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桫欏

黑桫欏

黑桫欏(學名:Alsophila podophylla Hook.)是桫欏科桫欏屬植物,植株高1-3米,有短主幹,或樹狀主幹高達數米,頂部生出幾片大葉。葉柄紅棕色;葉片大,長2-3米;羽片互生,斜展;小羽片約20對,互生;葉脈兩邊均隆起,主脈斜疣。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背面近基部處,無囊群蓋,隔絲短。

分布於中國、日本南部、越南、寮國、泰國及高棉;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和貴州。生長於海拔95-1100米的山坡林中、溪邊灌叢。

為古老的孑遺種,對研究物種形成及植物地理有意義。樹形優美、別致,可供觀賞。可藥用,其根狀莖具清熱解毒、驅風濕等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植株高1-3米,有短主幹,或樹狀主幹高達數米,頂部生出幾片大葉。葉柄紅棕色,略光亮,基部略膨大,粗糙或略有小尖刺,被褐棕色披針形厚鱗片;葉片大,長2-3米,一回、二回深裂以至二回羽狀,沿葉軸和羽軸上面有棕色鱗片,下面粗糙;羽片互生,斜展,柄長2.5-3厘米,長圓狀披針形,長30-50厘米,中部寬10-18厘米,頂端長漸尖,有淺鋸齒;小羽片約20對,互生,近平展,柄長約1.5毫米,小羽軸相距2-2.5厘米,條狀披針形,基部截形,寬1.2-1.5厘米,頂端尾狀漸尖,邊緣近全緣或有疏鋸齒,或波狀圓齒;葉脈兩邊均隆起,主脈斜疣,小脈3-4對,相鄰兩側的基部一對小脈(有時下部同側兩條)頂端通常聯結成三角狀網眼,並向葉緣延伸出一條小脈(有時再和第二對小脈聯結),葉為堅紙質,乾後疣面褐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背面近基部處,無囊群蓋,隔絲短。

近種區別

該種因小羽片分裂較淺(不過1/2)或波狀全緣,可與分裂較深的小黑桫欏和齒牙桫欏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日本南部、越南、寮國、泰國及高棉;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台北、宜蘭、南投、屏東)、福建(南靖)、廣東(龍門、從化、饒平、恩平、懷集、德慶、英德、封開、鼎湖山)、香港、海南(吊羅山、尖峰嶺、霸王嶺)、廣西(南寧、橫縣、博白、金秀、蒼梧、平南)、雲南(蒙自、河口、金平、屏邊)和貴州(荔波)。生長於海拔95-1100米的山坡林中、溪邊灌叢。
黑桫欏黑桫欏

主要價值

觀賞:可以作觀葉園景樹。莖幹挺拔,樹形颯爽優雅。在風景區孤植、叢植觀賞。具自然山野風情。也可作風景林。風景區自然群植。自然生態環境不受污染敏感性指示植物。樹體乾後可附生氣生蘭。
研究:由於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它與恐龍化石並存,在重現恐龍生活時期的古生態環境,研究恐龍興衰,地質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藥用:可藥用,其根狀莖具清熱解毒、驅風濕等功效。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Ⅱ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級。
保護措施:在中國華南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囝等有遷地保育。黑桫欏的研究和保護還可以從種間關係、 種群數量和分布格局動態、 生理生態、遺傳多樣性及繁殖等角度進行。中國海南五指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後,黑桫欏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山路邊黑杪欏仍有被採挖的現象,林地可見到山洪、牲畜及人為等因素破壞的跡象,要立即採取措施加強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