分化的研究(4)基於D-loop區對雲南4個地區不同絨鼠種群的遺傳分化的研究主要結果:1、絨鼠的系統分類研究本研究通過從Gene Bank上下載不同物種個體的Cyt b序列,並結合自己所擴增的序列,基於Kimura雙參數距離構建絨鼠屬(Eothenomys)、(?)(Clethrionomys)、高山(?)屬(Alticola)和絨(?)屬(Caryomys)間的NJ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其主要分為了兩大支,genus Eothenomys聚為了一支,Clethrionomys、Alticola和Caryomys聚為了另一大支。而且genus Eothenomys又分為subgenus Eothenomys和subgenus Anteliomys兩支,支持將genus Eothenomys劃為兩個亞屬。然而Eothenomys andersoni和Eothenomys smithii,在系統樹中和(?)(Clethrionomys)聚在了一起,而且並未獨立為單獨的一支,支持將Eothenomys andersoni和othenomys smithii劃歸入genus Clethrionomys里,不支持將其劃歸入Eothenomys中,暫不支持將其獨立為單獨的屬Phaulomys 。支持將Caryomys提升為獨立的屬。從系統發育樹看出,本研究所用絨鼠樣本與野生絨鼠(Eothenomys fidelis)親緣關係較近。根據Gene Bank中所下載的序列(野生絨鼠CO1序列未能得到)和自己擴增所得到的CO1序列分別構建NJ和ME系統發育樹發現,系統發育樹分為兩大支,結果和Cyt b相同,將絨鼠屬分為subgenus Eothenomys和subgenus Anteliomys兩個亞屬。滇絨鼠(Eothenomys eleusis)、大絨鼠(Eothenomys miletus)、克欽絨鼠(Eothenomys cachinus)與黑腹絨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聚合在了一起。CO1的系統關係中,則於大絨鼠(Eothenomvs miletes)的親緣關係較近。(3) D-loop的NJ系統發育樹看出,樣本的所有單倍型和4隻黑腹絨鼠沒有任何混雜。基於以上系統學證據,本研究認為,所用樣本為獨立的種,不是黑腹絨鼠的亞種,但是其具體種名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形態學數據構建系統發育樹可將不同絨鼠在外形上得以分開——中華絨鼠和西南絨鼠聚為一大支,其餘的6種絨鼠則聚為另外的一大支。此外,6種絨鼠又分為兩小支。基於以上結論,本研究認為絨鼠的形態學測量系統分析可作為鑑別不同絨鼠的判別手段之一。但從分子系統學角度出發,絨鼠屬(Eothenomys)內各種(包括本研究樣本)間的關係依然混雜不清,但本研究所採用的絨鼠樣本可作為獨立的種,只是尚未能準確定其種名,有待進一步整合性研究。2、雲南不同地區絨鼠種種群重、產熱和肥滿度的研究生活於不同生境下的動物,由於面對的環境壓力不同,會表現出與之相適應的生理機制,以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增加種群的適合度。為探討絨鼠對環境的適應,分別測定了11月份從三地捕獲的大絨鼠樣本(麗江n=19,大理n=11,昆明n=17)的體重、BMR、NST和肥滿度。結果表明:(1)體重:麗江種群顯著低於大理種群和昆明種群,昆明種群低於大理種群;(2)基礎代謝率和非顫抖性產熱:麗江和大理種群顯著高於昆明種群,麗江種群和大理種群間差異不顯著;(3)肥滿度(K=100W/Z3):麗江種群顯著高於大理種群和昆明種群,而大理種群和昆明種群間差異不顯著。以上結果說明大絨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通過該變自身的體重、代謝率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而麗江樣本的體重顯著低於大理和昆明,很可能與其環境溫度和食物資源有關。橫斷山地區大絨鼠的基礎代謝率和非顫抖性產熱相對較高,表明高的基礎代謝率和非顫抖性產熱是對低溫的一種適應策略,有助於抵禦寒冷。麗江肥滿度高於大理和昆明,很可能與其所處生態環境相關。總之,雲南不同地區大絨鼠的生理特徵變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其對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生存機制和適應對策。3、基於COI對雲南4個地區間不同絨鼠種群的遺傳分化的研究1323bp COI的有效片段中,A、T、G、C的比例分別為28.2%、27.4%、27.7%、16.8%,其中A+T的含量高於G+C的含量。共包含有120個變異位點,占總分析位點數的9.07%。其中,簡約性信息位點(parsimony-informative site)96個,占總位點數的7.26%,單變異位點(singleton site)24個,占總位點數的1.81%。