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犬(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作品)

黑犬(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犬》是當代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二戰剛剛結束,一對蜜月中的夫妻在法國南部的山谷里遭遇兩條黑犬的驚險故事,表達了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對現代文明的質疑與反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黑犬
  • 外文名稱:Black Dogs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伊恩·麥克尤恩
  • 初版時間:1992年
  • 中文字數:22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主要人物,作品賞析,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小說分為前言和四部分故事主體:在第十一頁的前言中,故事的主人公兼第一人稱敘述者傑里米用乾淨、明朗甚至有幾分悠然的口吻回顧了自己年少的成長經歷;第一部分是傑里米不時造訪療養院中身患絕症的瓊,聽她講述其與伯納德之間昔日的美好戀情、信仰的差異及由此產生的隔閡;第二部分敘述傑里米陪同岳父伯納德前往德國目睹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的經歷,其問穿插了伯納德對初戀的回憶和感慨;第三部分傑里米敘述其重新遊歷岳母瓊曾經在法國郊區度過餘生的住所的情形,回顧了自己與妻子在參觀納粹集中營的邂逅與相戀;第四部分以第三人稱敘事方式還原了瓊與兩條“黑犬”的遭遇。
黑犬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部 威爾特郡
第二部 柏林
第三部 馬伊達內克,列-薩勒賽,聖莫里斯-納瓦塞勒,1989年
第四部 聖莫里斯-納瓦塞勒,1946年

創作背景

《黑犬》的時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七八十年代的歐洲。二戰後,歐洲的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開始重振往日輝煌。然而,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是難以撫平的。舊的信仰在戰爭的炮火中趨於湮沒,現有的社會秩序卻又無法帶來安全感,人性日益冷漠、孤獨、可怕。

