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條矮縮病

黑條矮縮病。葉色深綠,葉背的葉脈和莖稈上現初蠟白色,後變褐色的短條瘤狀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結實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後的症狀略有差異。苗期發病 心葉生長緩慢,葉片短寬、僵直、濃綠,葉脈有不規則蠟白色瘤狀突起,後變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櫱期發病 新生分櫱先顯症,主莖和早期分櫱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縮藏於葉鞘內。拔節期發病 劍葉短闊,穗頸短縮,結實率低。葉背和莖稈上有短條狀瘤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條矮縮病
  •  俗稱:“矮稻”
  • 症狀表現:分櫱增加,葉片短闊、僵直
  • 防治方法:合理布局,連片種植並能同時移栽
基本信息,傳播途徑,管理措施,

基本信息

簡稱RBSDV,稱稻黑條矮縮病毒,屬植物呼腸弧病毒組病毒。病毒粒子為等徑對稱的球狀多面體,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殼內外二層。細胞質中病毒粒子以三種形式存在:一種是分散或不規則聚集,另一種是有規則的晶狀排列,再一種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層膜呈豆莢狀、鞘狀或管狀構造。病毒鈍化溫度50-60℃,病葉汁液稀釋限點10000-10000倍,病葉汁液體外保毒期5-6天。

傳播途徑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麥、小麥、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麥娘和狗尾草等20多種寄主。該病毒只靠灰飛虱、白背飛虱、白帶飛虱等傳染。其中主要以灰飛虱傳毒為主。介體一經染毒,終身帶毒,但不經卵傳毒。病毒主要在大麥、小麥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飛虱體內越冬。第一代灰飛虱在病麥上接毒後傳到早稻、單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傳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飛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後,遷入晚稻和秋玉米傳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飛虱成蟲和越冬代若蟲又進行傳毒,傳給大麥、小麥。由於灰飛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對該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間病毒通過麥-早稻-晚稻的途徑完成侵染循環。灰飛虱最短獲毒時間30分鐘,1-2天即可充分獲毒,病毒在灰飛虱體內循回期為8-35天。接毒時間僅1分鐘。稻株接毒後潛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遲播發病重,稻苗幼嫩發病重。大麥、小麥發病輕重、毒源多少,決定水稻發病程度。
(1)清除田邊雜草,壓低蟲源、毒源。
(2)治蟲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還要注意麥田防蟲。抓住一代成蟲從麥田遷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蟲由早稻本田遷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蟲和越冬若蟲從晚稻遷到早播麥田的防治,具體防治方法參見灰飛虱
(3)藥劑防治,武夷菌素能夠防治水稻的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和玉米的粗縮病。

管理措施

根據以上原因分析,針對生長不良的秧苗,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加強管理,促進弱苗轉壯,增加分櫱,把產量損失降至最低。
1、分苗補栽。對發病株率達到90%以上的重度發病田塊,利用直播稻、機插秧苗補栽或從生長較好的稻田中分苗帶土移栽。因直播稻播種較密,畝苗量一般在30萬以上,在每畝留足23-25萬株苗的基礎上分出多餘的苗,旱直播稻每平方米留苗340-370株。生長良好的人工插秧稻田在每畝留足22-23萬株苗的基礎上,可以分苗移栽。
2、適當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對發病株率較低,有一定產量而生長不良的中、輕度發病田塊,每畝增施15-20斤尿素,以促進分櫱。堅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則。
3、淺水分櫱。分櫱期間田間保持3-5厘米的淺水層,切忌大水淹沒心葉。大雨過後注意排水,切忌田間長期積水。以活水灌溉為好。
4、對生長不良的田塊適當推遲3-5天烤田。對苗量不足的田塊,也可以不烤田,採取輕晾的方式代替烤田,以延長分櫱時間,增加有效分櫱。
5、噴施葉面肥。為了促進水稻的分櫱生長,在根系發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的情況下,葉面噴施芸薹素內酯加磷酸二氫鉀。每3-5天噴施一次,連噴2-3次。注意磷酸二氫鉀和硫酸鋅不能同時噴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