轉換(transiton, Ts)26個(其中第1位點25個,第3位點2個),顛換(transversion, Tv)3個(全部位於第1位點),轉換/顛換(Ts/Tv)為8.28。經DNAsp5.0檢測,88條COI序列中,共發現了28個單倍型,種群件無共享單倍型。28個單倍型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2124±0.00237。種群間的遺傳變異參數中,哀牢山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最高,Pi為0.02419。各個種群間的核苷酸歧義度(Dxy)、分化水平(Fst)、淨遺傳距離(Da)、分化係數(Gst)中,橫斷山種群(麗江、大理、哀牢山種群)與昆明種群間的差異較大,而橫斷山種群內部差異較小。種群間的分化係數(Gst)和分化指數(Fst)全部差異顯著,各個種群間的平均基因流為Nm均小於1,除大理種群和麗江種群間大於1,不同種群間無顯著的基因交流,說明各種群間已經形成明顯的分化。基於28個單倍型,分別構建不同絨鼠種群間的NJ、ME系統發育樹顯示,28個單倍型聚為三大支。不同絨鼠種群的核苷酸錯配分析中,均屬於不規則的多封曲線模式,此外,對於不同絨鼠種群的Tajima’s D、Fu and Li’s D和Fu’s Fs中性檢測,均沒有顯著偏離中性檢測,說明絨鼠種群沒有經歷種群擴張,種群大小保持穩定。(4)基於D-loop區對雲南4個地區不同絨鼠種群的遺傳分化的研究本研究共獲得1010bp的D-loop區有效片段,其中A、T、G、C的比例分別為30.5%、29.2%、13.3%、27.0%,其中A+T的含量高於G+C的含量。共包含有158個變異位點,占總分析位點數的15.64%。其中,簡約性信息位點(parsimony-informative site) 116個,占總位點數的11.49%,單變異位點(singleton site)42個,占總位點數的4.16%。轉換(transiton, Ts)29個,顛換(transversion, Tv)8個,轉換/顛換(Ts/Tv)為3.83。經DNAsp5.0檢測,88條D-loop序列中,共發現了49個單倍型,種群件無共享單倍型,單倍型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4256±0.00492。不同種群間,核苷酸多樣性(Pi)在0.006(麗江種群)至0.034(哀牢山種群)之間,總體核苷酸多樣性為0.0364。AMOVA分析表明,種群間的分化係數(Gst)和分化指數(Fst)全部差異顯著,各個種群間的基因流Nm,除昆明種群和大理種群間大於1外,其餘種群間均小於1,不同種群間無顯著的基因交流,說明各種群間已經形成明顯的遺傳分化。由NJ和UPGMA系統發育樹可看出,來自不同地區的絨鼠種群單倍型大多按照來源地分別相對聚在一起,表現出與地理位置一定的對應關係。但從大的方面來看,4個絨鼠種群間更明顯地分為4大支系,Clade Ⅰ基本由大理種群和麗江種群組成,Clade Ⅱ包含了大理種群、哀牢山種群和昆明種群,昆明種群數量較多,Clade Ⅲ基本由昆明種群組成,而Clade Ⅳ則是哀牢山種群。此外,本研究所用樣本49個單倍型與絨鼠屬模式種黑腹絨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間沒有任何混雜,從分子系統學角度,支持樣本為獨立的種。不同絨鼠種群的核苷酸錯配分析中,均屬於不規則的多封曲線模式,此外,對於不同絨鼠種群的Tajima’s D、Fu and Li’s D不Fu’s Fs中性檢測,均沒有顯著偏離中性檢測,說明絨鼠種群沒有經歷種群擴張,種群大小保持穩定。綜上,絨鼠種群總體遺傳多樣性相對較高,不同種群間已出現了明顯的遺傳分化。而橫斷山種群與昆明種群間的遺傳分歧度較大,橫斷山種群之間差異較小。整個絨鼠受自然選擇壓力就較大,且並未出現過大規模的種群擴張過程。結論:經系統發育分析,絨鼠屬可劃分為兩個亞屬——subgenus Eothenomys和subgenus Anteliomys。但基於分析系統學的分析屬下的分類還不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形態學系統發育能將不同絨鼠分開。本研究中所用的絨鼠樣本與大絨鼠和克欽絨鼠親緣關係交近,但絨鼠屬的屬下間的種系關係依然不清晰。不同地區絨鼠種群經長期的環境適應和地理阻隔作用,經一定的時間積累,在生理和遺傳上的已經產生了差異,最終在種群被固定。絨鼠不同種群間,核苷酸歧義度Gst、遺傳分化指數Fst和基因流Nm差異顯著,不同地理種群間分化明顯,據此推測,絨鼠種群可能正在經歷生態物種形成的階段。本研究結合化石證據,運用線粒體COI和D-loop區作為遺傳標記,闡明了絨鼠種群在歷史過程中,未經歷過擴張,從分子角度證實了絨鼠為橫斷山的固有類群,可作為研究橫斷山地區小型哺乳動物的典型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