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腳病

黑腳病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簡稱地砷病,是一種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是長期飲用含砷量過高的天然水而引起的一種地方病。我國台灣省西南部一些沿海地區,泉水中的含砷量高達1.82mg/L。新疆奎屯砷中毒地區有的自流井中含砷量為0.6mg/L,均有本病流行。

由於外環境中砷含量過高,居民長期攝入過量的砷,導致人體慢性蓄積性中毒的一種新的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分為飲水型和燃煤型。該病的發生是由於居住在高砷地區的人群長期經飲水、空氣、和食物攝入過量砷所致。砷中毒不僅可引起常見的皮膚損害、周圍神經損傷、肝壞死和心血管疾病等,更為嚴重的是可導致皮膚癌和多種內臟癌。我國衛生部於1992年將此病重點防治的地方病。國外有印度、孟加拉、智利、阿根廷等20餘個國家報導有飲水砷中毒,尤其在孟加拉和印度一些地區,砷中毒嚴重流行。目前飲水砷標準為0.05mg/l。我國台灣省嘉義縣和台南縣,1968年發現飲水型慢性砷中毒(烏腳病),涉及大約15萬人。我國大陸自80年代初在新疆發現飲水砷中毒以後,在內蒙、山西發現了嚴重的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此後在貴州又發現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據估計病區人口已達數百萬人,地砷病患者已發現17000餘人。

地方性砷中毒還未被更多人了解,病情也不完全清楚。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在較多方面和地方性氟中毒有相似之處,對飲水型砷中毒採取改水和理化處理。對於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採取改爐灶。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黑腳病
  • 英文名稱:Endemic Arsenism
  • 其他名稱:黑足病、烏足病
  • 所屬科室:外科 -
  • 發病部位:足部
  • 主要病因:慢性砷中毒
  • 得名原因:因毛細血管損壞引起的足部烏青
流行特徵,地方性砷中毒,預防,其它,

流行特徵

一、病區類型
我國目前發現的地砷病病區有二種類型。
(一)飲水型病區 該類病區是居民長期飲用含砷量較高的水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新疆、內蒙、山西、吉林、寧夏、青海以及台灣等病區均屬此類型。
孟加拉國黑腳病兒童孟加拉國黑腳病兒童
(二)燃煤型病區
這類病區是指居民長期敞灶燃用高砷煤取暖、炊飯及烘烤糧食、辣椒等造成室內空氣及食物砷污染而暴露高砷所致的慢性砷中毒。貴州、陝西省屬於該種類型。
二、地區分布
根據我國截止2002年底的調查結果,我國發現有地方性砷中毒的省份有新疆、內蒙古、貴州、山西、吉林、寧夏、青海、台灣省以及陝西、安徽等。
三、時間分布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在冬季的症狀較重,可能與冬季居民在室內逗留時間較長,且在這一季節燃用高砷煤烘烤食物,通過呼吸道接觸砷污染空氣的機會增多有關。
地砷病的發病沒有一定的周期性,而是呈持續上漲的趨勢。

地方性砷中毒

該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及黑腳病。原理是砷化物作用於毛細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同時損傷小動脈血管內膜,使其形成血栓,管腔狹窄,變性壞死。因其多發於下肢遠端腳趾部位,由於血供減少,腳趾疼痛明顯,早期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久之腳趾批覆發黑、壞死,即俗稱“烏腳病”。失活壞死、發黑的皮膚可部分自行脫落,或需要手術切除。我國醫學將這類腳趾皮膚發黑、壞死、脫落的改變稱為“脫骨疽”。

預防

飲水型地砷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改飲低砷水(簡稱改水),即尋找新的低砷水源,廢棄原來的高砷水源或採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降低水砷含量,使其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一、改換水源
(一)改飲同村居民的低砷井水
(二)打建新的低砷水井
(三)引江、河、湖泊、泉水作水源
(四)窖水
(五)混合水源
二、飲水除砷
飲水除砷是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將水中過量的砷除去,使飲水含砷量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現有的淨水劑較多,目前認為活性氧化鋁除砷效果高於其他淨水劑。此外,還可將硫酸鋁、鹼式氯化鋁、三氯化鐵等混凝劑。使用淨水劑的缺點是比較麻煩,需一次一加淨水劑,且沉澱需一定時間,1~2天還需清洗一次盛水容器;沉澱物中含有大量的砷易造成環境污染;加入淨水劑後,使飲用水中氯化物、硫酸根、鐵離子等含量升高。

其它

少數地區由於高砷煤的開採,並用敞爐燃煤,使當地土壤、水、空氣和烘乾的食物中含砷量增高,導致人群攝取過量砷而發生本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