主要人物

傑里米
傑里米通過“生活和時代”的方法將瓊的個人經歷植入到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在採訪瓊的時候,傑里米對一張拍攝於1946年的照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照片上的瓊和伯納德站在大英博物館前,博物館是對歷史的記錄和紀念,而且這張照片在小說中多義的失敗聯繫到一起與伯納德的疏遠同社會主義的失敗聯繫在一起,政治的失敗影射了個人生活的失敗。同時,由於媒體的無處不在和實時報導,個人總是把當前發生的事件歷史化。
傑里米認為理性思維與感性領悟本就相互分離,在它們中間挑起對立並無道理,同時認可這兩種觀點是行不通的。在我眼裡,相信一切,不作出任何選擇,就等同於什麼也不信”。儘管傑里米努力想發現事情的真相,但是他收集的證據是部分的、片面的、矛盾的,他採訪的兩個對象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至於黑狗在伯納德和瓊的神話中的作用,傑里米意識到故事的真實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自身的功能。
傑里米可以被稱作“後現代孤兒”,在這個時代里孤身漂泊。他努力地接受並應對著自己的孑然無根狀態,提出了道德責任的問題。傑里米兒時的經歷隱喻著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像孤兒一樣無助和恐懼,既不能在伯納德的理性主義信仰下免於戰爭,也不能在瓊神秘主義光環的庇護下免於殺戮。
傑里米滿心期待參與到柏林的歷史事件中去,因為那不僅是一個值得慶祝的社會事件,而且是一次個人獎勵。但是他和伯納德很快發現東德從社會主義陣營脫離以後仍被法西斯的幽靈籠罩著,那一群新納粹光頭黨就是最好的象徵。在全世界廣播的自由解放故事實際上抑止了一個更加模糊的歷史事實,而傑里米和伯納德成為這一歷史事實的直接目擊者。
瓊代表宗教救世說。在經歷了一次死亡的威脅體驗後,瓊認為那兩隻黑狗就是種族主義仇恨的化身。邪惡仇恨就根植在人們心裡,它潛伏著,等待著,等待著像幽靈一般捲土重來的那一天。瓊說:“我不相信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堅定的有識之士能啟動社會變革等……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並首先從精神層面去努力改善它……人類本性,人類的心靈,人類的精神,人類的靈魂和良知,無論你怎樣稱呼它,都是我們最終要努力完善的,是我們必須去發展開拓的。否則,我們的痛苦就會只增不減”。在瓊看來,只有這種生命內在的進化才能使人類和平相處,沒有了它,一切偉大的設計藍圖都是無意義的。
伯納德
伯納德代表科學救世說。他認為,在我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時,內在精神的進化是無稽之談,“科學揭示的世界是智慧的,精彩的。我們不必因為我們不能理解世界的全部,就去創造一個上帝。我們對世界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生存狀況在物質方面的巨大進步應歸功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伯納德要殺死一隻美麗的蝴蝶製成標本時,瓊激烈地反對,因為她擔心昆蟲對自己腹中胎兒報復。伯納德認為瓊的想法可笑至極。但是,結果是瓊生下的孩子長了六根手指;在瓊去世後,伯納德說,如果靈魂真的存在,依照瓊的性格,她一定會顯現,向自己昭示神的存在,但是瓊的靈魂從來不曾出現,伯納德由此斷言靈魂根本就不存在。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黑犬》大量涉及了恐怖主義、二戰和冷戰等社會問題,用精細的細節展示在二戰的記憶和冷戰的陰影下人性和人心理的變化,是一部人文關懷色彩濃重的作品。
首先,與第一個出場的敘述主人公傑里米有關的是越戰。1959年至1975年的越戰導致美國國內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戰潮。小說中的敘述主人公傑里米代表著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在前言裡,傑里米回憶了十七歲時的生活境況:當時的年輕人對父輩不屑一顧,常常徹夜不歸,穿超短裙,在身體上刺青,在髒亂的公寓裡舉行臭氣熏天的瘋狂聚會,徹夜酗酒狂歡。人們在迷茫和失落中掙扎,忙忙碌碌地以各種方式填補著心靈的空虛:傑里米的好友們忙著吸毒、酗酒和狂歡;傑里米的姐姐匆匆地走入“鞭抽棒打、轟轟烈烈的成人婚姻鬧劇”;傑里米則醉心於走入被朋友們拋棄的家園,和他們的父母傾談,以此減輕自童年起即幽靈般纏繞心頭、揮之不去的失落感。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傑里米最終成為了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傑里米這樣自我定義,“我沒有信仰,我什麼也不相信。這並不是說我懷疑一切,或者我在保持理智的好奇心的同時仍堅持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問題,或者我對所有觀點兼容並蓄全盤接受——不,都不是。僅僅是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一條持久的準則,一份基本的理念來鑑別判斷,沒有找到一種能讓我去真誠、熱情或者平靜地信奉的超驗存在”。
其次,故事中矛盾對立的雙方——瓊和伯納德思想上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在更早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出現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產主義思潮在西方曾一度如火如荼。青年人參加形形色色的俱樂部,活動中總在談論共產主義。瓊曾經是阿默珊姆社會主義騎行俱樂部中的一員。瓊和伯納德同時加入了共產黨。他們希望建一個理智、公正、沒有戰爭和階級壓迫的世界,同時認為成為黨員他們就可以與青春、活力、智慧、勇敢做伴相依。可以說,這時候二人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但是婚後蜜月旅行時的一件事,讓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這件事也與戰爭有關。旅行途中,瓊曾在一條無人的小路上與兩條黑犬對峙。據說這兩條黑犬本是納粹所養,戰後遺留此地,是一種戰爭餘孽的象徵。正是這次遭遇,讓她經歷了一次心靈的轉世重生,從一個無神論者轉投上帝的懷抱。而隨後趕來的伯納德則認為這只是瓊的誇張或幻想。二人在精神上從此分道揚鑣。

藝術特色

在小說的前四部分中,作家主要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並將第一人稱內視角和外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另外,在小說的第一、二部分中,作者穿插了瓊和伯納德各自對他們相愛的經歷以及分手回憶,並巧妙地將人稱的內視角與自由間接引語巧妙地結合起來,表達人物的複雜思想感情和狀態。
此外,在小說的第四部分,作者主要採用了零視角,做到“敘述聲音與敘述眼光統一於敘述者。……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僅如此,還將其與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讀者時而可以在外部從旁觀看,時而又通過小說中某一人物的眼光近距離觀察事態的發展。這樣,敘述話語和眼光便不再統一於單一的敘述者,好似有一架隱形的攝像機,隨著敘事進程的發展變換著攝影的角度。
事實上,《黑犬》並沒有用跌宕起伏的情節打動讀者,而是將人物所處不同環境作為引發事件、架構人物關係、加強衝突的一個重要手段。小說以“威爾特郡”、“柏林”、“馬伊達內克”和“聖莫里斯一納瓦塞勒”為名,分別標示了小說四部分結構,描述發生在四個不同空間的事件。從故事時間和內在邏輯上看,四個部分不存在緊密關聯,事件也不具備明確的因果關係,但是,依照四個不同空間對故事進行的重新安排,恰恰以切斷事件因果關係作為內在邏輯,這種空間化結構安排強化了讀者對瀰漫在二戰後歐洲的精神恐慌與焦慮認同。麥克尤恩在小說中巧妙地構建敘事空間,讓空間滲入了敘事,使冗長而縱向進行的情節更迭體現在不同的空間跨越和轉換中,並由此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實現了空間敘事對主題的完美表現。像其他小說家一樣,作者建構這樣一個小說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探究。

作品評價

飽含憐憫而不多愁善感,行文睿智而絲毫不減誠摯,一部坦誠的小說,也是伊恩·麥克尤恩最富人性的作品。
——M.約翰·哈里森《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文風樸實而富有感染力……小說敏銳生動地呈現了歐洲景象,並鮮活地展示了其錯綜複雜的道德風貌。
——《紐約時報書評》
《黑犬》精彩地講述了二戰剛剛結束時,一對蜜月中的英國夫婦在法國山地一座小村莊和兩條可怕的黑狗的驚險遭遇。
——《標準晚報》
在我看來,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我要明確地說,這本書的內涵很深厚。
——安德魯·畢倫《觀察家報》
這是一本精彩之書。
——《紐約客》雜誌
《黑犬》具有電影畫面般的特質……麥克尤恩的洞察力宛如歷史的火山口中升騰的蒸汽。
——《泰晤士報》
這本書以其對視角轉換技法的熟練運用,以及在敘事時間回放中進行的多層重構而聞名,生動地刻畫了麥克尤恩的主題:我們固有的觀念改變著我們看待、感受和銘記事物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深入人物角色內心進行挖掘的創作手法起到了一貫的良好效果。本書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傾向於純粹的墮落與絕對的邪惡,以及一種危險的幸福的可能性;那兩條如‘昏暗晨光中的黑色斑點’般的惡狗,能以任何形式重新出現。
——《旁觀者》雜誌
幾乎是以超直覺般的機敏去輕觸人類會被傷害的不同方式,《黑犬》是伊恩·麥克尤恩在其長久以來拓展形成的獨特文學領域內的熟練之作……他敏銳地看到了社會對無助者的傷害,並全身心地移情書中,與受到威脅的受害者一起對抗氣勢洶洶的掠食者……證明當代小說最受人矚目的復興的又一力作……標誌著麥克尤恩已轉型為……一位因其人性的機敏和責任感而無比卓越的小說家。
一則關於我們時代的驚悚寓言。
——《蘇格蘭人報》
一本充滿張力、令人難忘的書……關於邪惡的存在,以及邪惡是否能被理性的行動所擊敗。
——《星期日電訊報》
對善與惡的本質,政治改革和宗教信仰的道德底限,暴力的迷醉和真愛的救贖力量所進行的從容開闊的沉思——在不到150頁的篇幅里,不留一絲矯揉造作的痕跡或單調乏味的感覺。這是一本精彩之書。
——《紐約客》雜誌

作者介紹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 ),當代英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48年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的奧爾德肖特,畢業於布萊頓的薩賽克斯大學,後在東安吉利大學獲碩士學位。麥克尤恩一度投身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後來對這一反理性主義的文化思潮感到厭倦,於1974年在倫敦定居。麥克尤恩擅長以細膩、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內在的種種不安和恐懼,積極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和善惡的問題。他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床笫之間》,小說《水泥花園》、《只愛陌生人》、《時間中的孩子》、《黑犬》、《夢想家彼得》、《阿姆斯特丹》、《贖罪》、《星期六》、《追日》,劇本《或者,我們去死?》、《酸甜》、《為了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